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探析

2021-03-29向晓蜜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体系

向晓蜜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承担着心理素质培养和价值观传输的任务,还承担着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养成的重任[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20年的发展和改革,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模式相对传统、教育方式相对单一等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和规范的组织管理制度是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达到“三全育人”的合力效果,就需要依托学校各部门的力量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机制。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达成育心育德的教育效果,还要达成育职的教育效果,这就更加需要学校各方资源的整合。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结构和系统架构上都还不够健全,没有常规有效的工作体系进行支撑,大部分时候都是出现问题才进行工作连接,工作效率不高,工作实效性不强。

1.2 课程教育体系不完善

课堂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的精神,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探索“思政+”育人模式,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育人效应[2];同时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对接产业职业岗位要求,充分实现学生心理素养与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还没有做到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课程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育人效果不突出。

1.3 实践教育体系不深入

实践教育体系是课程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根据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相关文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通过多渠道、多媒介的丰富活动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性。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主题还是主要集中在育心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活动形式也主要集中在线下范围,对网络新阵地的打造不充分;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自助互助能力的培养效果有限。

1.4 育人质量监控体系不科学

《纲要》强调,要“完善心理测评方式,优化量表选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变化规律”。只有运用科学、先进、多维的考评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才能促使学生从知识体系到能力体系,再到品德体系的转化。过去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考核的内容比较倾向于对心理学知识的考察,评价主体也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评估也局限在课程考察方面。这种质量监控体系并没有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的评估,更无法考察教育前后的学生发展变化情况,对学生实际教育效果的提升帮助不大。

1.5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协调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中强调,高校应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学生的心理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那么高校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就极易出现反应迟钝、保障不力的混乱局面,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和谐。目前,各高校为了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危机干预预警系统的建设。但是由于职责分工不清晰、预警指标不明确、跟踪评估机制不健全等原因,系统内部的协调性不够,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和干预效果。

1.6 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不协同

队伍建设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按照《纲要》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原则上应该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进行管理,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师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在教育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主要依靠专任教师来实现,人员配备少,事情多,任务重,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互独立,融合度不够。同时,在队伍专业能力培养方面也没有相对成熟的模式,使得专任教师在专业素养发展方面受阻,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及朋辈心理互助队伍的助人能力也很难得以提升,无法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2 解决方法

2.1 构建完整的心理育人教育教学服务管理体系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等文件要求,为加强心理育人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应该在组织结构上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整合[3]。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全面负责学校德育育人工作。各二级学院、教学相关部门、学生工作部、校团委联合心理健康中心具体实施育人工作。构建“四维、三级”的心理育人系统,通过4个维度,即心理育人课程教学维度、心理育人实践活动维度、心理育人咨询服务维度和心理育人危机预防干预维度,以及3个层级,即朋辈互助(学生级)心理育人层级、帮扶服务(教师级)心理育人层级、咨询干预(专业级)心理育人层级,联合开展育心与育德工作。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研室,负责课程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活动建设和教育教学场所建设;建立心理咨询室,负责学生心理咨询和危机预防干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通过学生社团(心理协会)、学生心理委员(每个班级配备)开展朋辈教育,通过指导辅导员(班主任)、其他教职员工开展(教师)帮扶服务,其他专任教师通过授课、指导活动、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形式开展专业服务。

2.2 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思政体系

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必修课程,并保证32个基本学时,实现心理健康课程的全覆盖。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要求,从家国情怀、职业情愫、校本特色和课程特点4个层面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两者有机融合成课程教学体系[4],并通过线上线下空间维度、课前课中课后时间维度、教师学生主体维度将育德主线进行贯通。通过阶段性的课程诊改,重新修订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育德育心双主线”,构建起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教学与预防干预相结合于一体”的课程教育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心理素养与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5]。进一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径,通过“修订课程标准—完善教学设计—深化课堂教学—健全保障机制—拓展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服务体系。

2.3 丰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践教育体系

依托学生心理社团、素质拓展中心和班级心理委员3个载体开展学生心理育人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最大化地运用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各类型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助人能量,达到真正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目的。通过创办学生心理知识报纸、杂志,建设心理育人微信公众号,定期持续向学生传播心理育人的知识和方法;每学年校级层面开展“5.25”“11.25”主题系列活动各1次,院级层面开展朋辈助人能力培训及督导4次,班级层面开展心理课堂4次;不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增强学生各项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建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室和户外心理素质拓展基地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积极开展云端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同心抗疫”等系列品牌朋辈心理互助活动,从价值观内化教育、学习方法分享、生活方式引导、心理防护知识宣传、线上心理援助等5个方面开展朋辈心理互助活动。

2.4 健全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机制及育人效果评价机制

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心理育人效果评价上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分制”。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从“发展需求—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逻辑路径反向设计项目模块及相应任务,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学习成果标准[5];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重点考核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情况;通过阶段性心理测评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报告等考察学生思想状况,并与其他德育部门协同及时反馈、联合工作;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系统化设计课程,将第一课堂(理论课堂2学分)、第二课堂(实践课堂2学分)、第三课堂(拓展课堂2学分)纳入整体评价体系。其中,第一课堂是指在理论课堂上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如心理拓展训练、班级心理课堂、心理讲座、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志愿者活动及线上互动等;第三课堂是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及心理助人能力的相关课程、培训、科研、竞赛及学术交流等。在育人成效上,通过及时修订课程标准来设立合理培养目标,并通过课程诊改、学生学习效果阶段性评估、企业人才需求长效反馈机制等质量监控手段来评估课程体系是否切合培养目标,持续更新和优化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育人效能。

2.5 构建“四级预警、六级联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为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构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四级预警、六级联动’机制”,通过搭建沟通平台、理清组织构架、设立预警指标、规范职责范围等方式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人员互动和协同运作。通过确定4个层级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定期定量收集学生群体或个人出现的包括学业、生活、家庭、人际、情绪状况等在内的心理异常或行为问题,实现各部门对学生问题的信息互通、网格监控,更有力地预防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通过“寝室—班级—学院—学生处—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危机应对小组”六级联动的组织结构,整合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力量,搭建沟通平台,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沟通顺畅、配合紧密,措施得当、保障有力。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校外资源,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线上+线下双通道咨询平台”,提供线下一对一心理咨询、一对多心理辅导、QQ(微信)在线咨询及团体咨询等多样化的咨询服务形式,并与医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医校联合”体,形成“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真正实现心理危机的“积极干预、动态干预、量化干预、全方位干预和全员干预”。

2.6 打造内外双环的育心育德师资队伍协同培养模式

为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心理活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需求,高校可建立“内外双环的育心育德人才生态圈”的育人队伍培养模式。在学校内部,通过专家带专职、专职带兼职、兼职带朋辈心理互助团队的方式进行人才的内部培养;在学校外部,通过专业督导、系统培训、交流学习等方式进行人才的外部培养。学校外聘专家指导并督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工作;在各二级学院分别设置心理办公室,并由心理专职教师直接对接学院兼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并在学生群体中发现优秀助人者,将其培养成朋辈心理援助团队的成员,负责学生的心理互助工作。通过以上方式增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相互融合、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打造“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培养与选拔相结合、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助人能力和自助能力相结合”的多层次心理育人队伍。

3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构建教育服务体系、完善课程思政体系、丰富实践活动体系等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相互推动和促进,发挥最大教育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体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