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医籍中的脱发病名方治考

2021-03-27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李海英

中医文献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毛发疾病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李海英

毛发是皮肤的重要附属器官,不仅包括头发,也包括眉毛、胡须等,其色泽、形态、生长、质地、密度等生理状况与机体生命活动状态息息相关。脱发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多发病,其相关记载最早见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男子……五八肾气衰,则发堕(发坠)齿槁”。《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指出毛发为一身之仪表,《灵枢·邪客》有“地有草蓂,人有毫毛……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的论述。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发为血之余”“心主血脉”“肺主皮毛”“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且精血同源,说明人体毛发的枯荣与人体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后世医家亦从不同角度对脱发进行了广泛研究与论述,为当代诊疗脱发提供了珍贵的学术依据。

目前,脱发主要包括脂溢性脱发和斑秃两种,脂溢性脱发又名男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等,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脂溢出较多、头皮屑多、毛发干枯、瘙痒等;斑秃则以突然发生、头发成片脱落、病变处头皮正常、无自觉症状等为主,严重者可发展成为全脱(头发全部脱落),甚至普脱(全身毛发均脱落)。对于脂溢性脱发,西医主要有药物疗法、毛发移植手术、激光疗法三种;对于斑秃,则多采用激光、免疫抑制剂、冷冻疗法以及新型的富血小板血浆等,但总体疗效不理想。脱发作为损容性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同时脱发也直接反映出机体本身的健康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中医药治疗脱发历史悠久,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古代医籍中对于脱发相关病名的记载,不仅可以体现中医药学对脱发疾病的认知,也为临床辨证论治脱发提供文献支撑并起到一定启发意义。

古代医籍关于脱发记述丰富

先秦至两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相继编撰完成,奠定了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回顾古代文献,发现古人很早就开始关注头发与五脏、饮食、外邪之间的关系,并有大量的记述。脱发在古代常被称为“油风”“鬼剃头”“发蛀脱发”等,文献记载内容丰富,体现了中医药对毛发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的认知,详述如下。

1.皮槁毛拔、发落、发堕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肾气衰,则发堕(发坠)齿槁”,从人体自然生长规律的角度,指出肾气虚衰可以引起毛发脱落。《素问·五脏生成篇》言“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这些记述不仅直接揭示肾与头发的密切关联,同时从饮食偏嗜的角度,指出偏嗜甘味会引起毛发脱落。对于肾虚引起的脱发,《张氏医通·卷二》中以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亡血失精引起的肾虚脱发[1]66。

2.毛落

《难经》称“毛落”,即“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2],从脉象的角度指出损脉由气血虚弱引起,首先表现在皮肤与毛发的变化。《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卷二》指出“气血两虚,八珍汤……若有气乏色枯,毛发脱落,自汗盗汗……则宜十全大补汤,即八珍汤加黄芪、肉桂也”[3],指出临证若气乏色枯、毛发落,可予八珍汤。

3.头秃

《神农本草经》载“石硫黄,味酸,温,有毒。主妇人阴蚀……除头秃”[4],记载了石硫黄外洗可以治疗妇人头秃。

4.发颓

《刘涓子鬼遗方·白芷膏方》载:“治发颓,生发白芷膏方。白芷、蔓荆子、附子、防风、芎、草、细辛、黄芩、当归、蜀椒(各一两,去汗闭口),大黄(一两半),马鬃膏(五合,此所用多无),上十二味切,以腊月猪脂三升,合诸药微火煎三上下,白芷色黄膏成,洗头泽发勿近面。”[5]详述了白芷膏方的功效、组成与禁忌。

5.鬼舐头(鬼剃头)

《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将脱发记载为“发秃落”,并首称“鬼舐头”,指出“人有风邪在于头,有偏虚处,则发秃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6]146。《备急千金要方》亦有相关论述,载治鬼舐头方三首,以动物粪便、皮毛、脂肪等为主药组成。《本草纲目·人部》有“小儿胎屎,治小儿鬼舐头,烧灰和腊猪脂涂之”[7]的论述。《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指出,油风俗名鬼剃头,可见毛发成片脱落,皮红光亮,痒如虫行,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斑秃。

6.发不生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四》云:“小儿有禀性,少阴之血气不足,即发疏薄不生,亦有因头疮而秃落不生者,皆由伤损其血,血气损少,不能荣于发也。”[6]259《世医得效方·活幼论》亦指出“元气虚则体质怯弱发不生”。后世《张氏医通》与《小儿药证直诀》也沿用此名,所载的脱发指先天禀赋不足,属于胎弱和五迟的范畴。《张氏医通·卷八》亦指出:“发落不生,脉弦,皮毛枯槁,是营卫气衰,黄芪建中下六味丸,发脱落,及脐下痛,是脾肾气衰,不能生长真阴,四君子加熟地。”[1]440由此看出脾胃健运对于毛发生长的重要性,提出了从脾出发治疗脱发。

