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题式情景教学的地理微专题课的设计与思考

2021-03-18李辉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天坑分析

李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课改的核心。地理学科需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微专题教学有着切口小、主题明确、针对性强的优点。在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课中实施微专题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高考试题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庞大的知识体系,出题又受题量小、时间短的限制,所以是覆盖的知识点有限,通过对近几年高考的梳理后发现:高考对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形式,多是“小切口,大纵深”,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将知识点精细化。微专题课比较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多角度拓展延伸,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把教学“利器”。

本文以“喀斯特地貌”为主题,以“喀斯特地貌——天坑”作为主题情境,创设始终贯穿课堂、具体可感知的教学情境,由浅入深,用“问题串、思维链”的形式将教学重难点有机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通过视频资料、学案上的阅读材料、观察景观图和地图等方式完成探究活动并解决与喀斯特地貌相关的真实问题。

一、基于主题式情景教学的“喀斯特地貌”微专题案例设计

教学环节一:视频导入

首先,播放视频“喀斯特地貌”。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卡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分类,并识别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学生回答出典型喀斯特地貌,并解释说明相关地貌的成因。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喀斯特漏斗”地貌,方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在于利用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回顾温习高一基础知识,为后面微课里的探究活动铺垫背景知识。

过渡承接:在中国境内最出名的“喀斯特漏斗”就是它——中国天眼(贵州平塘县大窝凼)。

教学环节二:过程分析(一)

教师:同学们,中国天眼所选择的喀斯特地貌区,有什么适合建设此项工程的条件?

学生:围绕地质、地下水、气候、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展开热烈讨论。

学生:①地形独特、建设工程量小;②喀斯特地貌利于雨水下滲;③远离城市、电磁波干扰小;④ 搬迁难度小。

设计意图:通过对中国天眼的选址成因分析,让学生明白大型工程的修建往往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时空综合、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的思维能力。

过渡承接:中国喀斯特地貌广布,被誉为“喀斯特地貌的博物馆”。2005年,继峰林和峰丛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天坑”出现了。

教学环节三:过程分析(二)

教师:播放“天坑”的影像视频并给出世界最深、容积最大的小寨天坑的图片,请学生归纳总结天坑的形态特征。

学生:汇报得出结论:天坑规模要大,宽度和深度都要超过100米,否则就叫竖井或漏斗。形态上,坑壁陡峭,呈深陷的桶状或井状。

教师:补充“有一条地下河或曾有河流作用是天坑发育的关键”,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思考。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图文转化能力,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地貌形态,并用科学准确的地理术语描述。

教学环节四:过程分析(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两组景观图的分析讨论,对天坑地貌的形成过程充分思考后,在学案上分步骤写出过程性分析的结论。

教师:对小组呈现的答案进行总结评价并进行示范性建构。

教学环节五:过程分析(四)

教师:随着对天坑地貌的发掘,很多天坑地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也有很多天坑蕴含着地理原理。

学生:经过小组合作探究,画出热力环流,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教师:探讨此处“地下河”的作用?地下河既可以为此地大雾提供水汽供应,还能带走松散碎屑物。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把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原理应用迁移过来,让知识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通过对地下河作用的分析,让学生知道全方面、多角度的分析地理问题,事物普遍联系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

过渡承接:如果说天坑是大地之眼,那么我们将目光转向海洋,那里还有奇幻无比的海洋瞳孔!

教学环节六:过程分析(五)

设计意图:契合高考旅游地理出题的思路,将“蓝洞”这种地貌景观引入进来,作为过程性分析的有益补充,结合全球变暖、海陆变迁等基础知识,将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过渡承接:当天坑这一新定义的科学概念,被逐渐认可后,科学工作者陆续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天坑。2019年底,我国境内的天坑数量已经被刷新至数百个。探寻天坑的价值在哪里,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体会。

教学环节七:过程分析(六)

教师:落溪天坑所在的湖北恩施地区在经济上曾为全省倒数第一,有人认为是喀斯特地貌导致了这里的贫困,也有人认为喀斯特地貌是这里宝贵的财富,请说出的你的观点和依据?

