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第二课堂平台推进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探索
——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第二课堂为例

2021-03-24袁莹莹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劳动职业

袁莹莹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00)

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1]2020 年3 月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要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2]。 这也对高校劳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更要将劳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 第二课堂作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将其和劳动教育有效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有效途径。 本文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融入劳动教育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劳动实践第二课堂开展为例,从第二课堂视角探讨新时期高职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扎实提升劳动育人成效。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新内涵

劳动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不断丰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劳动教育也应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 新时代是一个被信息重构的时代,信息化产业迅速发展,对劳动教育的形式、 内容和价值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劳动发展特色,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具体的劳动思想意识养成教育、劳动技能提升训练与劳动锻炼实践创新,提升劳动素养,培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年人才[3]。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型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基地,新时代劳动教育更赋予其新要求、新使命。 高职院校要在教育中凝聚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凸显“高等”和“职业”属性,渗透职教精神, 形成具有高职亮点的劳动教育体系。既要注重对劳动理论的普及, 更要注重实践锻炼,让学生通过学习、参与、体验、训练收获技能,掌握职业技术,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磨炼中锤炼品格,亲身体会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充实感,提升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探析

(一)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的关系

1. 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

第二课堂是指除了在第一课堂的课程教学之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集体性活动。 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更注重兴趣养成、情操陶冶、人格塑造、品格锻炼、创新创造能力提升等,这些都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 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提升技能、增长才干、坚定意志、锤炼品格、懂得奉献、勇于创造,其本质目的是帮助学生提升劳动素养, 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第二课堂和劳动教育在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上高度契合,其落脚点都是“育人”,都指向教育所要实现的素养提升功能, 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第二课堂与劳动教育的内容紧密相关

第二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思想成长引领、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志愿服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技能训练、岗位实践实习等内容。 而劳动教育主要涉及三大领域,包括劳动思想教育、 劳动技能培育和劳动实践锻炼,在内容上和第二课堂紧密相关。 其中,思想成长类活动、志愿公益、文体活动等都富含劳动教育的元素,属于劳动思想教育的范畴;创新创业、实践实习等活动重在促进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迁移和提升,和劳动技能培育内容高度吻合;学生参加志愿公益、社会实践、岗位履职等都以“实践”为核心,从劳动教育层面上都属于劳动实践锻炼的内容。

3. 第二课堂和劳动教育的方式辩证统一

劳动教育和第二课堂在方式上都突出实践性质。 劳动教育重在强调“体知”,即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真实环境中开展劳动,积极投入广阔的劳动现场,深入劳动一线,体验生产生活,感知劳动价值,锤炼劳动品格。 第二课堂在活动设计上采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方式,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身体验中获真知、懂道理、强素质。

因此,第二课堂和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形式上密切相关、高度统一,依托第二课堂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兼具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第二课堂活动利于为劳动教育有效整合资源

一方面,第二课堂具有参与度广、模式多元、自发性高、实践性强等特点,丰富的活动形式和多样的载体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为劳动教育“开新局”、“谋新篇”、“创实效”。 通过第二课堂劳动实践课程的设计,以学生喜爱的、受学生欢迎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活动,提供多样选择,让学生广泛参与、乐于参与、真诚参与,这也是解决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懂劳动、不爱劳动、不会劳动”问题的有效方式。 另一方面,第二课堂活动中对接创建的各类校内外实践平台,可以为劳动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共享共用,如校内实训平台、校企合作基地等,利于开展劳动生产教育,“三下乡”“双百双进”校地合作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开展劳动实践教育,社区、街道等志愿服务基地可以开展劳动服务教育。

(三)“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支撑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一套促使第二课堂活动更加科学、 系统和规范的体系和制度,学生在第二课堂中参与的活动通过它可以被记录和呈现,并实现评价和测量[4]。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此评价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实际效果。 这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课程建设和评价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激励、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也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实效性提供了动态监测和改革途径。

三、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构建“劳动+”六位一体实践体系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工作的常规模块, 于2010年列入学校必修课程 “公司制平台素质养成”的实践项目之一,2013 年正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将劳动实践教育纳入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体系,建立了完善的劳动实践第二课堂课程体系,以“知行合一”为基本原则,构建“劳动+”六位一体实践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在第二课堂中的全方位渗透。 通过职业素质养成“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客观评价学生劳动实践表现,有效引领学生在大学期间劳动素质养成,使之成为学校培养具有现代服务业职业特质 “金牌员工”的有效平台与有力抓手。

