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变不离其宗 以不变应万变

2021-03-18方炯

高考·上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核心素养

方炯

摘 要:高考作文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这样的高考作文命题对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是一件好事。近些年高考作文出现诸多怪象:教师、学生要么恐慌茫然,要么为押中题目沾沾自喜。考场作文靠套作靠宿构更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教师只顾升学率而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加上学生的功利心理,作文教学没有系统性。高中作文备考的方法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其中“不变”指的是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之后的综合写作能力,“万变”指的是高考作文命题。具体做法是:研读教材,挖掘人文内涵,提高写作技巧;关注社会,寻找“源头活水”,丰富写作素材;整体规划,合理安排训练,形成写作体系。只有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综合写作能力,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综合写作能力;高考作文

2021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考作文依然是被关注的热点。近几年高考作文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贴近生活实际,紧扣时代的脉搏。高考作文是高中教学的方向标,高考作文命题对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无疑是一件好事。在教的方面,接地气的作文命题促使教师在教学时多思考教学如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在学的方面,高中生尚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形成阶段,他们虽然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对很多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仍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上负面思想的影响,接地气的作文命题能让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敏感度,开阔他们的人文视野,对即将走上社会的他们有很大的帮助。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炉后总有一些怪象:要么是教师、学生恐慌茫然、手足无措;要么是大家都欢欣雀跃,不少语文老师因为押中某些关键词而沾沾自喜。例如:2019年高考作文,不少学生只抓住了“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主题,忽略了题中“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要求及“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的对象要求和文体要求,用高考备考时写过的“热爱劳动”的作文生搬硬套;2021年,不少学生罔顾“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的任务提示,只抓住“体育之效”大谈体育锻炼对强身健体的作用,未能全面理解材料,未能由“体育之效”联系到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时代的强弱转变进行论述,文章的格局太小。有的学生写的作文全是套路,按模板写作,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真情实感。

造成教与学出现如此怪象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教学质量好不好,主要看高考。因此,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提倡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纸空文,把语文教学当成是追求升学率的途径,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更谈不上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的教师只是纯粹的教书匠,不阅读、不思考,自身就缺少人文素养,又如何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的教师只传授“应试术”,为了追求高分而摸索作文的套路,让学生按照套路写作,最终学生作文都成了新时代的“八股文”,千篇一律。要知道文无定法,如此的作文教学只会培养出一批没有思想的书呆子!

其次,学生的功利性心理太强。写作能力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就能得到提升,需要長期的积累。只要按照套路,不偏离题意,分数差距就不是很大。因此很多学生宁愿花多点时间在数理化等见效较快的科目上,也不愿意在语文积累上“浪费”一分一秒。在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再加上应试教育体制下课业负担过重,课外阅读十分欠缺,连《乡土中国》《红楼梦》这些要求的整本书阅读都没能完成,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等只能是一句口号。

最后,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地安排、整体地规划。很多语文教师并非把一学期、一学年的作文教学先做整体规划,再按照规划一步步地完成教学目标,而是这周要布置作文,随便在网上搜个作文题就让学生完成。学生欠缺系统性的学习,在考场上难免会出现遇到熟悉的作文命题就欢欣雀跃,遇到不熟悉的作文命题就手足无措的怪象。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万变不离其宗,应对高考作文的办法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而绝非是靠押题、靠套作、靠宿构。其中“不变”指的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从而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以提升之后的综合写作能力,这也是“宗”,即目的、宗旨;“万变”指的是高考作文命题。

既然万变不离其宗,那么,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写好思辨性和人文性较强的接地气作文呢?语言、思维、审美等要素都非常重要,但是考生如何能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出对现实问题思考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综合写作能力。

一、研读教材,挖掘人文内涵,提高写作技巧

教材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编排出来的,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又是学习的工具。它们在思想内容、谋篇布局、辩证思维等方面都非常有研究价值。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既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加学生知识的积累,实现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李密的《陈情表》,苏轼对此文的评价是“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该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懂得感恩,在实现这一人文性教学目标的同时,感受该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学习文章缜密的结构思路和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这些解读和学习都是学生提高写作技能的基础。

又如:统编版必修上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选择性必修上册《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等课文的教学目标就是理解掌握时事评论的写法,学习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说。如果能够把这一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学生以后遇到分析社会现象的作文命题自然会得心应手。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学生对现代文并不存在阅读障碍,只要把课本中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讲清楚了就行了,剩下的教学时间大都用于应试技巧的训练。殊不知,只有夯实了高一高二的基础,才有可能实现高三复习的飞跃。

二、关注社会,寻找源头活水,丰富写作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多写,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多方面地增进语文积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和网络,检索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学会以多种形式表达和交流自己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和思考。”[1]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浅、情感体验贫乏,加上心智不够成熟,思考问题还不够深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研读教材、学习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关注社会,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在深入分析问题时加以拓展,既丰富写作素材,又培养严密的逻辑思辨能力,使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社会是全方位多元化的,每个个体的人生经历、社会地位以及所处的立场都影响他对事物的看法。对每个热点问题,社会上自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声音。如何正确对待社会的不同声音,辨别孰是孰非,激浊扬清,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引导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事务、发表独到见解的能力。

社会热点问题,例如:经过中国政府不懈的努力,孟晚舟于2021年9月25日乘中国政府包机返回祖国,网上沸腾起来,深圳用一座城市的灯光迎接她回家。当然网络上也有个别不同的声音。针对这一热点新闻,笔者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分析这一热点新闻反映的本质问题。学生们精心准备,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还联系了2013年美国逮捕法国企业家皮耶鲁齐事件,经过分组讨论得出“没有大国崛起,哪有小民尊严”“强大的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坚强的后盾”“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等结论。在这次课外拓展活动中,学生在积累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又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通过思考社会问题增强了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这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有极大的帮助。

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涉及面极广,可以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人生等各个领域。这也就对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有较高的要求,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应该做到多阅读、多思考,具有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度,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題。

三、整体规划,合理安排训练,形成写作体系

要适应高考作文,以不变应万变,必须提高综合的写作技能。而这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系统的训练。教师应该对作文教学整体规划,形成高中三年写作训练体系。高一重点抓好记叙文、散文写作。通过训练,学生掌握相关文体的写作技巧,能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高二重点落实议论文的训练,包括:各种论证方法、论证技巧、章法结构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写出有见解的文章。有了高一高二的基础落实,学生已基本具备了综合写作的能力,高三则是写作的提升阶段,着重于应试技巧的培养,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创新技巧等。教师必须把三年备考体系落实到每一学年,再把每一学年的写作体系落实到每学期、每周的写作训练中,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写作综合能力。

结束语

高考作文千变万化,不变的办法就是提升人文素养、涵养情感,提高综合写作能力。只有素养的综合提升才能让学生在考场上从容应对,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32.

3651501908274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核心素养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5年高考作文趋势分析和备考建议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分层引导 关联照应 开放选择——近三年全国卷高考作文的“写作提示”分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