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写作生活化,引导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

2021-03-16李传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范文写作文作文

时下,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抗疫英雄的事迹,弘扬他们勇于擔当、坚强隐忍、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一幕幕救死抗疫的动人情景,那一位位闪耀着时代光辉的“逆行者”,那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为什么到了许多学生笔下,就显得那么苍白,那么无力,失去了风采,淡漠了情感呢?学生的写作陷入了什么困境,城镇基层学校写作教学的症结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城镇基层学校写作教学的症结主要有:一是写作教学没有引导学生从小关注自我,关注生活,我手写我心,没有培养好写作兴趣和习惯。二是写作教学重视了方法与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真善美能力的培养,导致作文言之无物,言中无情。三是语文教学重视读,轻视了写,写作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研活动大都是阅读教学方面的比赛课、示范课,基本没有作文示范课。四是作文评价不够科学,误导了一部分学生投机取巧,不动脑,背范文,考试混个基本分。五是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与思维特点等智力活动也不够。六是考试“指挥棒”也没有很好地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深度结合起来。

如何疗病救伤,祛除顽疾呢?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建议。

一、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写作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起初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字数也不要过于限制,只要写出自己对事情的看法与想法,就予以肯定和表扬,即使不完整,有好句子好词语也给予表扬,首先解决写作文的“怕”字。二是一写作文,有的学生就虚张声势,拿腔拿调,我要写作文了,好像要做什么神秘莫测的大事,自己先恐慌起来了。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文就是我们把想说的话与想做的事写出来,是我们平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习语文要培养的一项基本能力,从学生内在的写作欲望到外在的写作认识与期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平时要加强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春天鸟语花香,清新怡人,写一写感受;秋天硕果累累,香飘万里,描绘一番胜景。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观察感受学校、家庭与社会生活,日常听课的收获,做题冥思苦想、灵感忽现的兴奋,即使上学时妈妈的一句叮嘱,途中红绿灯的联想,上课急促的铃声,都可以写一写,生活处处有文章。

二、关注生活,丰富源头

现在,许多学生写作注重写作方法的训练,得分技巧的妙用,背背精彩语句,装潢一下开头与结尾,中间豪言壮语充斥,大话、空话、套话连篇。平时写作训练不用心,临阵磨枪,投机取巧,侥幸混个基本分;也有的背范文,随机应变,一篇文章应付多次考试,甚至有的学生从小学就背范文,抄范文,久而久之,失去了自我。到了初中,个别学生逆反心理越来越强,觉得背范文没意思,抄范文更无聊,自己写又不会,最后干脆就不写了。有的教师也困惑:考试中,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未必有明显的优势,写作能力一般的学生也未必就会吃苦头,有时甚至成绩倒挂,这又造成了一些教师的写作教学逐渐“走形”。再加上媒体炒作,校外辅导机构大肆宣扬作文妙着,几大视角,几大规律,几大策略,也导致了教师为学生考试作文得高分琢磨野路子,如何临阵磨枪,如何投机取巧,挖空心思出妙策,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教学反而遭到了一些家长和社会的质疑,一些教师经不住误人子弟的责难,不敢再坚守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写作教学的真正源头应该是生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真正地表现生活,才能写出有个性、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离开了生活,自然会空洞乏味;靠写作方法和技巧取胜,无异于劣质商品加上了美丽的装潢,去掉了包装,难免会让人大失所望。

