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必读名著《儒林外史》教学策略三部曲

2021-03-16钟淑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儒林外史名著饮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目前,整本书阅读活动在语文界以各种形式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也注重名著阅读的考查。

名著阅读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拥有独立的阅读能力,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如何找准名著阅读指导的切入口?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阅读,让学生把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激发阅读的兴趣,按照阅读计划,不断地参与阅读探究活动,营造越读越爱、越读越会的氛围。本文以统编必读名著《儒林外史》教学策略为例,通过阅读指导课前、课中、课后三步不同的策略,打通名著阅读的路径,让学生顺利完成作品的理解、赏析和探究。

一、读前指导:激发兴趣,制定计划

在学完《范进中举》后,以这篇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开始阅读《儒林外史》,计划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完。在阅读之前先进行这部名著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导读,让学生熟悉相关内容,克服惧怕读古典长篇章回小说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由名著故事引入:严监生两茎灯草故事、范进中举的故事(观看视频,这两则故事分别是学生小学和初中学过的课文。)

2.文学常识赛一赛:科举制度、讽刺小说(学生整理)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隋唐到清代,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会试是由礼部主持,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中进士称金榜题名(黄纸书写)。

讽刺小说:小说的一种,是用嘲讽的表现手法揭露生活中消极落后和腐朽反动的事物。在艺术表现上,这类小说充分调动各种讽刺艺术手段,用夸张、巧合、漫画式描写等手法突出被描写对象本身的矛盾、可笑或畸形的特征,形成强烈对比。达到警诫教育或暴露、鞭挞、抨击的目的。

3.了解作者——没落的名望之后吴敬梓(学生整理)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我国讽刺小说的开山鼻祖。出身望族,从小博览群书。23岁,考取秀才,父亲病逝,家道衰弱。28岁,他应科举时,遭到侮辱,愤懑离开故土。35岁,被荐举入京廷试,“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开始创作《儒林外史》。

4.感知全书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期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对一代儒林士人的摧残。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

5.认识文学地位——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

《儒林外史》对各类人士在“功名富贵”面前的不同表现进行了写实主义的描绘。作者采用了高超的讽刺手法,使其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上乘之作。鲁迅先生认为直到《儒林外史》的出现,我国古代才有了真正的讽刺小说,它也代表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6.每日阅读计划

推荐阅读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儒林外史》。

阅读计划:《儒林外史》共56回,计划一个月读完,每天阅读2个章回,阅读时分小组开展评价活动,会有相应的阅读任务指导,以及阅读评价表。

阅读小组:全班共分9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约5人,1名组长。组长负责填写阅读评价表、登记阅读时间、检查阅读圈点批注、阅读笔记的检查和评优(老师评),阅读之星的推荐(每周推选一次,每组2人)、读书分享主题会的主持。

这样就形成了阅读四部曲:可行的阅读计划——良好的阅读习惯——浓厚的阅读氛围——丰富的交流活动。

二、落实过程:通读检测,任务驱动

1.阅读任务指导表

阅读任务是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工具。教师对作品进行内容上的切分,制定“阅读任务指导表”,分章节列举《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内容,每个部分的阅读范围、阅读任务和重点能力指向,引导学生提取阅读要点、整合阅读信息,把握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的重点问题。

2.阅读笔记量化评价表

检查学生阅读的落实情况,阅读笔记是一种有效的举措。这里的阅读笔记并不是对整本书阅读而言,而是针对相应阅读部分,所写的阅读体会或感悟。

阅读笔记包括三个板块:

词句摘抄:将阅读中的好词好句段摘下来,语言积累;

精彩内容回顾:锻炼学生的概况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的感悟和思考:促进学生的鉴赏和思辨能力。

