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高”共建、共育、共享 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1-03-18王茹邹国涛于慧薛欣然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王茹 邹国涛 于慧 薛欣然

2019年3月18日,教育部召开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研讨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赋予了思政课新的使命,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所作为,大中小学校都要把思政课建设摆在改革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

为了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我校与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手进行了题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思政课‘一体五翼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一、何为“思政课一体化”

思政课一体化,不是各个学段教学的简单结合,而是要在涵盖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基础上,根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等,解决好思政课教学内容一体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展一体化、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发展一体化,以及不同阶段教学评价方式的衔接等问题,促进各要素整体、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架构相对完善的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体系。

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的意义

从当下思政课课程内容来看,小学和初中是《道德与法治》,高中是《思想政治》,虽说教材的编制是按照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设计的,但是各个学段之间还存在目标不清晰、有交叉和内容的衔接不顺畅等问题,有些甚至是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没有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出发去设计和考量,特别是高中阶段与大学之间还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其实我们都明白,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我们承担的教育使命都是要实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目标,所以目标的一致性就要求我们做到,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是畅通的,因此推进思政课建设一体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整体推进大中小幼德育工作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这对于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要指示的具体措施和实践。

整体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地、渐进地、有效地“入耳、入脑、入心”,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要指示。

扎实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能够解决大中小幼德育目标划分不准确、德育方法与不同阶段学生身心特点不匹配等实际问题,落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必须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重要指示的具体要求。

三、思政一体化建设方向

习总书记说过青少年阶段是人生重要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大中小学都应着眼于国家、社会的总体需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在不同阶段的具体需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需要思政课教师们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更需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进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与哈尔滨市工程大学联手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在进行中,对于高中与大学如何在思政课建设、育人等方面展开多维度对话与合作,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了研究:

(一)“大高”共建——探索思政课发展新格局

1.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体化,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精神灵魂”。推动建立高中与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研究、常态化研讨机制,保证思政课教师选配、培养和使用工作,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强不同阶段思政课的协同效应,打造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未来希望高中与大学能够形成常态化的教研机制,通过大高共备、专家讲座等形式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调跨学段增强实践性,不断解决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努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课程一体化

课程一体化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课程既承载着知识又体现着价值,是教学内容开展的基本载体,因此建成大中小各学段相互贯通、协调一致、方向统一、合理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更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这需要先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是《道德与法治》,高中阶段的思政课是《思想政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會》《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本必修课程,还包括《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本选择性必修课程。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小学阶段侧重于启蒙性学习,启蒙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蒙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初中阶段侧重于体验性学习,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是承接初中和大学的过渡学段,侧重于常识性学习,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让学生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创新理论“是什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大学阶段更注重的是理论探究性学习,希望能向学生讲清楚理论的历史脉络、逻辑思考的方式和实践技巧,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创新理论背后的“为什么”,让大学生通过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来增强使命担当。

另外还应寻找大中小思政课的衔接之处。大中小学的思政课都是围绕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教育目标进行的,其中每一阶段的课程教学都是在上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又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建设“大高”一体化课程就是要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年龄特点,将高中和大学的思政课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照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设置高中和大学的思政课内容,开发高中大学思政课有机衔接的课程教材,实现学科逻辑、生活逻辑、学生的心理逻辑三者的统一,渐次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更多能够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

3.评价一体化

教学评价一体化,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经之路”。在目前思政课的评价方面,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性有待提高。

高中思政课面对着学考和高考的压力,即便教学方法随课程改革而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在评价方式方面还是比较单一,更多地采用考试作为评价方式,甚至把分数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来考核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掌握情况。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学考学生对思政课学习不够重视,高考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只重视书本、习题。学生们甚少去思考与自己、与生活、与世界有关的问题,很难将思政课相关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也没有机会能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而大学阶段的评价方式却不再简单地以分数为主导,除了必有的传统期中期末考试外,也十分看重学生平时的表现。通过种类多样的活动,如课堂分组讨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辩论赛等,让大学思政课考评更加灵活多样。未来希望能够参照大学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在满足高中阶段思政课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丰富高中思政课评价的方式,强化大学和高中两个学段之间评价方式的过渡和衔接,更好引导学生把握思政课的学习方向。

