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眼针配合体针在中风后尿潴留治疗中的作用*

2021-03-28李琰异常光哲李艳梅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1期
关键词:眼针体针阴陵泉

李琰异 李 雯 常光哲 李艳梅

(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2.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山东 济南 250012;3.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1;4.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00)

尿潴留作为中风急性期最常见的合并症,是脑卒中患者发病率极高的泌尿系统疾患[1]。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由于大脑排尿中枢以及神经传导通路病变,导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及膀胱松弛扩张,引起尿道功能障碍[2]。中医称之为“癃闭”,病性以本虚为主,肾阳不足,累及肺脾,无力化气,气不行水以致膀胱开合失司,导致排尿点滴不通。目前西医治疗无特效药,且中风后患者多为高龄患者、身体基础差,激素用药副作用大,故临床用药受到限制。近年来,运用中医治疗尤为针刺治疗尿潴留发挥了巨大优势[3-5],其安全性能高、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眼针配合体针治疗不仅从根本上解除病痛,还避免了激素用药给身体带来的危害。本文重点探讨眼针配合体针在治疗中风后尿潴留中的作用。

1 中医对中风后尿潴留的认识

中风后尿潴留属中医学“癃闭”范畴,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痛为主症[6]。癃闭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后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了阐述助后人辨证施治。《类证治裁》曰“闭者小便不通,癃者小便不利”。《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的生理功能为贮藏尿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尿液排出体外。《素问·标本病传论》“膀胱病,小便闭”。《景岳全书》有“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不化而闭”。癃闭病位在膀胱,临床常见分型有脾气不升、浊瘀阻滞、肾元亏虚等,属津液病,其发病与肺、脾、肾诸脏相关,三者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主要作用。水饮入胃,经脾转输上输于肺,经肺肃降,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化生尿液排出体外,三脏功能失司,津液运行障碍,小便不通。中风后尿潴留体虚久病,证属肾元亏虚[7]。实为肾阳亏虚,肾为诸阳之本,久而久之必然累及肺脾,肺气不降,脾失健运,中气下陷,津液输布障碍,水道不通;肾阳不足、肺气不利、脾气不降相互影响,致元气大伤,膀胱气化无力,开合不利而致小便闭塞不通。“六腑以通为用,以通为补”,故通利为癃闭治疗原则,虚证则宜温脾肾、助气化、通补结合,小便则通。

2 眼针疗法

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在“观眼识病”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创立的一种通过针刺眼眶周围“八区十三穴”治疗全身疾病的微针疗法[8]。眼作为五官之一,与脏腑、经脉有密切联系。根据“看眼识病”的理论原则,通过观察眼睛血络的形态颜色变化从而判断疾病所在脏腑,如果脏腑功能失调,可形象反映在眼睛血络。《灵枢·五脏生成》说“诸脉皆属于目”。经络学说认为,十二经脉直接、间接都与眼目有关联。诸气皆属于肺,气脱目不明;精气禀受于脾土而上贯于目;肾生脑髓、目系属脑;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可见肺、脾、肾、膀胱4经独与眼有密切关系。此外,四者与津液相关,肺气行则水行,主一身之气,通调水道;脾气主升,运化水液;肾为水脏,先天之本,主水,主津液的生成与排泄;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眼目的营养,气血调和,皆关系到肺、脾、肾、膀胱的功能,二者相互影响,以“观眼识病”为原则,诸脏功能失调,肾元亏虚,肺脾不足,水液运行障碍,均可反应于眼目。现代研究表明,眼针穴区分布于眼眶及眼附属器等解剖结构上,其周围有大量的肌肉、动静脉、神经分布。眼针施针后,可刺激穴区对应的感觉神经干及其分支末梢、密集的神经纤维和弹性纤维,有效调节大脑神经传导束,刺激排尿中枢,促进排尿反射[9]。眼针的穴区划分是以瞳孔为中心将眼眶周围分为8个等区,各区代表的脏腑则左右相同,肾、膀胱均属2区,肺、脾分别为1区和7区。通过针刺眼部相应的脏腑区域,从而调节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协调机体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1 临床应用 眼针作为微针疗法,可治疗多种疾病,对中风、痹证、各种痛证等神经系统疾病疗效颇佳。临床报道指出,眼针疗法具有调节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含量,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通过修复受损神经元来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10]。将眼针应用于中风后尿潴留治疗,就该病而言,病位在膀胱,发病与肺、脾、肾脏相关,故眼针取肺、脾、肾、膀胱4区,温补肾阳的同时,补益肺脾。肾阳足则肾气充,蒸化有权;肺气得充,肃降正常;脾气健运,中气则强;膀胱气化功能恢复,升降开合有度,小便得通。

2.2 操作手法 眼针多采用眶外横刺法,选用0.34 mm×15 mm不锈钢针,针刺时先用左手压住眼球,使眼眶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距离眼眶边缘2 cm处沿皮横刺2~4 cm,最深不可超过0.5寸,不可刺入过深以免伤及眼球。横刺时从穴区的一侧刺向另外一侧,通过真皮层到达皮下组织,在所在经区边缘进针不得超越经区。为增加疗效,可取双侧同名经区同时进行针刺。进针要稳、准、快,得气时在眼区周围可有触电样反应或酥酥地上下窜动,或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等感觉。若不得气可将针提至皮下,调整针刺方向后重新刺入。针刺留针5~30min,以患者症状减轻为度。起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皮下血肿或淤青。针刺结束后,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用眼过度、情绪激动及过度劳累。