阅读笔记的量化检查主要借助下面评价表格完成。对阅读笔记的评价建立在通过阅读要实现的语文素养目标上,包括语言建构、思维发展、理解鉴赏、情感体验、读写表达这些维度。再结合深圳中考的作文评价标准,从主题、内容、结构、思想、文采、字迹方面出发,分为一(A)、二(B)、三(C)、四(D)、五(E)个等级。这样的评价标准,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写作结合起来,阅读中有写作,写作中促阅读,既可以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创新能力。

3.精彩故事汇

“精彩故事汇”是学生在阅读《儒林外史》过程中读、写、讲、思结合的又一实践。在阅读接近尾声的时候,我会让每位同学在《儒林外史》中挑选一个或两个故事,参照深圳中考作文标准写下来,600字左右,要有故事有感悟。写好后自己改第一遍,然后组内交换进行第二遍修改,组内挑选一篇优秀的故事,大家一起提意见,最后润色定稿,代表本组参加班级的“《儒林外史》精彩故事汇”活动。这一活动还是以阅读为基础,以提升思维、鉴赏、思想为目的,先写后讲,读、写、讲、思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学生讲述的精彩故事主要有:

王冕学画的故事

严贡生的云片糕事件

严监生的两茎灯草

范进中举发疯

蘧冼夫代管枕箱

洪憨仙炼银子

匡超人孝敬父亲

牛浦郎偷诗集

杜少卿慷慨施舍

“四大奇人”的故事

三、专题探究:把握内涵,提升能力

《儒林外史》代表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它的讽刺艺术非常值得揣摩。除了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表现讽刺艺术,作品中的美食也是打开其讽刺艺术的一把钥匙。因此,我设计《儒林外史》中的饮食和小说讽刺艺术探究专题活动。专题探究活动内容如下:

“舌尖上”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中的饮食和小说讽刺艺术探究

(一)教学目的

1.以《儒林外史》中的饮食为切入点,进行作品内容、人物梳理和串联。

2.通过作品中呈现的饮食内容,理解小说内涵,体会讽刺艺术的运用。

3.领会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活动准备

1.每个小组按顺序分别整理出6章回的饮食内容。

2.各组从讽刺艺术的角度对饮食内容进行鉴赏,写好发言稿,派代表发言分享。

3.提前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相关知识,选一个角度,准备课堂发言。

(三)活动过程

1.活动一:分组展示各组所找的饮食内容

《儒林外史》中的食物林林總总,无以计数。每组负责整理6章回中的食物,然后在探究课上分组展示出来。

2.活动二:谈《儒林外史》中的饮食与小说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中的饮食描写内容丰富、色彩斑斓,不仅仅是色香味的集中营,更是通过这些饮食和饮食中的人物活动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面貌。其中所蕴含的讽刺艺术和意味值得品味,各小组就印象深刻的饮食内容表现讽刺艺术的语段或篇章进行分享交流。

3.活动三:畅谈中国饮食文化

各组分享交流准备好的“中国饮食文化”材料,课后完成探究小论文“中国饮食文化之我见”。各组所选的饮食文化主题包括:

第一组: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第二组:中国菜肴的命名

第三组:中国烹饪艺术

第四组:两个美食传说故事:东坡肉、过桥米线

第五组:中国春节饮食文化

第六组:粤菜——天下美食,尽在广东

(四)活动总结

这节“舌尖上”的《儒林外史》探究活动课,它的意义不仅仅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五光十色的美食佳肴,更是为了让大家在语文课上汲取前人的智慧结晶,理解小说内涵,体会讽刺艺术,并通过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让中国饮食文化积淀千年的馨香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生命最深处,形成良好的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结语

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犹如攀登一座座险峻的山峰,费时费力,但只有努力攀登到山顶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山峰的雄奇和壮美。本文以统编必读名著《儒林外史》教学策略为例,从整本书的基本内容和概况为切入,予以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与写作,提供阅读探究方向和范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探究,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阅读的收获和意义。

钟淑君,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布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儒林外史名著饮食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儒林外史》的坡式交际模型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