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朱子读书法,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2021-03-16徐晓宁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朱子读书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宋代理学家朱熹一生热衷研究学问,总结了全面、系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对今天的阅读教学依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朱熹的读书思想继承了儒家传统,强调读书穷理,被称为“朱子读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继承并发展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并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展开个性化解读,培养其阅读兴趣,最终提升其阅读能力。

一、循序渐进,升华情感

朱熹强调读书要有一定的顺序,不能操之过急,而要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阅读感兴趣的、熟悉的、简单的内容,然后再逐步深入下去,探究更复杂的内容。也就是说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拔苗助長,而要引导学生分阶段阅读,层层深入,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自主展开阅读。

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首先用学生熟悉的陶渊明的诗词引入主题,让学生回忆读过的作品,说说陶渊明的作品给人怎样的感觉。学生有了初步感受,认为陶渊明一直都很向往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深入下去,让学生阅读《桃花源记》,学生发现这篇文章同样也展现了田园生活的美好。此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深入,围绕作品中的某些问题展开探究,如:“为何最后人们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呢?”“桃花源到底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他为何要想象这样一个地方呢?”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能让他们深入下去,循序渐进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先理解作品的表面内容,然后再深入挖掘其内涵,最后再从课本到生活,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在阅读中挖掘人文知识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样能促使学生逐步升华情感,提升阅读能力。

二、熟读精思,品析语言

朱熹主张熟读精思,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深情诵读,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进入文本的情境中,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从文字的表面深入下去,探究其中的内涵。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能从熟悉文本开始,逐步品味作品语言美,最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尤其是在阅读抒情类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熟读开始,逐步深入思考,提升语言赏析能力。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读开始,深入赏析作品。教师首先展现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紫藤萝的美,并配合音乐展开深情诵读,初步了解作品的内容。此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说说对文章的初步感受。学生提出:“我感受到了紫藤萝的生命力,体会到了它们的活力。”教师又引导学生再次展开诵读,这一次要自主找出作品中展现紫藤萝生命力的句子,并展开诵读,然后说说自己能从中体会到怎样的情感。如有学生在自主选读后提出了想法:“我读的是‘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等内容,我在诵读的时候感受到了每一朵小花看似不起眼,但是如果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强大的力量,变成了生命的洪流。”还有学生阅读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等词句,认为这里作者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作者用花象征人的生命。通过这样的诵读,学生感受了语言美,并体会到了文章的象征意义,提升了赏析水平。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展开美读活动,一开始先展开自由朗读,然后尝试用不同的情感诵读,再自主诵读感兴趣的词句,并深入理解赏析。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理解作品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

三、虚心涵泳,感悟哲理

朱熹强调要用虚心的态度去读书,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虚心涵泳的姿态展开阅读,尝试还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避免用先入为主的主观思想来臆断作者的创作思路。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介绍当时的时代信息,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进而领悟作品中暗含的哲理。

在引导学生阅读《背影》之后,教师鼓励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对“父亲”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父亲啰里啰嗦,对孩子照顾得太好,还有的认为父亲过于不放心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难以长大。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将主观情感带入到作品中,没有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信息,并指导他们还原历史情境,在特定情境中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学生在深入涵泳后有所感悟:“当时是军阀乱战的时候,在这样的历史时期,父亲自然会担心自己的孩子。”“原来作者的家庭遭遇了很大的变故,他和父亲原本关系并不好,这次分别可能是永别,难怪父亲会喋喋不休,这其实是父爱的含蓄体现。”在深入体会后,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又引导他们结合爬月台一段进行分析,说说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情感。

不少散文、诗歌看似只是展现景物,但是实际上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借物咏志的方法,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涵泳,体会到作品中暗含的哲理,认识到作者常常结合意境表现复杂的自我和微妙的个人情绪。在阅读的时候学生要和作者的心灵一起律动,这样才能揣摩作者的真正想法。

四、切己体察,联系生活

切己体察指的是阅读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要将自己领悟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阅读体验总结阅读方法,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认识到阅读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做到学以致用。

在指导学生学习《散步》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感悟:“大家都来自不同的家庭,那么,大家对‘家的感受又有什么不同呢?说说你们生活中有没有什么能体现家庭成员关系的小故事吧。”学生结合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表述,发现每一个人的家庭虽然都有所不同,但是也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大家都认为“家”应该是一个温馨的港湾,能带给自己安全感。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仿造课文的形式,写一下家庭生活中的琐事,要注意从普通的生活实践入手,凸显出亲情的伟大。这样的活动体现了阅读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能让学生学以致用。如有学生写了自己小时候和母亲第一次去外婆家的感受,从孩子的眼光展现了外公外婆对自己的关爱。

切己体察的阅读方法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教师要基于这一点展开教学,强调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和经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和自发的经验学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并灵活地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

五、着紧用力,形成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朱子读书法中也提出了“着紧用力”,认为读书要熟读、深入思考,还要坚持不懈地扩大阅读面。由此可见阅读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展开课外拓展阅读,让他们逐步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

在学习《故乡》的时候,教师尝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展开课外拓展阅读的活动。教师首先结合课文,用具有悬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故乡》中,我们看到作者眼中的农村给人衰败的感觉,农村的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记忆中那般美好,但是大家是否还记得,在我们曾经读过的《社戏》中,作者展现了充满人情味的乡村生活。那么,究竟哪一个‘故乡才是作者心中真正的故乡呢,作者创作这些作品的意图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展开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展开拓展阅读,寻找其它鲁迅的作品展开赏读,并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背景进行思考。学生在对比分析中认识到作者回忆中的故乡是美好的,但是由于残酷的现实生活却让他看到了封建残余势力对农民的迫害,所以他才会创作那些能发人省醒的文章,想要唤醒世人,引发人们的思考。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养成了爱阅读的习惯,而且也提高了分析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课外展开广泛阅读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促使他们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端正阅读态度。

朱子读书法的各条内容并非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互相补充的整体,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朱子读书法的整体性,在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中引导其贯穿始末,构筑起从课内到课外的完整阅读体系。这样学生就能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充分掌握朱子讀书法中的精髓,养成勤于阅读、精于阅读的好习惯。

徐晓宁,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朱子读书阅读教学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我爱读书
My Diary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我们一起读书吧
“朱子深衣”与朱熹
读书为了什么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