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时“在场”与在线“面对面”

2021-03-16郭文革张梦哲续芹雷静刘洋

中国远程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在场视频会议教学模式

郭文革 张梦哲 续芹 雷静 刘洋

【摘要】  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主流模式是以视频会议系统为平台的同步在线教学。这类在线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异步在线教学有很大区别,很难采用传统的在线教育理论来分析和解读,因而有必要开展针对这类在线教学模式的特征与核心构成要素的研究。为此,本文在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上搜集了26篇聚焦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研究发现:①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师生同时“在场”,以及在线“面对面”,因而显著提高了在线学习者的在场感、参与感和满意度;②同步视频教学跟面对面课堂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应该提前规划课堂中的主要教学事件,并灵活运用平台提供的各种媒介工具,打造在线教学的“注意力焦点”;③在线同步视频学习正在变成一种普遍的、高频的社会学习行为,在线视频会议界面成了交流“第一现场”,而现场变成了“后台”。

【关键词】  同时在场;在线面对面;同步视频教学;异步在线教学;面对面教学;以媒介为中介的交流;线上注意力焦点;在线教育;在线学习;新冠疫情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21)2-0027-09

一、研究背景

新冠疫情导致全球近19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停课,15亿多学生和6,300万教师受到影响(央视财经, 2020),被迫隔离在家,通过网络开展在线教学,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验。这既是对以前数十年在线教育研究探索的一次全面检验,也开启了在线教育的又一轮大发展。

与传统的在线学历教育、MOOC不同,疫情期间的这次大规模在线教学采取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以ClassIn、ZOOM等专用视频教学系统以及并非专为教育教学开发的钉钉、腾讯会议等视频会议系统为依托的同步在线教学。有研究者发现,基于异步在线教育模式提出的传统在线教育理论很难用于分析和解读这一类在线教学场景,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在线教育理论(Falloon, 2011)。疫情下全球范围的在线教育大规模发展,使得在线同步视频教学超越了MOOC等异步在线教学,成为一种主流的在线教学模式。因而急需研究者开展针对这类在线教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和课程的核心构成要素的研究,并评估它对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

二、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特征分析

1. 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特征之一:同时“在场”

在线教育最早依托的网络技术手段是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早期的在线学习平台是电脑会议系统(Computer Conferencing)(保罗·莱文森, 2004; Harasim, 2000)。调制-解调器每秒钟传输300~2,400个比特,按上限算,仅相当于2.4Kbs,只能传送文字或数字。受限于网络技术条件,早期的在线教育只能采用师生不同时、不同地的以文字交互为主的异步在线教学模式。由于教师和学生无法同时“在场”,早期的在线教育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师生准永久性分离”的远程教学行为,研究的重点就是老师和学生是否“在场/现身(Presence)”。远程教育领域影响深远的探究共同体(Community of Inquiry,CoI)理论模型(Garrison,Anderson, & Archer, 2000)的三个核心要素就是:认知在场(Cognitive Presence)、社会在场(Social Presence)和教学在场(Teaching Presence)①。由于师生不能同时“在场”,人们对在线教学存在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感,一直在追问:“在线教学,学习真的发生了吗?”(黄荣怀等, 2007)。

随着网络带宽条件的改善,人与人在网络空间中同时“在场”——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个“虚拟空间(信息系统)”中,变成了一件越来越常见的事情。无论是早期游戏公社在虚拟空间中的“火并”,还是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大量线上分享社区,都显示出一种新的人与人同时“在场”的社会场景正在形成。线上同时“在场”也打破了传统在线教育理论中“师生准永久性分离”的前提假设,使同步在线教学逐渐取代异步在线教学,成为公众认知中最具有符号意义的在线教学场景②。这种借助老师和学生在同一网络空间中同时“在场”以组织教学过程的在线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取代异步在线教学,成为当下乃至未来一种主要的在线教学模式。

2. 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特征之二:在线“面对面”

为了研究师生同时“在场”的同步在线教学模式的特征,研究者在2020年3月中旬在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en Center,ERIC)上用“Synchronize Online Instruction/Teaching”“Synchronize Virtual Classroom”“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Teaching”“Synchronous e-Learning”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搜索到416篇同行评审的期刊论文。对这些文献进行初步浏览发现,同步在线教学包括三种不同的亚类,营造出了三种不同的“在场感”。

其一,依靠计算机会议系统(Computer Conferencing)或即时通讯服务(Instant Message Services,IMS)支持的文字同步在线教学。

早期异步在线教学中经常穿插这一类同步在线教学活动。以文字作为一个人“在场”的标志有很强的“可替代性”。21世纪初,中国在线学历教育和远程教师培训主要采用基于异步文字交流的在线教学模式,当时网上曾经出现过“代写作业/代交作业”的服务。这就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文字“在场”与学习者“在场”的差别,文字“在场”不能保證学习者时间和认知的投入,不能保证“学习真的发生了”。

其二,依靠电话会议系统或者音频会议系统支持的语音同步在线教学。

电话会议和音频会议在在线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原因主要是“声音”的同时“在场”会产生一种相互干扰的噪音。严格地说,音频不可能“同步”,只能“串联”——即每一时间只有一人说话。音频同步“在场”主要用于小组会议或者在线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人数最好在5人左右。在文献检索中也发现,除了小班化的语言类教学,其他在线课程很少完全采用“同步音频”作为主要的在线教学模式。

