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文绮“五脏之火,皆令吐血”学说的特色与应用*

2021-03-27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0053陈明显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上炎虚火五脏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0053) 张 景 陈明显 傅 睿

汪文绮,字蕴谷,清代康乾年间医家,安徽休宁人。其父兄皆为当时名医,文绮继承家学,精心研读《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之著作,又强调“师其意而不泥其迹”,晚年编著《杂症会心录》(1754年),该书汇辑了汪文绮对古典医籍的研习心得及临床经验,颇为实用且不乏创见。书中单列《吐血》一篇,详述了汪文绮对吐血的认识,并提出“五脏之火,皆令吐血”的观点以指导临证[1]31。

吐血一病历来凶险。古时因血从患者口出,故统称吐血。若不识出血之因则易贻误病情,因此历代医家均颇重视该病的鉴别诊断。如《丹溪心法》论血证有“吐血”“呕血”“咳血”“咯血”之分,且治法各不相同。丹溪说:“呕吐血出于胃也。”[2]123《医碥·吐血》云:“吐血即呕血,旧分无声曰吐,有声曰呕。”[3]汪文绮对此进行了明确鉴别,认为呕血者由“胃而奔迫上冲,血出咽窍”,咯血者为“血出喉窍,逆行气道”,且均放在《吐血》篇中进行讨论[1]31。

五脏之火,皆令吐血

汪文绮开篇即论述了血和五脏的关系,指出:“血者也,总统于心,藏受于肝,生化于脾,宣布于肺,施泄于肾。”[1]30又说:“失血之人,非有大损于脏腑,则血不易以至,断未有真阴足而血妄动者,亦未有元气充而血不摄者……”[1]30明示吐血之人必先脏腑已亏。在借鉴刘完素“五志所伤皆热”[4]以及朱丹溪“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5]等认识的基础上,汪文绮进一步提出:“凡五志之火,皆能……腑伤而血妄溢,或暴吐而色鲜,或暴脱而色黯矣。”[1]31具体而言,“膏粱之人,暴怒而伤肝阴,忧思而伤心脾,酒热而伤肠胃,阴血无不受亏;惟色欲过度,损伤肾气者为最剧”[1]30。由此可见,汪文绮认为,吐血的关键是五志之火伤及五脏以及五志过度激发五脏之火,其中,呕血多责之肝、肾、心、脾,咯血表现于肺而根源在肾。临证中,根据对“五脏之火,皆令吐血”的认识,可以快速识别病变部位及病情变化。

1.肝火者,怒动肝火,载血上逆

《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汪文绮也认为暴怒可导致呕血,“怒气上逆而呕血者,肝木之邪乘胃也……怒动肝火,载血上逆,从胃而吐”[1]30。

2.心肾之火者,或心之欲火,撩动相火,或劳倦伤心,热迫血行

《格致余论》中论述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对君相之火认识独到,曰:“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2]7汪文绮指出,房劳导致呕血者也不少见,“欲火上炎而呕血者,火发源泉,阴邪之乘胃也……欲念妄动,肾火冲逆于胃,而血从胃出”[1]31。《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素问·调经论》言:“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汪文绮进一步指出,劳倦过度,暗耗心阴,虚热内生,热迫血行,脉流薄疾,则呕血[1]31。

3.脾火者,或劳倦伤脾,虚火亢旺,或纵饮不节,肠胃阴伤

《素问·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曰:“酒本狂药,大损真阴……若阴虚者纵饮之,则质不足以滋阴,而性偏动火,故热者愈热,而病为吐血、衄血。”[6]1068又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不内外因证治》也说:“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7]汪文绮指出,导致呕血的另外两个原因是劳倦过度损伤脾,或纵饮不节伤及肠胃之阴,均可引起虚火亢旺而呕血[1]30。

4.肺肾之火者,肾阴亏虚,虚火犯肺

《医贯·吐血论》详述了咳嗽咯唾之血的根源在肾而非独肺,其曰:“肾脉入肺……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故二脏相连,病则俱病,而其根在肾。”[8]汪文绮推崇赵献可之说,并进一步指出:“虚火浮泛于上,致营行迟而卫行疾,营血为卫气所迫,而上逆肺窍,脏伤而血妄动,咳血、咯血、唾血之候见矣。”[1]30“病虽在上,而根在下,病虽在肺,而源在肾。”[1]31即肾阴亏虚,阴不制阳,虚火上炎,上逆犯肺,导致咯血。