7.头风白屑

《肘后备急方·卷六·治面疱发秃身臭心昏鄙丑方》载:“若头风白屑,捡风条中方,脂泽等方。”[8]《外台秘要》载:“头风白屑方四首。”《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载:“论曰头风白屑,不问冬夏,令人瘙痒,世呼为头风,此本于肺热也。”[9]1761在治疗方面,唐代孙思邈开清宣肺气法治疗发疾之先河,选取桑白皮、黄芩、杏仁、桑叶、蔓荆子等以清宣肺气,助毛发生长。

8.发眉堕落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方》载“治眉落发落复生方”,以白芷、附子、防风、川芎、当归、辛夷、细辛、黄芩、蜀椒、大黄、蔓荆子等为主药组成。《本草纲目》亦载:“发眉堕落,涂半夏而立生。”[10]

9.油风

《外科正宗·油风第八十三》首次记载“油风”病名,指出“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11]256,其中有“痒如虫行”的形象描述。《外科证治全书·头部证治》指出:“油风又名鬼薙刺,俗称落发,头发干枯,成片脱落,皮红光亮,痒甚,由血燥有风所致。”[12]到了明清两代,一些外科专著如《外科大成》《疡医大全》《疡科捷径》等均沿用“油风”病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斑秃。

10.蛀发癣

清代《外科症治全生集·卷一·阳症门》首次记载了“蛀发癣”,详细记载了其治法,即先用生木鳖片浸数日煮透外洗,再取蜈蚣油搽头,或取草乌切片炙脆研粉,醋调涂头治疗。嗣后清代许克昌进一步丰富了蛀发癣的内容,指出“蛀发癣为头上渐生秃斑,久则运开,干枯作痒,由阴虚热盛,剃头时风邪袭入孔腠,抟聚不散,血气不潮而成”[12],亦称“发蛀脱发”,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脂溢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男性型脱发[13]。

11.脱发

清代《医林改错》第一次将脱发作为病名使用,并一直沿用至今。《医林改错》从瘀血入手论述脱发的病因病机,认为血瘀阻塞血络,则新血不能养发,采用“通窍活血汤”治疗头发脱落,指出“各医书皆言伤血,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络,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即从瘀血阻络论述毛发脱落。

自中医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开始,就有了关于毛发的记载,从发落、发颓、发堕,到蛀发癣、油风、鬼剃头等。古人对脱发的认知经历了不断丰富、不断深入的过程,伴随着对脱发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剂和病名也不断地被确立和提出。《黄帝内经》最早记载其为“皮槁毛拔”“发落”“发堕”,《难经》称为“毛落”,《神农本草经》采用“头秃”,《刘涓子鬼遗方》则将其称为“发颓”,《诸病源候论》提出了“鬼舐头”“发不生”等病名。《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对“头风白屑”进行了症状及病因病机的论述,至明清时期,则主要以血虚风热的“油风”、阴虚热乘的“蛀发癣”等命名。通过对脱发相关病名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脱发的病因病机,早期从肾虚、气血虚弱、阴虚等入手,后世逐渐发现血热、风燥、湿热、血瘀等亦可导致脱发的发生。命名不仅反映了人们对脱发临证表现的细致观察,也反映出古人在辨证论治过程中的思维理念。

中医文献视野下各类脱发的鉴别与治疗

古医籍对毛发疾病的记载非常丰富,亦比较混乱。尚有许多不同疾病见有毛发脱落,但其证候表现又截然不同于本文所讨论的内容,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基础上出现的毛发脱落,如真菌感染性疾病白秃疮(白癣)、赤秃疮(黄癣)的脱发,过敏性疾病漆疮的脱发,传染性疾病麻风的脱发及外伤导致的瘢痕脱发等,需加以鉴别。

1.秃疮

秃疮表现为头发的脱落,文献记载其别名甚多,常见的有肥疮、粘疮、白秃、赤秃等。在《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有“白秃”与“赤秃”之分,并认识到皆由蛲虫引起;《外科启玄》亦谓之“秃疮”,含义类似于白秃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则将白秃疮与肥疮混称,统谓之秃疮,“此证头生白痂,小者如豆,大者如钱,俗称钱癣,又名肥疮,多生小儿头上,疮疡难堪,却不疼痛,日久延漫成片,发焦脱落,即成秃疮,又名癞头疮”[14]。

