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言与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研究

2021-03-16匡可周秀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寓言蚊子初中生

匡可 周秀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寓言是通过叙述带有讽刺或者劝诫性质的拟人化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在现行的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内容选编中,寓言文本有《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这些寓言都选自世界有名的文学著作,是经过时间和历史的选择而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因而,寓言在初中语文思政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寓言与初中生阶段特征的高度契合

初中生正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维独立,自我意识觉醒,能够接受更多的新观点、新知识,个人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外界和他人影响,容易处于精神的迷茫期。这时候,积极的人生观塑造、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就显得特别重要,而寓言文本对初中生而言是较为直接、有效和有趣的德育渗透内容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和接受特征,决定了寓言在初中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易接受度。

(一)寓言篇幅短小精悍,契合初中生接受特征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拔苗助长只会让花朵提前枯萎。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学生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从无到有的过程。寓言作为从小学“童话”故事的“软文”向高中“说理性”散文的“硬文”过渡的一种重要文体,能让处于过渡期的初中生良性接受。

教材中摘选的《赫耳墨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为广泛的寓言故事集之一的《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全文200字,《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全文只有171字,甚至《伊索寓言》中最长篇幅的《蝙蝠,荆棘和海鸥》也就只有230个字;这些故事篇幅短小,但是内容精彩,说理透彻。同样,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本全是寓言的集子,但是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有寓言故事,例如,课本摘选的《穿井得一人》是《吕氏春秋》中的故事,全文只有88字,告诉人们以讹传讹的谣言的可怕和不靠谱;《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都是《列子·汤问》里面的故事,前者只有152字,既揭示了古人对自然事物的理解,同时告诉我们不要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的道理;后者有385字,讲述了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出现的人物就有十多位,篇幅短小,却五脏俱全、内容丰富,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念和意志力,说明了要战胜艰难就一定要坚持不懈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生动,便于初中生理解和接受。

(二)寓言内容有趣诙谐,契合初中生心理特征

好奇,追求新鲜事物,追求个性化等心理特征在初中生身上普遍存在。寓言文本语言有趣幽默;故事的主人公通常是特色鲜明的人,或者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自由、生动、灵活;故事的情节充满“反转”和“意外性”,引人入胜……这些特征,非常符合初中生“猎奇”的心理。

以《蚊子和狮子》为例。这篇寓言将蚊子和狮子人格化、拟人化,特别是主人公蚊子,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而故事的情节也是一波三折:先是细小的蚊子夸下海口说能打败强大的狮子并向狮子挑战,然后蚊子抓住狮子的弱点竟然真的打败了狮子,凯旋的蚊子兴高采烈,却不想意外发生被蜘蛛网粘住,败给了小小的蜘蛛。最后,故事结尾诉说道理,告诉人们在胜利面前要謙虚谨慎,不能被胜利和成功冲昏了头脑。

教材摘选的其它几篇寓言,内容都诙谐幽默,各具特色。《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主人公预想中的美好与现实情况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引人发笑;《穿进得一人》中的以讹传讹到最终真相大白,令人哭笑不得;《杞人忧天》中“其人”的疑问和“晓之者”的解答相映成趣,充满理趣;《愚公移山》中愚公的坚定意志与智者的风凉话鲜明对比,充满讽喻……这些寓言,用充满趣味的内容,诙谐的语言,夸张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受到启发。

(三)寓言说理透彻明白,契合初中生认知特征

人在认知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一种平衡的、一致的、协调的状态。[1]寓言文本有利于初中生对道德理论产生共鸣。寓言用借寓的故事诠释意味深长的哲理,给人以启示,把说理寓于故事之中,道理浅显明白却又意味深刻。[2]以《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为例,通过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语言、赫尔墨斯的心理活动及动作,讲述了一个在我们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讽刺、批评那些自命不凡、爱慕虚荣之人。这种故事中蕴含深刻道理的教育方式,比直接告诉同学们“不能爱慕虚荣,不能攀比,不能自命不凡”的道德“说教”要更容易被学生认知。

学生在读故事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到故事中去,正是学生本身就具有的这种“通感”的能力,以及故事本身的生动性,二者相互作用,学生们就很容易对寓言产生认知的一致性,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教育。

当然,学生在读小说、戏剧、神话等记叙性文本时,也能代入文本;但是,小说、戏剧、神话三者相对于寓言,第一是篇幅太长,第二是说理太含蓄,第三它们所传达的道理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小说,同一篇小说所传达的道理是多样的,甚至是相背的)。由此可见,寓言更加契合初中生的认知,对学生德育教化作用更加明显。