4. 课题一体化

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与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起联手进行了主题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思政课‘一体五翼建设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课题以立德树人为主体,通过高中与大学、初中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体验式学习与互动式学习相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实践,探究普通高中思政课落实“八个相统一”的路径与策略。

(二)“大高”共育——寻求思政课育人新方式

1.育人目标一体化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强调,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必须推动育人方式改革。要在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根本工作目标,发展素质教育,推动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深化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倾向应试教育的育人方式,切实促进育人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见》的出台,可以说为思政课一体化的育人目标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同时要将思政课各个学段的育人目标进行统筹。小学阶段注重的是学生道德情感的启蒙、启发,侧重于对学生行为习惯和性格的培养,通过思政课教育教学在学生心中播种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种子,引导学生拥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注重的是筑牢学生的思想基础,侧重于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和对集体的深厚情感,强化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注重对学生基本政治素养的提升,侧重于通过基本政治理论常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的衷心拥护,形成做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更加注重增强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时代发展的使命担当,侧重于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和法制观的定型与培养,从而引导学生矢志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综上所述,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育人目标本就是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实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把握好各个相邻学段的过渡与衔接,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2.思政“小课堂”教学共育

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哈尔滨市第十三中学的思政课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以统编教材为依据,在高中思政课堂上立足学情,通过创设情境、趣味导学、典型案例剖析、哲理故事、辩论演讲等形式,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兴趣和内驱力,力求有效落实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在常规思政课教学中,学校努力抓细抓严抓实。面向高考和学考的导向,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使教学主阵地更加坚实有效。同时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了《新时代 新征程》《“十九大”精神进课堂》主题系列特色校本资源,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不断更新的思政教学素材的有效使用,注重高低学段、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形成大中小课堂教学合作探索的方式和平台,帮助大中小学思政课形成实施过程“一体化”的新格局。比如我国抗疫期间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感人故事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是最生动的思政课素材之一。小学分享抗疫故事,中学聚焦抗疫英雄的担当,大学对比中外抗疫的不同答卷,激发不同学段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不同学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衔接,体现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3.实践“大课堂”活动共育

思政课一体化不仅要在小课堂中实现,更要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挖掘资源、探索方式方法。要利用好家门口的实践基地,实现思政课向社会延伸,充分利用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和研学基地资源,让学生将思政课堂的理论认知与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政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达成知行统一。在参观实践基地、纪念馆、博物馆的过程中,通过高中教师、大学教师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展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和实践经验。

(三)“大高”共享——分享思政课学研新成果

1.理论共研,资源共享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各类信息丰富且庞杂,为满足高中思政课教学的需求,思政课教师需要有效提取并合理引用相关信息及理论,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对于从事高中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理论水平不足,所以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重要理论理解不够深刻,必然会影响到课堂的信息输出,影响学生接受的效果,影响思政课教学育人目标的达成。所以,我们迫切需要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老师给予我们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从理论方面看,希望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老师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方面给予我们系统的指导,可以对我们教师开放高校的课堂,让我们高中教师能再一次获得系统学习提高的机会;在时政讯息的获取及评析解读方面,我们能够建立一个实时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这样可以让我們更好地把握舆论的主流方向,站好立场,也可以有效提炼关键信息用于课堂教学。

2.成果展示,大高共赏

教育的目的在与促进学生的成长,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去体会、感悟和提升,我们在大高结合过程中要更好地丰富学生展示活动,提升高度,开阔视野。

《舌尖上的政治》一直是学校政治教研组多年来坚持的做法,引导学生利用新闻、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汇编时政新闻,利用课堂五分钟时间向学生分享播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到: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可以展现无限精彩。未来我们希望能在这个活动中采取更加丰富的操作模式,能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所以也希望能得到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还开设了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系列课程。利用《大国外交》《厉害了我的国》《辉煌中国》《必由之路》等专题片进行视频教学,但是,形式有些单一,深度也不够,希望能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一起,更新思路,打开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的理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担当。

学校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校内思政展板这一特色窗口传递信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热情,加深校园的文化底蕴。组织开展“纪念五四运动”“我和我的祖国”“战疫情”等主题的手抄报绘制大赛,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了解国情党史,抒发爱国情感。未来我们希望可以和高校联合组织这类活动,让大学生和高中生进行对话与交流,寻找思想共鸣,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编辑/李    莉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