APP下载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现状与对策探析

2021-03-29胡昌荣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立德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胡昌荣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8000)

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可见,党中央十分关心高校人才培养,将坚持立德树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根本任务,要求各类课程都要承担起育人重任。其意义深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

为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情况,我们选择部分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进行调研,收集教师层面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理解、行动情况及主要困惑等现状信息,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务实对策。

1 “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现状

1.1 以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思政”正在积极推进

一是开展“课程思政”、实施“课程育人”已成广泛共识。从调研情况来看,不论是哪类院校、哪类专业、哪类课程的教师,都在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尽力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环节,在传授理论知识和培养技术技能的同时开展思政教育,寓思政教育于课程教学之中。应该说这是广大高职教师积极响应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反映出他们在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是广大教师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调研发现,98%以上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内涵的基本表述是“思政课程的拓展和深化”“一种课程观,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思政教育”等;90%以上的教师认为,“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开展积极的思想指导,让学生正确待人处事”“引领良好的社会风气”“给学生传播正能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等;94%以上的教师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教育元素对学生成长“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帮助”;约85%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适合体现的思政教育元素包括“政治认同”“四个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公民意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这表明广大高职教师遵循“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基本原则,充分领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3]的“课程思政”融合理念,将专业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促进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

三是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调研发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是将“课程思政”体现于有关教学要素的应用之中。第一,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70%以上的教师认为,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应采用的教学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讲授式教学”“专题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且教师应灵活运用;第二,“课程思政”应体现为一定的内容占比,约70%的教师认为,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占比5%~10%为宜;第三,“课程思政”内容应纳入课程学习考核范畴,70%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将“课程思政”相关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考核之中。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体现于有关教学要素应用之中的认识,是完全符合教学规律和思政教育规律的。

1.2 “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中的主要障碍

一是认识有差距。部分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是客观事实。约2%的教师未能理解“课程思政”的概念,甚至将“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的目的,约5%的教师认为是“学校要求”;对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态度,虽无人“反对”,但约5%的教师认为“无所谓”。这反映出部分教师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认识和理解的确存在偏差。

二是困惑客观存在。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课程本身难以挖掘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中难以找到切入点”“缺乏相关的实施经验和技巧”“思政教育知识点匮乏”等困惑。这反映出教师在推进落实“课程思政”过程中,客观上还是面临不少难题。

三是缺少必要帮助。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需要获得具体帮助,这是很现实的需要。调研发现,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不够,约2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校内外“课程思政”培训;教师最希望获得的帮助主要体现在“融入课程的思政元素的挖掘研讨或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及手段的学习与研讨”“‘课程思政’培训学习交流”“现场观摩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教学过程”“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时政学习”“思政课程教师的协助”“学校制度激励”等。如果教师对这些具体帮助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无疑会给他们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增添动力和信心。

2 影响“课程思政”有效推进的主要因素

2.1 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到位

有的学校对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贯彻落实得不够,没有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和“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作为主体责任完全扛在肩上。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校内氛围(宣传氛围、舆论氛围、参与氛围、评价氛围、奖惩氛围等)也不够浓厚,尽管有的学校口口声声说十分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其成效并未在“课程思政”的校内推进氛围中得以充分体现。其实质就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而重视程度不够必然会影响“课程思政”“课程育人”推进的有效性。

2.2 “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关键在于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强不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课程建设为依托,只有将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与培育有效地融入课程建设,才能获得“课程思政”建设的好效果和高质量,这的确是对教师的考验。有的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不够强,对“灵魂工程师”育人角色认识不足,没有充分领会在课程教学中价值塑造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因而不愿深下功夫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以实现“课程育人”。有的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不够强,不能有效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不能有效实现学生的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甚至有的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思政课程”的有关内容生搬硬套,与专业课程内容强行黏合,这不仅违背了“课程思政”“如盐在水”的育人理念,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抵触甚至反感。由于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不够强, “课程思政”“课程育人”推进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2.3 “课程思政”相应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

制度是规章、准则,是开展和推进工作的保障。由于与“课程思政”相关联的管理制度和其他类别的管理制度存在着差异,而且形成制度体系还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和积累,因而各学校的相应配套制度不够健全在所难免。正是由于没有健全的制度保障,尤其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的学习评价制度等不健全,所以“课程思政”在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其自然会影响“课程思政”“课程育人”推进的有效性。

3 推进“课程思政”的务实对策

3.1 学校强化顶层设计

学校党委在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担着主体责任,当然在推进“课程思政”“课程育人”中也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学校党委在贯彻落实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时,需要做好“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顶层设计,切实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领导,将思想政治工作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学校党委需要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将以“课程思政”为手段的“课程育人”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育人工作体系,统一谋划、一体推进、统一考核,“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4]。学校党委需要统筹推进全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并驾齐驱,在学校立德树人工作中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协同育人效应,以有效达成“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育人目标。毋庸置疑,只要学校党委加强对“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领导和谋划,那么推进“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措施力度是不言而喻的。

3.2 教师增强行动自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教师这个崇高职业内涵的深刻诠释。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师,必须弄清立德树人是我们的责任,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而且更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因此,专业课程教师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主动开展基于“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教师需要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认真领会立德树人的深刻含义并自觉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具体行动中,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事业中默默耕耘,在课程教学各环节中浸润学生心灵,在润物无声中立德树人,实现“课程育人”。

专业课程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主力军,要自觉坚持育人目标导向,聚焦“课程思政”的短板弱项,探索创新“课程思政”的路径,用心谋划“课程育人”的策略,积极利用公共育人资源,挖掘课程潜在思政元素,提升对“课程思政”的驾驭能力,以形成“课程育人”个性特色。

3.3 引导学生躬行实践

今天的在校学生,明天将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在校学生成长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不仅需要教师发挥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利用课堂教学开展思政教育,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专业课程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将“课程思政”从第一课堂延伸向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课程思政”知行合一。

专业课程教师需要谋划并组织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各类实践活动,包括与专业课程相关联的专业实践、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并充分发挥其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以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持续接受思政教育,促进自身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断强化自身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领悟,不断增强他们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心。

3.4 健全相应配套制度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同频共振,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相应配套制度给予支撑,“课程思政”“课程育人”将不会收到满意效果。

学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需要建立的配套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管理制度、“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库建设制度、“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制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制度、“课程思政”建设教师考核制度、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制度等。这些制度一定是围绕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而建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目的是保证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管理有遵循、激励有机制、教师有提升、学生有收获、课程出成果。

4 结语

总体上讲,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态势积极向好。面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障碍及影响因素,只要在学校、教师、学生、制度等层面做足功夫,各类课程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必能形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能在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中结出丰硕成果。

猜你喜欢

立德专业课程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