2.白秃疮

历代医家对此早有认识,《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指出:“凡人皆有九虫在腹内,值血气虚则能侵食……言白秃者,皆由此虫所作,谓在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其上发并秃落不生,故谓之白秃。”[6]145《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谓:“白秃疮因剃发腠理司开,外风袭入,结聚不散,致气血不潮,皮肉干枯,发为白秃,久则发落,根无营养,如秃斑。”[11]268指出了本病的致病因素和传染途径。《疡科心得集·卷下》亦有“辨白秃疮肥疮论”,明确指出二者有别,并指出“白秃疮者,俗名癙痢疮……风袭则起白屑,热甚则秃,久则伤孔而发不生”[15]。白秃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癣。

3.赤秃疮

《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认为:“赤秃候,此由头疮,虫食发秃落,无白痂,有汁,皮赤而痒,故谓之赤秃。”[6]145《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髭发门》谓:“诸阳脉皆在于头,风热乘之,则阳邪炽盛,发于头皮脑络之间,细疮密布,赤色有汁,痒痛侵淫,乃至发落,故名曰赤秃。”[9]1779赤秃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黄癣。

4.发不生

古文献关于“发不生”记载颇多,可大致分两类,一类由于小儿先天禀赋不足,一类由火烧等外伤引起,属瘢痕性发不生,外伤引起的发不生则不可逆转。《诸病源候论·毛发病诸候》指出:“夫发之生,血气所润养也,火烧之处,疮痕致密,则气血下沉,不能荣宣腠理,故发不生。”[6]145-146此处“发不生”是指头部火烧之处,即瘢痕之处气血不能宣发,腠理不能被滋润,头发不能再生。此类外伤引起的脱发,类似于现代医学之假性脱发或瘢痕性脱发。

5.头秃疮

《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载“治小儿头秃疮方”,亦指秃疮。

6.大风鬓眉堕落

《太平圣惠方·治大风鬓眉堕落诸方》载:“夫大风病鬓眉堕落者,皆从风湿冷得之……与血气相干,则使荣卫不利,淫邪散逸,故面色败,皮肤伤,鼻柱坏,鬓眉落也。”此病相当于“麻风脱发”[16],即脱发先由发际开始向上蔓延,严重时仅沿血管经络有片状或线状的毛发残留,其他均完全脱落,同时兼有其他麻风损害及感觉障碍。

7.梅花秃癣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载“长肉膏”治疗“小儿梅花秃疮”,《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二卷·谷之一》亦载用猪胆汁、清油等擦头治疗梅花秃癣。

8.秃发疮

《外证医案汇编》谓“发者血之余,血不上朝,以致发落,此谓秃发疮证”[17]。

9.漆疮

《疡医大全·卷二十五·漆疮门主论》载:“木形人遇漆起泡发痒变疮,肢肿作痛,甚者寒热交作。此疾虽小,有受者遍身头面似疹癞,浮肿生疮痛痒,毛发脱落,心神恍惚不得眠者。”[18]此为过敏性脱发。

上述这些疾病虽都有脱发现象,但其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都与本文所论述的脱发(脂溢性脱发、斑秃)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对此认识不够,临床鉴别不清,则容易产生误诊,造成不良后果,故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加以鉴别,明确诊断,辨证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结 语

回溯梳理古代文献对于脱发疾病命名的源流发现,随着历史的发展,脱发的相关病名逐渐丰富,反映了人们对毛发认识的渐进性过程。而其命名亦是随着人们对脱发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如早期主要采用“发落”“发堕”等朴素的名称,隋唐出现了对“鬼舐头”的详细论述,晋代出现了“头风白屑”“白屑风痒”等,突出以“风”为主认识脱发的病因。金元时期中医学迅速发展,人们对脱发也更加重视,出现了诸多治疗脱发的方剂,包括“洗发菊花散”“三圣膏”“滋荣散”等,其病名则主要沿用“毛发堕落”“鬓发髭脱落”“发落”等。及至明清时期则以血虚风热的“油风”和阴虚热乘的“发蛀脱发”为主记载和论述脱发。油风毛发脱落成片、成片状秃块的表现,与鬼剃头相似,列为现代医学的斑秃;蛀发癣表现为头发逐渐脱落,形成秃发块,与脂溢性脱发、渐行性脱发的特点一致。可见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医家对毛发脱落的认识不断地深入和全面起来。

除此之外,文献中还记载了某些继发于其他疾病基础上的毛发脱落,如真菌感染性疾病白秃疮(白癣)、赤秃疮(黄癣)的脱发,过敏性疾病漆疮的脱发,传染性疾病麻风的脱发及外伤导致的瘢痕脱发等。这些疾病虽都有脱发现象,但在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都与脂溢性脱发、斑秃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对此认识不够,临床鉴别不清,则容易产生误诊,应注意加以鉴别,进一步精确辨证论治以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毛发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Chapter 2 A cheerful chat
立秋后要注意调养预防呼吸疾病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别乱修剪“那儿”的毛发
疑似野人毛发
毛发移植手术治疗并发症的预防
疾病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