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吉品运用微观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经验

2021-03-28宋增杰

江苏中医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萎缩性微观血瘀

宋增杰

(慈溪市中医医院,浙江 慈溪 315300)

指导:林吉品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现代医学对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治疗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是复发率较高,安全性偏低。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独特的优势[1]。

林吉品主任中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在脾胃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林师认为本病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且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症状和病变常不相一致,临床症状的消失不代表病灶消除,故提倡中医传统宏观辨证与胃黏膜微观辨证相结合,在治疗上提出“消除症状→祛除病灶→巩固善后”三步曲,运用中医药治疗CAG,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审因察机,治病求本

CAG临床表现为腹胀、嗳气、胃脘部嘈杂、疼痛等,根据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2]。《黄帝内经》云:“脏寒生满病”,“卑监之纪……其病留满痞塞”,“思伤脾”;又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载:“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本病发生常认为与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不畅、先天禀赋不足等有关。

林师认为CAG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从早期症状看,本病病机以实为主,表现为食积、湿热、气滞;随着病情进展,又会出现因实致虚,表现为脾胃虚弱。脾胃虚故不能运化水谷、生化气血,久虚又可致实,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瘀久伤络,致水停血瘀、湿毒热毒内生,最终成虚实夹杂之证。

2 宏微结合,三步辨治

2.1 消除症状 如前所述,CAG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嗳气、胃脘部嘈杂、疼痛等。林师认为,CAG患者常因临床症状难以缓解及对疾病预后的担忧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的存在又会使症状加重、病程延长。因此,为了调整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抗病信心,临证时消除症状十分必要。林师临证多用楂曲平胃散加减:焦山楂、六神曲、炒苍术、厚朴、佛手、姜半夏、枳壳、陈皮、炒谷麦芽、蒲公英。

然而,CAG临床症状较一般胃炎并无特异性,且症状轻重并不能提示病情轻或重,此时在传统辨证的基础上,可结合胃黏膜微观辨证,并随证化裁基本方。如黏膜色泽灰暗或红白相兼,黏膜皱襞变平,伴疣状增生者,多兼气滞血瘀,临床常见胃脘痛、痞满、嗳气,加延胡索、杭白芍、广木香、紫苏梗等理气活血止痛;黏膜色泽淡红、粗糙、轻度充血、分泌减少者,多兼胃阴不足,症见口干、嘈杂、易饥等,则加北沙参、浙石斛、麦冬等益养胃阴;黏膜色泽深红,弥漫充血,隆起性糜烂者,多兼肠胃火盛,常见口苦心烦、大便秘结等症,则加川黄连、焦山栀、槟榔、全瓜蒌等清热泻火通便;黏膜红肿,散在糜烂,胃液色黄黏稠,伴胆汁反流者,多兼肝胃不和,症见反酸、恶心、呕吐等,则加蒺藜、海螵蛸、姜竹茹、炒刺猬皮等疏肝和胃。本阶段一般服药14~28 d症状可消除。

2.2 祛除病灶 CAG临床症状消除后,仅依靠传统辨证常会陷入无证可辨的困境,而此时疾病并未痊愈,仍需采取针对病灶的治疗。故林师认为,此阶段治疗当以胃黏膜微观辨证为主,结合传统宏观辨证予以施治。林师多年临证发现,此阶段微观上多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弹性减低,固有腺体减少,伴见黏膜颗粒状隆起,血管显露等,多呈气虚血瘀表现,瘀久伤络,水停血瘀致湿毒热毒内生。对此林师以自拟益气化瘀阻萎汤为基本方,益气活血、清热解毒,药用:生黄芪、莪术、猫爪草、八月札、白花蛇舌草、炒党参、生白术、生地榆、蒲公英。若见黏膜色泽淡红,分泌减少,呈偏阴虚者,加石斛、南北沙参;若见黏膜苍白,皱襞变细或消失,呈偏气虚者,加炒白术、淮山药;若伴有肠化、异型增生,颗粒样结节、隆起、血管显露,瘀血湿毒明显者,加三七头、土茯苓。本阶段的治疗应不少于5个月。

2.3 巩固善后 因胃黏膜正常机能的恢复需要一段时间,故CAG经过上述二步治疗后,应观察临床症状有无反复,复查胃镜及病理切片,若临床症状反复,病灶尚未清除,胃黏膜尚未恢复生成,则继续予前两步治疗。若症状消失,胃镜及病理切片显示萎缩的胃黏膜固有腺体已恢复生成,则予善后巩固治疗,以健脾益胃、升脾气、降胃腑为主,使其升降有司,林师常用六君子汤加减。此阶段治疗以1~2个月为宜。

3 病案举隅

吴某,男,50岁。2018年1月30日初诊。

患者自诉患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余,电子胃镜示:胃窦四壁散在条状黏膜充血,小弯侧可见一斑片状充血糜烂。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胃体息肉。病理切片示:(胃窦)慢性中度萎缩性胃炎,中度肠化,淋巴滤泡形成。刻诊:嗳气、腹胀、泛酸,胃纳欠佳,二便尚可,舌淡苔白腻,脉濡。辨证属湿滞脾胃证。予以楂曲平胃散加减。处方:

焦山楂20 g,神曲10 g,姜半夏10 g,厚朴花10 g,茯苓12 g,黄芩10 g,炒白术12 g,炒黄连5 g,吴茱萸3 g,紫苏梗10 g,炒麦芽20 g,炒谷芽20 g,生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月1日复诊:随证加减共进28剂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舌淡偏黯、苔薄腻,脉弦细。辨证属气滞血瘀夹湿,改投益气化瘀阻萎汤。处方:生黄芪30 g,莪术15 g,猫爪草25 g,预知子10 g,白花蛇舌草30 g,炒党参12 g,生白术12 g,生地榆15 g,蒲公英20 g,白蔹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6月3日复诊:随证加减共进90余剂,复查胃镜示:胃黏膜色泽淡红,胃液分泌少,予3月1日方加浙石斛12 g、北沙参12 g益养胃阴。

按法调治半年,复查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中度);病理切片示:(胃窦)幽门黏膜轻中度慢性浅表性炎,肠化(-)。之后间断服用中药调理,随访至今未见异常。

4 结语

CAG临床症状相较一般胃炎并无特异性,其成因与情志、饮食及寒热湿浊诸邪损伤脾胃相关,宏观症状上有湿、滞、积的特点,而从微观胃黏膜表现来看,其“萎缩”之病灶又呈现出虚、瘀、湿热的特征。林师治疗CAG,注重吸收现代医学成果,重视微观辨证的应用,针对症状,以楂曲平胃散为代表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以消除症状;针对病灶,林师专设益气化瘀阻萎汤,益气活血、疏肝理气止痛、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另外,待症状、病灶消除后,林师提倡继续巩固调理一段时间,以防复发。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赖以发展的学科特色与优势,传统的四诊辨证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诸多疾病早期或疾病变化轻微时较难被宏观四诊捕捉,现得益于科技发展,原“司外揣内”的诊察法已发展实现为“司内知内”,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好现代诊断技术,对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微观辨证是通过微观指标辨识证的过程,是对传统中医四诊的继承与发展,它能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为认识疾病本质、指导临床诊疗、判断疾病预后提供一定依据[3]。林师在传统中医辨证理论基础上,将中医辨证的内涵延伸至微观,提高了中医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萎缩性微观血瘀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话说血瘀证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血瘀体质知多少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微观的山水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