三、精心阅读,提升素养

1933年10月,时任红军团政委的陈锡联将军,缴获了四川军阀刘存厚经营多年的兵工厂、被服厂和造币厂。陈将军见过银圆,但没有见过金砖。晚上睡觉,床铺不稳当,就把一些金砖当成铜块子垫在床铺底下。第二天,军部主任郑义斋来到陈锡联住处,看到床铺下垫着许多金砖,大吃一惊,他拿出一块,发起了脾气:“这是黄金,是金砖啊!同志!”陈将军也很惊愕。陈将军的逸事,对我们启发很大:物品是否珍贵,首先必须了解它,才能识别它;如果本来不知道那种东西,怎么能辨别其好坏优劣呢?进一步联想到在写作教学方面,引导学生如何观察,怎样认识生活多么重要,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认识生活,一方面要举办爬山、放风筝、植树、游览科枝馆与博物馆等活动,促进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大自然的美,科技发展的奥妙,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教师要引领学生广泛阅读名著名篇,根据学生的特点适时指导,通过阅读使学生跟随名家智者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领悟生活的神秘奥妙。读朱自清先生的《春》,学习观察与描写小草的萌发,百花的盛开,蝴蝶的舞,蜜蜂的“闹”,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会观赏到雪后小山的秀丽;阅读《昆虫记》,学生会领悟到作者对昆虫是如何观察与思考的,是怎样把昆虫的特征与生活习性描述得那么细致逼真,又那么可亲可笑可爱的;阅读《西游记》,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观赏猴王“齐天大圣”拔毛变猴子的神奇故事,教师一点拨,学生会进一步联想到现代的克隆技术,感悟到名著的魅力,作者目光的深邃,智慧的超人……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不引领学生去观察,去认识和思考生活,那么要求学生能融情融景去表达生活,只能是空谈,是梦中花,水中月。

四、研究考试,读写结合

现在,大多数中考试题考查文章的阅读理解,大都是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文章写法的分析,文章主题的探究与捕捉等,没有深层地引导学生跟随作者去观察、认识、表达生话,阅读与写作基本上是各行其道,没能做到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形成语文能力共同体。阅读与写作缺乏有机深度的结合,导致语文教学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用在阅读教学上,翻来覆去地做题,听讲评,这个题型怎么答,那个题型怎么做,读了很多的文章,机械地做了大量的题,学生紧张又劳累,教师疲乏又困顿,语文好像学成了数学,找规律找模式,最终除了分数,还得到了什么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了吗?对写作教学起到了思想情感启迪与方法引路的作用了吗?写作是复杂的精神活动,有的学生下了很大功夫费了很多力气,还不一定得到满意的分数,而有的学生临阵磨枪,背几篇优秀范文,碰巧还得到了意外的惊喜,这也造成了写作教学不正常。建议试题谋划者把作文题降分,记叙文阅读理解题提分,设计一种“鉴赏与表达”的新型题,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促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深度结合,考查出学生真实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和水平来,减少作文“投机取巧”的水分,让劳者有所获,汗水不白流,心血不白费,考试更趋公平合理。

五、转变观念,摆正位置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基本能力,听和读是吸收,是积累,说和写是表达,是应用,是发展和创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这一关键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在写作教学实施过程中,没有扎扎实实地引领学生关注生话,关注社会,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感悟生话的情趣和意蕴,远远达不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近年来,写作教学几经改进,确实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果,许多作文教学专家也联合编写了一些作文教学的辅导用书。但是,由于语文教学时间紧张,专家的指导精细庞杂,教师缺少研讨提炼,没能有效地落实到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对于一般学生尤其是基层城镇学生来说,作文教学一直没有脱离尴尬的境地,有的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太大,认为写作教学费心力,耗时多,成效不大,不如读读文章,做做阅读理解题踏实;不喜欢学语文的学生,偏执地认为写作文,不如做几道数理化习题,背几个常识科问题,成绩来的容易,导致作文教学有的一直处于附庸地位,每到写作文,部分学生一是害怕,二是厌烦,三是头蒙。教师面对厚重的一撂作文,读着假大空、味同嚼蜡的作文也郁闷头痛,不愿读,不想批改。如何消除这种恶性循环,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何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方案具体实施作文教学,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目标和要求逐一落到实处,恳切期待方家和一线名师的锦囊妙计。

写作教学,正本清源,引导学生写出对生活的认识、思考与感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是写作的根本。为此,我们老师要多在生活化写作中探索,让学生喜欢写作,会写作。

李传新,山东省临沂第十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范文写作文作文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写作文的烦恼
用中医诊疗法写作文
春色几许(简谱)
写作文等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