教师:身处喀斯特地貌区,贫困与富裕的转换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比如重庆武隆,在天坑资源被开发之前,它是非常落后贫困的,现在这个县的人均GDP超我们哈尔滨了,靠的是什么?

立足现有资源,将资源转化为资本,将劣势转化为优势,从武隆所取得的称号里,我们能出,当地对天坑资源的开放秉承着怎样的原则呢?

学生: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态建设等。

设计意图:通过对天坑实际价值的分析、思辨,使学生掌握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树立正确的地理观、思维观,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地和谐的关键在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是否合理?通过活动探究,让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自然而然的渗透入学生们的意识里。

总结提升:

教师: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整节课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并呈现给学生。

设计意图:落实知识体系,由喀斯特地貌的普遍性原理基础上体现出“天坑”这一微景观的特殊性。

本课依托主题式情境“喀斯特地貌——天坑”的形成,创设问题链条与一系列探究活动,实现了深挖掘,并建构地貌形成的过程性分析类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北方学生缺乏对分布于南方的喀斯特地貌的感性认识,导致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短视频等方式,通过图文结合的展现形式,创设主题情境,增加学生对地理事项的了解和认识。本案例的重点是在引导学生开展主题情境探究的过程中,渗透情境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技巧,帮助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问题时能够进行思维的迁移应用。

二、基于地理课堂中微专题教学策略的思考

本节课之所以选择“喀斯特地貌——天坑”,是想以“天坑”这个新版本教材中的新概念作为切口,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得展开教学。通过微景观透视还原至“喀斯特地貌”再上升还原至流水地貌,再还原至外力作用与地貌上,从而形成思维链贯穿基础知识。在一轮复习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规律有了大致的掌握,但是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知识之间缺乏逻辑,没有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在进行微专题教学时,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体系,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针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选取什么样的主题,设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采取何种实施策略,这都是教师在进行微专题教学之前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也是影响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微专题的选取

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找到他们所面对的难点和不足,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建构。

其次,微专题的选取要精准、细致,解决易错点和易混淆点。比如以地理成因分析类为例:《影响气温的因素》《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雪线的因素》《影响垂直自然带的因素》以人文地理成因方面,我们可以设计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影响高铁线建设的因素》等成因分析,再比如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也可以设计成微专题《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荒漠化与沙漠化》《城市化與再城市化》等。

最后,微专题可以聚焦热点、把握高考新动向。高考新课程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考命题也重点面向生活,联系实际,与热点问题紧密联系。

地理综合题大多以社会热点和热门问题为背景,结合实际具体情况来设问,选取和设计面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切口来做微专题能够提较高学习、复习的有效性。

(二)微专题的实施

在实际微专题课的实施中要确保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练结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并做好及时巩固教学,这是微专题实效性提高的关键。另外,灵活性还体现在根据微专题课的实施学段,做好不同的课前准备。如果是高三复习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需要提前做知识铺垫和学案预习,如果是高一高二的微专题课则需要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去查阅和搜集相关背景信息。

其次,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要做好课后的个别学生学习状况的追踪,才能真正实现结合学生实际来构建微专题,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微专题课中得到促进,真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微专题课的应用价值。

最为重要的是微专题课又别于传统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比较高,要有把控课堂和引导教学的能力,在课上也能充分挖掘课堂生成的资源,激发学生潜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微专题课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应用,是对传统专题课的有益补充。它的有效应用,能更好地解决传统专题复习过程中存在重难点不突出、复习时间冗长而效率低下的问题,微专题课的实施,有针对性地、高效地、高质地促进学生地理学科能力水平的提升,为课堂带去了新的活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良性的认知结构,深化知识的运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微专题课不是“万能法宝”,不能盲目、大频率地实施于实际教学,要有选择性、恰到好处地运用,还要结合校情、学情等实际状况,才能产生预期的教学效果,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让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地貌天坑分析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旋挖灌注桩施工工艺在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应用
天坑探奇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钻孔灌注桩溶蚀地质施工技术措施
贵州地区牧草养殖水平初探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长寿之乡——乾龙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