图1 劳动实践第二课堂“劳动+”六位一体实践体系示意图

(一)劳动+思想教育,培育劳动价值观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的实践性。 高职院校要通过两者有机结合,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观、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入脑、入耳、入心。 学校将劳动教育和团员教育、党员教育相融合,依托“三会两制一课”,结合主题党日活动、 团日活动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以浸润式的学习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入人心,唱响时代强音。 同时结合植树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内涵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让学生了解重要节日的历史由来和含义,懂得“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5]的真理性意义。

(二)劳动+实践实习,强化知行合一

将劳动教育和实践实习结合,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强化知行合一,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主阵地,学校利用每年暑期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返乡社会实践、向社区(村)报到,引导广大学生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社区,结合当地社情、民情和自己专业特点开展生产劳动、社区服务等,懂得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 学校激励“专业+实践”模式,体现现代服务业专业特色,发挥艺术类、旅游类、语言类、环境类、电商类专业特长,引导学生用专业服务社会,用专业回馈社会。

学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现场教学、工作室制、顶岗实习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用。 如商学院学生在“双十一”期间,按照专业对口、课程对口等原则去往马骑顿、富立、雅戈尔等企业不同岗位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实践学习获得第一课堂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获得感。

(三)劳动+志愿公益,增强服务意识

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在实践要求、 实践目标、教育形态等方面高度契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学校积极推进志愿服务的日常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在校内组建“节小二”志愿服务队,引导学生进入食堂提供就餐引导服务,深入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引导,助力文明校园和文明城市建设; 在校外以社团为抓手,为社团搭桥引线,拓宽整合劳动资源,发挥各社团专业和特色,创建劳动教育品牌项目。 和学校周边社区、街道等进行结对,开展“菜单式”“项目式”常态化志愿服务,如学校青阳艺术团每年进村入社,开展下乡“送文化”“种文化”活动;爱心维修社为社区居民提供电器维修服务;“艺心志愿”社团定期为乡村街道开展墙绘,改善村貌,助力乡村振兴。 鼓励应届毕业生参加大学生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等,引导其在党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绚丽之花,培育爱国情怀和奉献服务精神。

(四)劳动+创新创业,激发创造思维

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双创”体系,深化“劳动教育+创新创业”, 围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营造“业精于勤荒于嬉”的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劳动技能观。 学校每年以“技能节”“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为依托,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项目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育,从而提高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五)劳动+文体素养,营造劳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营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文化氛围。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深入挖掘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劳动要素,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养分”,以劳塑人。 近年来形成了以“责任文化”为核心的“一心两会三节”的校园活动品牌化运作机制。 “跨年前盘点一年光影”“毕业前回顾三年青春”成为每年师生最美的品味、最深的记忆,让努力拼搏、艰苦奋斗、追求突破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连续15 年举办新生艺术节,将劳动元素融入各个品牌项目中,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养成“我要劳动,我爱劳动,劳动使我快乐,劳动使我成长”的“乐劳观”。 连续14 年打造技能节,邀请大国工匠、技能大师进校园,弘扬工匠精神,提升专业技能,成就出彩人生。 连续9 年举办“青春故事汇”, 选树在校生优秀典型, 讲述勤奋刻苦、奋发向上、攻坚克难的励志故事,发挥身边的榜样作用。 开展“优秀校友回校反哺”的家燕归巢行动,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优秀毕业校友返校讲述他们坚持不懈、不畏艰辛、苦干实干的就业创业故事,鼓励在校生不懈努力和奋斗。

(六)劳动+岗位历练,奠定职业基础

学生通过在班委会、社团、学生会、团组织、党组织等岗位履职, 获得劳动体验和职业体验,第一, 学生在岗位历练中可以学习领会个体、团队成员、负责人等不同角色该承担的责任,锻炼协调沟通、组织领导、团队合作能力;第二,学生在岗位历练中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妥善处理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关系,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第三,学生通过多岗位的履职,培养职业爱好和兴趣,为将来步入职业社会“打桩”。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骨干参加职业素质养成拓展活动,通过参观式职业认知、参与式职业体验,引导学生懂得“劳动不分贵贱,职业不分高低”的道理。

同时,学校积极探索“劳动+专业”“劳动+品牌”范式,利用慕课、微课、在线课堂等方式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 “劳育金课”, 发挥课堂育人作用,让劳动教育之水长流常清。

四、结语

第二课堂和劳动教育有效融合,是促进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依托第二课堂活动平台,构建高职院校劳动实践第二课堂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活动的思政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技育人等功能,激励大学生在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提升服务奉献意识,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强化职业认知,用眼力、笔力、脑力创造美好生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劳动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