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的特征分析及应对策略

2021-03-24徐醉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徐醉

摘要: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及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此背景下,社会民生领域舆情在互联上酝酿生成、发展发酵、传播扩散,演变成网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与此同时,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的情绪化、诉求化、谣言化、标签化、扩大化特点突出,给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不断完善基层舆情报送机制、健全网络舆情应急体系、加强网民社会心态引导,有效防范和化解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风险。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社会民生;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当前,随着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短视频等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速融合,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也使网络舆情和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社会民生舆情在互联网上频繁爆发,在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展现出一些新特点和新变化,相关舆情的应对处置也越来越成为体现和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项重大课题。

1.全媒体时代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分析

在全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主的“两微一端”平台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产生了深刻影响和冲击。在“人人都是摄像头、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源”的传播生态下,社会民生领域的网络舆情传播速度、广度、范围均大幅度提升,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也从单一变得更加多元,表现出以下特征。

1.1酝酿周期缩短,热点生成发酵提速。社会民生领域的信息因具备“平民化”“受众多”“接地气”等特点,通常能快速引发关注、形成声势、造成舆情。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凭借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丰富、操作简便、互动性强等优势,迅速在网络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民生领域的很多信息更便捷地在互联网上发布生成,经过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知乎等自媒体平台快速扩散后,能最大程度、更大范围地激起网民的情感共鸣,在极短时间内引发舆论关注,进而获得公众高度认同,瞬间点燃舆情。

1.2传播速度加快,舆情热度攀升迅猛。社会民生领域中很多舆情具备燃点低、烈度高的特点,在全媒体时代,社会民生领域舆情热点一旦生成,会在“两微一端”的自媒体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快速扩散,进而引发各大网络媒体甚至中央媒体的关注评价,相关信息在网络空间蔓延、扩散和叠加,以几何倍数传播速度引爆舆论场,直至覆盖“报网微端屏”全媒体平台。从近期舆情传播看,短视频成为舆情“策源地”“发酵池”的特征进一步凸显,其凭借更具冲击力的表现形式和刺激性的直观感受,推送舆情快速发酵及广泛传播。

1.3讨论范围变广,全民参与热情高涨。社会民生舆情通常与百姓息息相关,不同于时事政治舆情的“高大上”、经济金融舆情的“专业性”、意识形态舆情的“复杂性”,人人都可以围绕社会民生事件进行评论、表达观点。在全媒体时代,在隐蔽性较强、隐匿度更深的网络空间上,网民对于社会民生领域的舆情关注度更高、参与度更强、评论量更多,在思想碰撞过程中,网民讨论范围由点及面,观点多元化特点逐步显现。在一些重大热点社会民生舆情事件中,各类观点交汇、撞击、融合,不断被再解读、再传播、再扩散,极易掀起全民参与讨论热潮。

1.4极化趋势加剧,舆论引导介入不易。全媒体时代,在社会民生领域的网络舆情生成、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网民“圈子化”“阵营化”问题较为突出,“群体极化”倾向更为明显,舆论阵营较为分明,容易出现站队现象。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环保、养老、住房、就业、食品安全等领域处于同一立场的网络群体,观点可能达成极端类似,造成网络一边倒声讨。另一方面,由兴趣爱好相同、具有个性化标签的网络群体,或导致持不同意见的网民相互攻击与对立,造成网络对峙甚至舆论撕裂。整体看,社会民生领域的网络群体的群体认同感较强,舆论阵营较为分明,引导对冲难度较大。

2.全媒体时代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的异化问题分析

全媒体时代,社会民生领域的网络舆情关注度高、覆盖面广、敏感点杂、感染力强、复杂点多。相比其他领域舆情,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情绪化、谣言化、诉求化、标签化、扩大化问题的倾向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2.1情绪化。社会民生领域舆情爆发的基础往往是基于情感而非事实,舆情发展发酵过程极易被感性思维主导,感同身受的情绪容易被快速传染并发生裂变,进而引发大规模聚焦,形成网络社会民生舆情热点事件。特别是同一阵营同一立场的群体观点认同感较强,极易引发情绪同质化叠加升级,比如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曝出后,整个家长群体义愤填膺的愤怒情绪充斥互联网并随即发生“核裂变”,迅速展开了对涉事企业的一边倒声讨,直接导致了网上舆情发酵爆炸。

2.2谣言化。社会民生领域是谣言信息滋生的高发区域,舆情发展发酵前期,因事件过程不完整、权威信息发布不及时、受众科学知识较欠缺、网络推手刻意制造等多重因素影响,主观臆造和关联猜测的讨论增多,谣言类信息极易在此阶段滋生扩散。特别是重大突发的社会民生领域舆情,在前期更易受到虚假错误信息影响,导致舆情不断扩散,造成重大影响。比如在“杭州女子失踪案”发酵前期,在全民探案的热潮中,个别有影响力的媒体对于事件真相抢先报道随即被警方辟谣打脸的反复行为,加剧了该事件中谣言信息的泛滥。

