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主问题,深度解读散文文本

2021-03-16徐桂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标点符号散文文章

散文的特点是语言生动、富有意境,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因此学生在阅读散文的时候常常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展开赏读,阅读效率自然也无法提高。学者王荣生认为散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从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跑偏到“外在的言说对象”,从散文里的“独特的情感认知”跑偏到抽象化的思想精神上。这样学生对散文的解读就会陷入套路化的阅读中,很难体会其中个性化的语言魅力和情感。因此散文教学的核心就应该是既要让教学内容集中而有核心,又要让学生展开个性化解读。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要设置主问题,用具有代表性的核心问题贯穿整堂课,促使学生一步步深入地展开个性解读。

一、抓住标点,曲径通幽

在阅读散文作品的时候,很多学生常常忽略其中的标点符号,但是实际上某些标点符号中可能蕴含着深意,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所以教师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标点符号展开探究,说说能否用其它标点符号替代,能否读懂其中蕴藏的含义。这样的主问题切入点小,但是却能让学生找到突破口,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的主旨,因此有曲径通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秋天的怀念》时,教师从标点符号入手,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抓住标点展开分析。“在这篇文章中有一些标点符号用得很有特色,它们似乎能替换成其它的标点,你能找出具体的例子,并说说作者为何要如此设计吗?”这个主问题促使学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标点符号上。如有学生提出:“‘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一句中作者为何要用省略号呢?为何不用感叹号,这样能展现出力量感,体现出母亲的殷切期盼。”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标点符号进行解读,说说作者为何如此设计。如有学生提出:“母亲当时是哭着说的,所以用省略号能展现出哽咽的状态。”还有学生提出:“母亲害怕语言太过于强烈会让‘我再次产生逆反的心理,所以她是恳切地说的,这里用省略号更好。”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尾处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也用了省略号,这里又有什么意思,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随之更为深刻。

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会关注作品中比较特殊的标点符号,还会得到启迪,尝试关注其中比较特殊的句式或段落。这就促使学生触类旁通,试着自主展开探究活动,有助于让他们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二、揣摩标题,层层深入

由于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文章的总纲,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读者在阅读标题之后往往能深入了解文章的写作对象是什么,还能初步了解整篇文章的基础情感是什么。所以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可以从标题入手,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标题,看看其中隐藏了什么信息,然后再从该主问题辐射开,让学生在阅读全文的时候一步步深入探究。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会逐渐清晰,能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学生学习《白杨礼赞》一文的时候教师结合文章的标题提出主问题,引导他们深刻思考:“从这篇文章的题目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作者想写的是什么,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创作?”学生很快就发现:“文章写的是‘白杨,作者用了‘礼赞,那就表明作者想要赞美白杨树。”在学生理解了作品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深入感悟:“那么,这篇文章究竟如何表示对白杨的赞美呢?在作者看来,白杨有哪些地方值得作者赞叹呢?作者只是想要赞扬白杨本身吗?”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写作手法和主旨等角度入手,一步步深入地展开探究。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逐步体会到这篇文章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表面赞扬的是白杨树,但是实际上则是赞美北方的农民,赞扬他们朴实而力求上进的精神。

教师要利用主问题促使学生关注作品的标题,然后引导学生在揣摩标题的基础上阅读全文,猜测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思考文章如何沿着题目的设定一步步延续下去。这样的主问题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思路,进而提升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品析语言,以一当十

教育家于漪提出:“千万别脱离了文本,千万别冷落了语言。”在阅读散文作品的时候更是如此,散文本身就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所以要深入赏析就要把握住作品的语言。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时候可以围绕作品对语言入手,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精妙词句,并分析其在选词和修辞手法上的运用,此后还要用问题指引学生思考能否从语言中体会到文章的核心思想。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语言极其具有特点,教师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作品的语言展开探究,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教师设置主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词句十分优美,你能找出它们吗?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然后思考一下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些文字。”由于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受不同,所以他们找到的词句不一样,理解也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在讨论中整合彼此的想法,进而完善自己的认知。如有学生找到了词句“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认为这些词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古城比喻成了婴儿,展现出了古城也有着新的生命力,而不是给人老态龙钟的感觉,这样就能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他们一步步体会到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若能结合文章的语言提出主问题,则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某些精妙的词句入手,找到探究作品核心思想的切入点。这样就避免了用零碎的提问,不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他们能快速找到阅读的重点。

四、探究中心,提纲挈领

散文作品虽然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但是并非完全一盘散沙,其中也有核心的词句,所以教师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句提出主问题,引导学生找到那句在全文中起到提纲挈领作用的句子,并深入下去,尝试探究作品的内涵。

《春》一文看似所写的内容很多,但是实际上却始终围绕春天独有的景物展开,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一致。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围绕作品中的中心句设置主问题:“文章中提到‘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那么作者为何如此盼望春天的到来呢?他从哪些角度写出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呢?”这个问题把握住了文章的核心句子,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探究作品。学生很快发现,这篇文章从春风、春草、春雨等各种春天常见的事物入手,写出了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展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还有学生发现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提到“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样也展现出了春天象征着希望。由此学生发现文章始终围绕核心内容展开创作,整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期盼之情。

在结合中心句设置主问题的基础上,学生能认识到散文作品不仅仅只是展现景物,描摹各种事物,这些作品常常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作者常常会利用中心句表明自己写作的真正目的。这样学生就能结合主问题深入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核心思想。

五、聚焦情感,触类旁通

散文作品看似内容比较散乱,但是实际上有着贯穿全文的“神”,这个“神”一般就是指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真实思想情感。所以教师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可以围绕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作品中的情感线索,思考作者如何将情感变化和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其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等。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逐步懂得如何阅读散文类作品。

《背影》是一篇充满了情感的作品,所以教师在设置主问题的时候也要围绕这一点展开,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情感:“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为何如此复杂?作者一开始觉得父亲十分迂腐,甚至还在心中暗暗地嘲笑父亲,为何在看到父亲攀越月台给自己买橘子的场景后,竟然会感动得落泪呢?这种情感的展现是否前后矛盾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关注作品的情感线索,学生尝试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了解作者和其父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感受,思考自己和父母之间有怎样的情感。在循序渐进的解读中,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情绪波动。

要想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的情感,教师还要适当给学生介绍一些作品的背景信息和作者的生活状况,并将其和情感的理解结合在一起,设置主问题,这样学生的感受就會更深刻,能把握好作品的主旨。

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既能体会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展开个性化解读,又不会出现跑偏的问题,能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始终围绕核心展开赏析。主问题的特点就是能够在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牵引全文的整体内容,直指教学重点。在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下去,体会散文的美。

徐桂平,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龙奔初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标点符号散文文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我们班的“标点符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标点符号争吵记
标点符号的争论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