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用网络资源,推进名著深度阅读

2021-03-16郭丽青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虎妞网络资源骆驼

初中语文课标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名著的阅读形式如何以新的形式承载深度阅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语文新课标提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在此启发下,应该重新看到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丰富的教育资源、生动的视听效果、即时的动态交互性等优势,也可以为名著深度阅读提供技术支持和研讨平台。

美国阅读心理学家N.S史密斯概括了阅读的深化过程:对词、句或观点的字面理解;对象潜在的意义的解释;理解文章后,作出个人的判断与理解的批判性阅读;针对文章的内容、主旨等某一方面提出超出文章本身的新看法的创造性阅读。[1]深度阅读的过程不就是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养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运用网络阅读测评资源,在语言建构中检测字面理解

《骆驼祥子》是统编本语文七年级下册的必读名著,经过第一遍自主阅读,完成概括章节内容、圈点批注的任务,学生大体了解小说的情节内容,但是他们的阅读心理普遍停留在“字面理解”、“解释”层面,甚至尚未抵达。这种浅阅读中的记忆是否清晰准确,需要检验、巩固。

网络名著阅读测评资源不失为一道验证记忆的必要程序。比如“梯航网”的阅读测评系统。它把《骆驼祥子》二十四章分为五次进行测评,每次测评大约十道选择题,从情节内容、人物关系、重要细节等方面出题。如前四章针对祥子买车丢车“一起一落”、“骆驼祥子”称号由来等内容出示如下单选题:1.人和厂的老板叫___,他有个女儿叫___。2.北平的洋车夫有三派,……第三派是年纪在___岁以上,___岁以下的。二十二岁的祥子属于第___派。3.对样子贱卖骆驼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单选题降低记忆的负担,又直达重点情节的提取准度。经过测试,直观的成绩呈现学生的阅读印象,促使他们对记忆模糊或认识错误的内容,回归原著阅读,促进重点情节和细节的记忆完善。

二、发挥网络课堂资源优势,深入专题探究解释潜在的意义

“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師、同伴对话的过程。”[2]与文本对话、思考探究就是在解释作品潜在的意义,改变碎片化、浅表化的阅读认知结构。

七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相对发达,在阅读过程中更关注情节本身的趣味性,但在抽象分析能力上比较薄弱,需要深入阅读的方向和方法。统编本七下语文教材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中,提供“给祥子写小传”“探寻悲剧原因”“话说洋车夫”“品析京味儿”四个专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方向有了,但方法和实践途径较难把握。这时可以运用网络课堂资源的优势,如微课、空中课堂等,资源链接为学生自主深入阅读打开一扇窗。《骆驼祥子》的微课专题探究非常细致丰富,如“思维导图”“人物形象”“风土人情”“语言艺术”等,学生可结合自己最感兴趣或认识最薄弱的专题,进行探究学习。

如探究“《骆驼祥子》的语言艺术”,通过微课学习到“‘京味语言'在儿化音、口语惯用语和歇后语、省略语感叹词等方面的特色”,带着这些提示回到整本书阅读中跳读、筛选、整合,把京味语言与人物的性格、车夫阶层的生活境遇等关联起来,真正走进那个特定时代的北京市井生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在深化、突破、超越。

三、利用网络平台实时交互,激发问题探讨尝试批判性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理解、分析阅读信息时,需要独立思考,发现问题,问题意识是学生阅读思维走向纵深的体现。

“网络平台实时交互是指网络上的各个终端可以即时实施回答,交互的方式有学生和教师之间、人与机器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3]网络平台的实时、非实时交互使问题的讨论不受时空限制,便于问题的集中反馈与解决,有利于因材施教,进行点对点的辅导。下面以《骆驼祥子》阅读交流qq群平台为例。

1.广泛交流问题,营造宽松平等的舆论氛围。

教师在班群里既要强调网络表达规范,又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难问题,有理有据地开展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问题沟通与解答。这是批判性阅读开展的前提。阅读反馈中大部分学生对虎妞的形象异常反感,认为是她毁了祥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甚至有学生对“虎妞为什么会难产”这个情节颇感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结合小说中关于虎妞的细节描写,关注虎妞与祥子结婚后居家的寂寞无聊、“怀孕不宜多运动的错谬信仰”、显示“可以安闲自在地躺”的高等身份等,读到她的泼辣悍妇形象与父亲无情、丈夫不爱又遭难产的苦难女人形象重叠,读出虎妞非“妞”的悲剧。从而生发出同情之意,有别于之前的认识。

2.筛选关键问题集中讨论,让思维碰撞起来。

这里的关键问题指学生感兴趣的、指向小说思想内涵、关联作者创作心理的问题。如学生对小说中“骆驼”“马”的动物人名感动奇怪,可以设疑“书名可以是野马祥子吗”,引导学生从小说中人物性格命运、动物习性、社会背景等方面着手准备,拟定一个时间,开展线上研读讨论。还可以与线下课堂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祥子悲剧探因”的辩论赛。

3.丰富多元阅读材料,开拓眼界。

针对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提供有代表性的解读资源,拓展学生的阅读视域,而不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如“祥子的结局有没可能反转?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出祥子的结局?”教师可以提供腾讯课堂的名师解读系列、《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骆驼祥子全新解读》(樊林著)、《茶馆》等多元、多样的阅读材料,使学生从更多的阅读角度,客观全面地理解老舍先生的悲悯与悲情。

四、共享网络空间读书交流,修改阅读感悟形成创造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也是触动学生思想、引发对社会的思考,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想源泉。

传统的读后感限于个人与文本、教师的单方面交流,网络空间的共享打通了学生与学生、教师之间的阅读屏障,创作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转变叙述视角写书信交流,可以续写小说,也可以尝试探究性小论文,经过多轮阅读交流修改后,最终形成美文共读网页、班刊、公众号系列文章等,广泛宣传,便于交流收集。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写作氛围是整本书阅读持续开展的动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再生,促进阅读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借助网络资源的整本书阅读,是一种综合式阅读,是把网络资源与整本书阅读結合起来,从整本书出发作为阅读起点,带着思考探究回到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的阅读感受不断深入、内化。线上教学背景下,须挖掘学生作为阅读者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运用网络工具,去钻研探究,弥补原来单一整本书阅读的平面化、单调化、粗浅化。这个过程,学生的阅读认知渐趋完善,阅读策略丰富、灵活,阅读综合能力提升。

借助网络资源,深化整本书阅读,把有深度的课外阅读从学校扩大到家庭、社会,把线上资源辐射教学与线下个体自由阅读结合起来。网络资源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起到线上监测的作用,为家校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合作提供工具。也为中学生的寒暑假阅读、终生阅读等形式提供一种高效的阅读策略。

线上教学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用好网络资源,用对阅读策略,有助于整本书阅读的贯彻深入,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养成。

参考文献:

[1]洪峰.基于阅读心理过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17.

[2]徐鹏.整本书阅读:内涵、价值与挑战[J].中学语文教学,2017,(1):4.

[3]白俊.现代远程教学交互设计的原则和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05.

[基金项目:福建省2020年度漳州市线上教学教研专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自主阅读策略探究(课题编号:ZJKTZ20001)]

郭丽青,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虎妞网络资源骆驼
可爱的虎妞
虎仔和虎妞
我家的虎妞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对等网络资源搜索模型研究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