2.3诉求化。社会民生领域舆情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的参与目的和利益诉求,此类舆情极易引发相關利益群体广泛共鸣,进而发酵形成舆情热点,同时相关群体“抱团取暖”线下聚集的风险也随之增高,线上线下舆情交织叠加风险加剧,易演变成为重大舆情事件。特别是别有用心人士借教育、医疗、环保、就业、房价、食品安全等民生话题进行炒作,借债市、股市、汇市波动干扰社会心态,进而导致联合维权表达诉求,舆情叠加共振风险系数较高。

2.4标签化。社会民生领域舆情极易被标签化报道和传播,舆情热点事件中,部分媒体和自媒体为博取关注,给事件贴上形形色色的标签,引发网民广泛共鸣,经过长时间发酵升温后,极易演变升级成热点舆情事件。比如在“雷洋事件”的传播过程中,雷洋被贴上“人大硕士”“初为人父”“身体健康”“中产阶级”等标签,进而引发网民关注与热议,“标签”身份及深层次原因被深挖曝光,快速升级成为一次标志性舆情事件。

2.5扩大化。社会民生领域舆情特别是热点话题扩大化趋势明显,舆情发展发酵到一定阶段后,网上舆情易出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各类观点交织、交汇、碰撞、撕裂,舆论从刚开始讨论单个事件本身,逐步向探讨类似事件、行业乱象、政府监管等方面转移。比如在“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中后期,舆论关注点由“投诉无门”“店大欺客”“按闹分配”向整个汽车销售行业乱象以及汽车领域的监管问题等话题无限延伸,致使相关舆情长尾效应凸显。

3.全媒体时代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分析

社会民生舆情是人民群众意愿、呼声、意见的体现,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根本、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应对社会民生领域的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结,需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线上线下、舆情实情”同步处置工作格局。

3.1完善基层舆情报送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社会民生舆情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相关舆情虽直接作用于互联网上,但其实则源于社会基层,呼声源于基层,诉求起于基层,意见萌于基层,所以做好社会民生舆情工作要从基层出发,着眼基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回到基层里去,才能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止于未萌。因此,要不断完善基层舆情报送机制,一方面,发挥党群“纽带”作用。探索建立党群服务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综合治理中心“四中心”一体的基层综合服务机构,全面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让人民群众一站式解决各类诉求、矛盾、困难。另一方面,发挥基层“前哨”作用。培养壮大基层舆情信息员队伍,以“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等形式,让源于基层的信息员全面掌握辖区动态,通过信息化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报送本地敏感情况,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

3.2健全网络舆情应急体系,形成收集研判处置闭环。社会民生网络舆情热点一旦生成,极易引发关注、形成炒作。全媒体时代,要不断健全网络舆情应急体系,专门制定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舆情的工作规范,进一步形成“监测收集-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全闭环工作流程。一是强化监测收集环节。使用技术系统全网搜集舆情信息的同时,要运用大数据平台及时预警苗头性倾向性敏感信息,精准捕捉网络舆情的首发媒体,借助智能算法技术,推演出可能的扩散渠道、传播范围、关键节点和风险阈值,形成可全景式推演、可重播式复盘的监测收集平台。二是细化分析研判环节。建立健全全面、精准、高效的网络舆情综合分析研判体系,整合大数据平台收集提炼的舆情信息,加强对突发舆情的研判,梳理敏感信息,分析传播趋势,强化舆情事件的事前前瞻预判、事中分析跟踪、事后综合研判,对重点舆情、热点舆情等进行专题性汇总、研究。三是优化应对处置环节。面对社会民生舆情要反映迅速,尽量在黄金窗口期回应舆情,避免谣言信息的滋生;要善于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用科学的角度、理性的观点、真诚的态度做好特殊群体的引导工作;要把握主流民意诉求,着力解决顽固性、长期性社会民生领域难点问题,出台细化解决根本性问题的制度性政策。

3.3加强网民社会心态引导,全面提升网络素养水平。社会民生领域的热点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的社会心态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特征。全媒体时代,要持续优化网民社会心态,统筹整体、分类引导策略,依据各阶层、各群体的不同心态特点展开精准引导,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净化网络生态,提高网络舆论素养。一方面,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聚集人心、凝聚共识,实现价值引领。运用全媒体平台加强正面议题设置,创新传播形势方式方法,全面提升网络空间的认同感和传播力。同时,针对不同类别群体要运用不同的議题、方式、话语体系进行定向传播,实现传播精准化、价值引领精准化。另一方面,科学引领舆论导向,协同推进、形成合力,提升网络素养。运用全媒体平台科普法律法规,传播科学常识,提高全民科学意识和素养。同时,政府、企业、学校、家庭等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引导全民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认识、分析、研究、甄别互联网信息,从源头上增强网络素养和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04):5-6.

[2]李文富.社会民生舆情工作的特点与管理[J].网络传播,2017(09):92-93.

[3]王贤卿,吴倩倩.全媒体时代重大疫情网络舆情的特征、影响及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0(03):102-106.

[4]颜陈.民生舆情异化及其消解路径[J].领导科学,2018(01):17-18.

[5]王世雄,祝锡永,潘旭伟,姜毅.网络舆情演化中群体极化的形成机理研究[J].情报学报,2014,33(06):614-622.

通讯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建设路78号科学会堂303室  宋佩  13920184665

天津市互联网新闻研究中心 天津 300000

猜你喜欢

全媒体时代网络舆情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