安脏去火,止血防脱

历来治疗吐血病的第一要务就是止血防脱。如缪希雍提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9]的治吐血三要法,看似有悖,实则处处维护正气,不可谓不妙也。汪文绮治疗吐血亦是如此,临证需辨其轻重、缓急、虚实,指出:“凡偶有所伤,而根本未摇者,轻而易治;内有所损,而症剧脉数者,重而难疗。”[1]31又说:“肝肾阴虚证,或为咯血,或为咳血,或为唾血,而脉静芤大,或细弱微弦,惟用甘醇补阴、培养络脉,使营气渐回,而阴火归根;如血久咳逆,阴亏已甚,而脉急浮大,或弦细紧数,虽投壮水益阴、培补肺肾,奈真元已败,而脏损无救。”[1]31可见文绮对吐血病之生死、顺逆、缓急了然于胸。至于具体治疗,文绮总以“安脏去火”为原则,分别介绍了暴吐失血、阴竭阳脱之急危重症,阳明积热、肝火犯胃之实火吐血,劳伤心脾、纵饮不节、欲火上炎、阳不摄阴等所致的虚火吐血,以及久病吐血等情况的治疗经验。

1.暴吐失血,速以补气

暴血不止者,生命危在旦夕,急当固本救逆,犹有生机。汪文绮谓之“宜急固,但使气不尽脱,则命犹可保”[1]31。当即投人参二两为细末,加飞罗面钱许调服。人参大补元气,为救脱之第一要药,飞罗面是磨面粉时飞落下来混有尘土的面粉,此处用之,妙在既取其补气、厚肠胃之效,又因其性黏,与人参细末调服可成糊状,能顾护胃之出血伤口,且可使药物停于胃中,从而使人参作用更加持久[10]。

2.阴竭阳脱,引火归元

咯血过多,骤伤真阴者,症见自汗喘促,语声低微,脉微细无神,亦是危急虚脱之险症。文绮谓之“大进参、地、鹿茸、附子、童便之属,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救真阳于将断绝之时”[1]31。此法是引火归元、逆者从治之法,可将上越之火引导下行,“或冀回生于万一也”[1]31。凶险之证,需当机立断,不可妄治,“寒凉不可轻投,宜补阳以生阴,而反治多有奇效”[1]31。

3.实火吐血,清热凉血

阳明积热者,邪热迫血妄行,致血不循经,溢出脉外,症见吐血成块,舌红绛,脉数等。汪文绮认为“治宜清火而血自安”[1]31,以犀角地黄汤主之。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滋其阴,则火不熄;不去其瘀,则新血不得复生。正如叶天士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11]

怒动肝火,载血上逆之呕血,汪文绮提出用加味逍遥散治疗,取“平肝而血自安”[1]31之义。加味者,逍遥散加丹皮、山栀。方中逍遥散疏肝解郁,加丹皮,能入肝胆血分,清泄肝胆之热邪;加山栀,亦入营分,能引上焦心肺之热下行,共奏解郁散火之功,火退则肝平,热去则血安。

4.虚火吐血,补之而安

劳倦过度,损伤心脾,血走空窍,从胃而吐出者,用归脾汤治疗。即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谓之“救本而血自安”[1]31。嗜食膏粱、纵饮不节,损伤脾胃阴血,火动于胃,而血从胃出者,当投葛花解酲汤。酒积祛而脾胃无伤,则阴血自复,阴阳平和。肾火上炎者,予六味地黄汤治疗,取“壮水而血自安”之义[1]31。

