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朗读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2021-03-16张文瑞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课文文章

在工作和生活中,各种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虽然各种现代化信息基础的设备都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语言表达还是最基础的一项能力,在任何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要在朗读训练中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培养学生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文体的课文中进行朗读的指导,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必须重视朗读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上适当的采取朗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朗读训练环节的意义

(一)熟读成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吸收和理解知识,而学生的朗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感受。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不同的学习文体,例如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等等,不同的文体在语言特点上都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学生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认识到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且通过教师在一旁进行朗读的指导,调整自己朗读的情感和节奏。

(二)朗读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的学习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的学习,学生要真正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必须将这些不同的学习进行内化,逐渐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朗读的形式对学生大脑产生的刺激,往往会比学生默读的方式更加强烈,能够快速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自己的语言系统。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在严格的朗读规范要求的约束下让学生读准字音,只有严格规范朗读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通过与字词的多次接触,从而牢固的掌握字词的读音,并且有意识的加强字形的认识。在反复的朗读下,学生才能将课文读的正确,读的流畅。这也是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朗读经验。

(三)朗读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根据教学内容展开朗读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感性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灵活准确的思维,并将朗读作为一个有效的学习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在朗读不同文章的过程中,合理发挥自己的想象。围绕不同的朗读文本,学生可以不断加强自己对文字的鉴赏能力,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朗读过程中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每一篇文章在朗读的时候都会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感,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一种美的感受,从而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记忆和理解,相对于默读的方式,学生能够充分的利用眼睛,耳朵两条通道对大脑产生刺激,帮助学生加强对阅读材料的记忆和理解。而默读的方式只有眼睛通向大脑的一条通道,大脑的刺激性不够强烈,很容易遗忘自己所朗读的材料,学习效率较低。

二、朗读训练环节的必要性

通过朗读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是社会发展需求的表现,学生必须借助教学的朗读环节锻炼语言表达技能,提升语文素养。学生能够在口语为中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和了解书面语言与他们背后的实际意义,离开了朗读的教学环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可能会存在不充分不全面的问题。与默读的教学方式相比较,朗读反而能够让学生自然的获得更多语言技巧和知识。同时在展开朗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例如教师常用的示范朗读、听录音读、全班齐读、自由朗读等等,教师可以换着花样指导学生展开朗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氛围,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把书读的朗朗上口,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也会得到加强,在反复朗读后,学生都基本上能够把课文背诵下来,进一步加强了课堂的学习质量。有效的创设课堂的朗读教学环节,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帮助,通过逐渐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播音主持技能,通过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化朗读训练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寻找合适的朗读材料,增强朗读教学效果

教师在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朗读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采用朗读教学的方式。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是否采用朗读背诵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展开正式教学之前,教师必须针对相应的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将文章中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彩的片段记录下来,当做朗读教学的材料。除了教材上的一些优秀作品以外,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挑选一些适宜朗读和背诵的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寻找一些篇章结构合理、遣词造句和表达情意方面比较典型的一些文章作为课堂上的朗读材料。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提供给学生进行朗读,选择适合学生朗读的优秀作品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越读越有滋味。通过感受文章所表达的一些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得到思想价值观的提升。在每堂课上利用一些时间和精力展开朗读教学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朗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在朗读中创设语感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教师在展开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深入的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理解就是朗读课文最好的基础,学生可以在强烈的情感下,准确掌握口语表达的方向和力度。为了增强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所感受到的情感,教师可以有效创设学生的朗读语感情境,引导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方面的感官,通过朗读相应的文本进行适当的联想、重现,增强视听学习的实际效果,在身离其境的状态下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引发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最终增强学生的朗读效果。

(三)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1.教师的正确朗读示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示范朗读对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每一次示范都传达着自己对文章态度与情感的理解,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课文的实际内容适当的进行示范朗读,这也对教师的朗读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后必须要更加勤奋的练习朗读,尽可能的追求每一个字词语音的准确,并在朗读过程中带有自己的情感,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范读可以是针对全文,也可以只对那些精彩的片段进行朗读。针对一些思想情感比较突出的课文,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朗读的背景音乐,强化课堂的朗读氛围。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下,必定能够感染到学生,为学生的朗读提供参考的范本。

2.文章的朗读重难点进行提示。每一篇文章都会存在一些容易读错的字词,要是可以提前告知学生,需要注意哪些地方,在正式朗读之前,帮学生把文章的句意疏通清楚,在一些长难句的地方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断句。朗读的文体不同,采取的朗读语言风格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变,因此在朗读过程中需要的语气、速度、节奏、重音和停顿,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的课文进行提示,让学生在课文中进行圈点勾画。在一些需要重读的地方加上着重号,在需要停顿的地方,画上分隔符号,并且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那些需要停顿和重读的地方进行揣摩和体验,掌握更多的朗读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采取多样化的朗读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朗读活动可以不局限于单一的朗读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适当变化课堂的花样,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分組度、竞赛朗读等等,丰富课堂的朗读形式,在花样的朗读下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的朗读下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

综上所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朗读也是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随着社会各行业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必须抓住朗读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的语言基础、思维、情感等各方面都能在朗读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

张文瑞,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家教语言表达的“八种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