二、寓言在初中语文思政教育中有重要作用

(一)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由于初中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认知的同一性,让他们对枯燥的大道理和干巴巴的说教产生不了共鸣,反而可能产生逆反心理。但是,寓言不一样,寓言故事精致有趣,而且其中的寓意十分深刻,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课本摘选的几篇寓言故事,能让学生形成积极、正能量的价值取向:“不攀比,不爱慕虚荣”、“谦虚谨慎,在成功面前不得意忘形”“生活在当前,不要担心不切实际的事”“擦亮眼睛,不要被谣言误导”“做事情要有信心和毅力”……

(二)健全学生自身的人格

在语文思政教育上,寓言具有极高的现实价值,通过揭示不同的人生哲理,从而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上的认知水平,能够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有重要的启发作用。[3]以《愚公移山》的教学为例,首先用问题引导:愚公为什么移山,移山的困难有哪些,愚公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移山的结果怎么样等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思考愚公移山过程中各方(特别是智者)的反应,思考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最后让学生自行讨论体会愚公移山的意义;学生在这个逐渐渐进式的分析过程中,能够深刻明白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在情感共鸣中可以形成坚韧不拔,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

(三)启发学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在教材选摘的所有寓言故事中,有60%选自中国古代优秀文学著作,是我国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这些寓言故事几乎都已经有千百年的传承,它们都是从文献史册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例如《穿进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論为基础,以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农家、兵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耀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教师在讲授《穿进得一人》这篇寓言时,可以结合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这一文化繁荣的盛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同样,在讲授《杞人忧天》和《愚公移山》时,紧密结合这些寓言故事的时代背景,适当补充关于这段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以在加深学生对寓言故事理解的同时,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教师通过寓言进行初中语文思政教育的建议

(一)为人师表,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自身思想道德高尚,才能通过教学从显性、隐性两个方面对学生道德素质产生影响。第一,作为老师,要政治信仰坚定,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要有家国情怀。第三,接受新思维,要有创新意识。第四,博闻广识。第五,严于律己。第六,人格要正。[4]在解析寓言文本时,将文本义理与现实情况进行对比融合,深入发掘寓言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教师把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寓言所表达的德育道理相呼应,以自身言行举止为学生塑造正面积极的德育形象。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善用新型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时代在进步,新的教学资源和新的技术在教学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教师要掌握新技术的常规操作方法,并了解前沿科技和知识,不能与时代脱轨,与新时代学生隔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类似于WPS Office,MOOC平台,远程在线视频会议,视频编辑制作,互动黑板等一些基础技术必须熟练掌握并运用。在讲授寓言过程中,用视频、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将学生吸引到文本中去。

第二,掌握多种教学理论,灵活运用到寓言教学中。在教学寓言的过程中,采用整体阅读,分组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切身体验寓言故事。比如以《愚公移山》为例,可以让学生排演小话剧,模仿愚公、智者等角色的动作和声音,分角色朗读等,将愚公移山的故事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在亲身参与表演的过程中,能对寓言的内容更加熟悉,对寓言中的角色有更加深刻的同感和理解,对寓言所表达的道理能更加认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熏陶。

第三,发挥学生主动性,进行寓言再创作。在教学实践中,寓言篇幅短小精悍,特别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简洁明了,学生可以根据寓言文本,对寓言故事进行扩写,使寓言故事更加丰富和充实,更加便于理解。学生根据寓言故事,进行二次创作,以“寓言新编”、“寓言续写”等方式,举一反三,充分发挥寓言故事的特性,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全新的精彩的作品。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得到发展,同时对寓言所寓意的人生哲理也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三)充分挖掘文体的特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寓言文本特色鲜明,它篇幅精致短小,内容诙谐有趣,说理深刻明白,教学中要根据这些特点对症下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在讲授寓言文本时,寓言故事所阐述的道理的普适性,内容的易代入性,较容易让学生从寓言故事联想到自身或者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像赫尔墨斯一样爱慕虚荣的人,像蚊子一样骄傲自满最终摔了一个大跟斗的事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通过对寓言文本的解析,学生对客观世界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会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懂得自尊、自爱和爱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发挥寓言的独特性质,深入挖掘寓言文本显性和隐性的丰富内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我们要充分发挥寓言在初中语文德育渗透方面的作用,端正学生的“三观”,完善其人格,提高其道德素质,丰富其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晋丹丹.青少年认知风格、自我同一性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193-194.

[2]赵建锁.《伊索寓言》的教育教学意义[J].教书育人,2014(05):44.

[3]王凤芳.寓言的教学价值、语言特色和教学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9(Z2):63-66.

[4]本刊编辑部,鲍莉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4):1.

匡可,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生。周秀荣,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寓言蚊子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时装寓言
蚊子叮人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