阳虚日久可累及阴精,治疗时当辨清阴阳虚损。若阳气虚弱累及阴精,致阴精化生不足,而以阴亏为主者,当予正元饮送服,此谓之“如阳虚阴走,胃中脱瘀,阴分受亏者,宜补精以化气”[1]31。所列正元饮之方药为:熟地(七八钱,甚者一二两),当归(三钱),甘草(二钱,炙)。汪文绮推崇张景岳之学,此方与《景岳全书·补阵》中“贞元饮”方药组成相同,应是为避讳雍正帝胤禛之名而将其改称正元饮。张景岳称此方可“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阻塞,势剧垂危”[6]1582。若以阳虚为主而阴气尚存者,可用八味生脉汤,此谓之“补气以生精”[1]31。《医方集解》谓此方“桂、附能入肾命之间而补之,故加入六味中,复以人参、麦冬、五味以收阴生脉,而虚火归经矣”[12]。

5.血证久者,胃药收功

长期吐血者,汪文绮遵李东垣、朱丹溪“凡血症既久,古人多以四君胃药收功”[13]之旨,多用四君子汤治疗,又进一步指出其原由:“阴血生于阳气,而脾土健运,则中焦取汁,变化为赤。”[1]故吐血日久,其气必伤。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血证既久,用四君子汤乃是取其固护脾胃之气而促进新血生成之效。

对后世的启示

1.与唐容川治血四要法比较

汪文绮论治吐血的思想对后世医家有一定的影响。颇有代表性的是唐容川《血证论》中所载的治疗血证“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要法[14]14-25。如其在论述止血之法中言:“火热相搏则气实,气实则迫血妄行。”[14]15“泻火一法,除暴安良,去其邪以存其正。”[14]15这与汪文绮对实火吐血的治则相合。又言:“血尽而气亦尽,危脱之证也,独参汤救护其气,其气不脱,则血不奔矣。”[14]15若血脱、气脱者,益气以固脱,这与汪文绮对暴吐出血的治法亦有类似之处。唐容川还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去血既多,阴无不虚者矣,阴者阳之守,阴虚则阳无所附,久且阳随而亡,故又以补虚为收功之法。”[14]15此思想又与汪文绮对于吐血治疗末期的治法相同。

2.对现代的借鉴价值

吐血是临床常见病,一旦出现,治疗不及时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汪文绮指出,吐血的病因包含暴怒、纵欲、饮食不节等。这告诫今时之人,要预防吐血,生活中应保持平和的情绪、节制的欲望,以及规律、适量、均衡、营养的膳食。

对于急危重症的急救处理,由于现代医学有先进的医疗技术以及监护和抢救的设备,往往作为急症之首选,但中医仍有不少用武之地。如对于消化道大出血病情危急的患者,可予止血、补充血容量、制酸等针对性治疗,同时可借鉴文绮之思想,配合益气之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或应用针灸之补法固护正气;若在院外或医疗条件不足的诊所,来不及将患者送往大型医院,使用人参细末加飞罗面调服之法或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咯血过多易致虚脱,亦是险症,可考虑配合文绮所述“反治”之法,大进人参、地黄、鹿茸、附子、童便之属。对于长期轻症吐血或反复吐血的患者,可配合使用四君子汤以固护脾胃之气,化生新血,提高疗效。

结 语

汪文绮先生治疗吐血经验丰富、见解独到,提出“五脏之火,皆令吐血”的学说。其具体病机有怒动肝火、载血上逆,欲火上炎、肾火冲逆,纵饮不节、肠胃阴伤、肺阴亏虚、虚火上炎等。治则治法上,以“安脏去火、止血防脱”为原则,分清轻重、缓急、虚实,治必求本。对于暴吐失血之急危重症,当止血益气固脱。实火吐血,若阳明积热,当清热解毒、凉血散瘀;若怒动肝火,“平肝而血自安”。虚火吐血,主张“救本而血自安”,若劳伤心脾,则益气补血、健脾养心;若纵饮不节,宜化酒祛湿、温中和胃;若欲火上炎,“壮水而血自安”;若阳不摄阴,阴血走溢而出血,当先分清阳虚、阴虚之主次,后制定治疗方法。长期吐血者,提倡固护脾胃之气而促新血生成。其经验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上炎虚火五脏
凉茶降火要先辨“虚实”
失眠与五脏
诗词去“虚火”才能更健康
口疮试试中药含漱
失眠多梦睡不着? 收好这两个食疗方
吃饭咬舌头或是体内有火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咸茶水治口腔溃疡
虚火高烧何时休?——奇石是用来赏的,不是用来炒的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