3 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通过毫针针刺人体十四经络腧穴而治疗相关疾病的方法,为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见的一种疗法,其主要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腧穴所在,主治所及[11]。中风后尿潴留针刺临床取穴各有不同,无统一标准,根据临床报道,使用频数最高的穴位为关元、曲骨、绝骨、三阴交和阴陵泉[12-14]。中医学认为“六腑为病则重用腹募”,《奇经八脉考》云“任为阴脉之海,(在两阴之间)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级”,任脉循行于少腹,主治泌尿系统疾病;《脉经》云“针关元利小便”。关元位于脐下3寸,其位置接近膀胱,又为小肠经募穴,归属任脉,具有补益肾阳作用,常作为治疗癃闭要穴。研究表明,针刺关元可以刺激膀胱逼尿肌,增加膀胱收缩力,促使排尿[15]。曲骨为任脉穴,位于下腹部,耻骨联合上缘,与膀胱解剖位置相近,主治膀胱胀满、小便量少等下焦疾病。绝骨属足少阳胆经,为髓会,可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表明,针刺绝骨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舒缩反应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16]。三阴交、阴陵泉均属脾经穴,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肝、脾、肾3经均循行于少腹,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足少阴肾经“络膀胱”;阴陵泉为脾经合穴,“足太阴脾脉所入为合水”。脾主运化水液,津液代谢异常病证均与脾失健运有关,针刺三阴交、阴陵泉有健脾利湿通淋,调理脾气升降,治疗小便异常诸症之功效。研究指出,针刺阴陵泉、三阴交等穴位可以提高膀胱组织ATP含量,升高膀胱内压,刺激排尿[17-18]。

4 病案举隅

患某,男性,68岁,2019年3月12日就诊。其女代述,患者半年前因脑干出血出现意识丧失,右侧肢体偏瘫、排尿困难。住院期间(神经内科)给予脱水、降压、营养神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后,尿管拔除,患者意识恢复,右侧肢体痿废,小便欲解不下伴小腹胀痛。要求针刺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症状,减轻痛苦。刻下症:面色无华,精神委顿,腰酸乏力,神疲怕冷,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手触及下腹部,膀胱较为充盈。西医诊断:中风后尿潴留;中医诊断:癃闭(肾元亏虚证)。治则:温补肾阳、化气利水。取穴:眼针取肺区、脾区、肾区、膀胱区;体针取关元、曲骨、绝骨、三阴交、阴陵泉。刺法:眼针选用0.34 mm×15 mm一次性针灸针,取双侧肺区、脾区、肾区、膀胱区行眶外横刺法,左手固定眼球,右手持针,在眶骨边缘2 mm处轻轻向穴区的方向沿皮刺入0.2~0.4寸,不行手法,针刺过程中有酸麻发热感向下腹部放射;体针选用0.25 mm×40 mm一次性针灸针,针刺关元、曲骨时,以左手扶针体缓缓进针,以免伤及膀胱,行雀啄法,使针感向阴部放射有温热感为得气;绝骨、三阴交、阴陵泉均取双侧,直刺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尽量使针感上传。留针25 min,每5 min行针1次(除眼针外)。每日1次,一周5次,连续治疗3 d后,患者小便自解,小腹胀满、腰膝酸软、神疲怕冷等兼症基本消失。

按语:患者年老体弱,中风后小便不通,又见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兼见症状,素体肾阳亏虚,病久元气大伤,伤及肺脾;肾失温煦,脾失健运,肺气失司,膀胱气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液运行障碍导致尿闭。此外,患者白睛肺、脾、肾、膀胱4区血络颜色浅淡,可见病在肺、脾、肾、膀胱。眼针肺、脾、肾、膀胱4区健脾补肺、温肾阳利膀胱,肾阳温煦,水府得充,肃降肺气,脾气健运,水液代谢正常。关元、曲骨为任脉穴,关元为人体元气关藏之处,名下丹田,曲骨又为“人体之泉”,取之补肾助阳、益气行水,通利小便。绝骨属足少阳胆经,绝骨为髓会,可治疗中风后遗症,具有温肾助阳,益气填精之功。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取之调节肝脾肾功能,益气助阳,化气利水;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合穴,五行属水,有健脾化湿、通利三焦之功效。与三阴交均属脾经穴,脾为后天之本,主行津液,二穴合用,脾气健运,中气则强,小便则通。诸穴合用,肾阳得以温补,肺脾元气充沛,气的推动温煦作用恢复,肾蒸腾气化有权,膀胱开合有度,气行则水行,故小便自解。

猜你喜欢

眼针体针阴陵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阴陵泉穴主治优势病症和配伍规律*
眼针运动疗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寒湿腰痛的临床观察
酸枣仁汤加味联合眼针疗法治疗心肝血虚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眼针治疗脑卒中及其并发症研究进展
《脏腑图点穴法》中“阴陵泉”的定位探析*
“四按”是指按摩4个特效穴位
阴陵泉命名文化与临床意义
体、火针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疗效观察
耳穴按压配合体针治疗酒精成瘾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