其三,依靠视频会议系统支持的视频同步在线教学,这也是疫情期间主要采取的在线教学模式。

视频会议系统通过设置多人同时显示或轮播等形式,让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见到”,营造出一种在线“面对面”(Cyber face-to-face)(Wang & Chen, 2012)的临场感。这种在线“面对面”的临场感有效地促进了“教学在场、社交在场和认知在场”三者的有效结合,带来了一种近似于课堂教学“并不比线下差”(吴筱萌, 等, 2020)的教学效果,师生的教学体验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异步在线教学模式。

3. 总结: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特征

综合前面的分析,疫情期间大规模采用的在线同步视频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异步在线教学、MOOC、网络精品课有很大的差别,它是一种师生同时“在场”并且在线“面对面”的新型在线教学模式。用“教学在场、社交在场和认知在场”这个三维框架来衡量,它的位置处于“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准永久性分离”的异步在线教学模式之间,是一种成本和灵活性优于“面对面”课堂教学、师生参与感好于异步在线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场景。

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这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本研究搜集了26篇英文相关论文,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具体的文献研究设计与分析将在后文中呈现。

三、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文献来源于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ERIC创建于1966年,由美国教育部(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和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IES)创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信息数据库(刘雄健, 2007)。

在Eric上以“Synchronize Online Instruction/teaching”“Synchronize Virtual Classroom”“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Teaching”“Synchronous e-Learning”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获得416篇基于同行评审的期刊文献。

从文献的发表年度来看,同步在线教学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加,之后经历了一个平台期;从2012年开始又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在2012—2017年间,研究者对于同步在线教学仍保持了很高的关注度。论文发表趋势如图1所示。

研究者进一步将注意力聚焦于“基于视频会议工具的同步在线教学”这一主题,对文献做了进一步的筛选。筛选标准为:①剔除了基于文字、基于音频的同步交流这两类同步在线教学,聚焦以视频会议(Video Conference)为主要媒介的同步在线教学。②选择以同步视频会议为主的在线课程,剔除了几篇混合同步教学的研究案例。混合同步指的是部分学生在教室、部分学生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共同开展的同步教学。③在研究方法方面,聚焦定量、质性和基于设计的研究。最终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论文26篇。

2. 26篇论文的基本情况

(1)教学层次

26篇基于视频会议工具的同步在线教学研究文献中,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数量最多,分别占全部文献的61%(16篇)和27%(7篇)。其余3篇分别是,针对6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开展的跨案例研究(McBrien, et al., 2009),對高中毕业生的同步在线暑期课程的研究(Giesbers, et al., 2014),以及一篇关于5~8岁幼儿同步在线课程的研究(Hastie, et al., 2007)。样本文献在不同教学层次上的分布如图2所示。

(2)课程类别

26篇样本文献涉及的课程类别广泛。其中,教育类和语言类课程占比最高。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教师教育、特殊教育、在线成人教育、教育技术应用等课程;语言类课程包括德语、法语、汉语、英语口译、英语作文等第二外语课程。除此之外,还有市场营销、物理入门、程序语言概论、运输技术概论、高中毕业生暑期经济学课程和幼儿的网络课程。

(3)视频教学系统

26篇研究中用到的视频教学平台类型颇为广泛,如图3所示。其中,有5篇论文基于Adobe Connect,采用Blackboard Collaborate、Collaborative Cyber Community(3C)和Elluminate Live平台的论文各3篇,使用其他8种平台的研究各1篇,另有4篇没有指明所使用的同步视频教学平台。

明确说明了所用平台的22篇论文提及了12种同步在线教学平台,其中没有包括疫情期间在中国大量使用的ClassIn、钉钉、腾讯会议等平台,以及在国外大量使用的ZOOM、Teams等平台。这一方面体现了研究发表相对于实践的滞后性,另一方面平台的多样性和分散化也表明疫情前关于同步在线教学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带有探索性质。相信随着疫情后关于在线同步视频教学模式研究数量的增加,平台使用的真实状况会在研究中体现出来。

3. 呈现的研究热点

26篇样本文献共有102个关键词,研究者首先对关键词做了词云分析。在分析之前,为避免同一含义的关键词在不同文献中存在的表述差异,对所用关键词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翻译成中文。例如,“Online Synchronous Learning”“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标准化为“同步在线学习”,“Cyber Classroom”“Virtual Classroom”标准化为“虚拟教室”,等等。将所得关键词导入“花火hanabi”网站,得到关键词词云图如图4所示。

词云图中出现的最高频的两个词是“同步在线学习”和“虚拟教室”,表明研究者把同步视频系统看作一种网上的教室—— 一个在线的空间。第二高频的两个词是“同步”和“交互”,其概括了这一类教学模式下交互的特点——同步交互。其余的高频词还有“计算机中介传播”“视频会议工具”“远程学习”“异步在线学习”“语言学习”“教师教育”“网络面对面”“信息与通信技术”“学生参与度”等,显示了研究者在这类在线教学模式上的关注点。

很多研究者通过准实验研究方法将这类在线同步视频教学与面对面教学、在线异步教学、远程视频教室等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比较,试图分析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成绩、参与度、保持率等方面的差别。

4. 研究取向

这26篇论文的研究取向可以大致分为两类:①基于定量、质性范式的论文,主要关注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满意度;②基于设计的研究,主要目标是探索如何设计在线同步视频教学,以提高在线教学效果。因此,下文将分别对这两类研究发现进行进一步的综述和分析,分析结果见四、五两部分。

四、关于在线同步视频教学效果的研究发现

关于同步视频教学效果的研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整体效果;一类是分析作为“交流中介”的媒介技术工具对于学习成效和参与度的影响。

1. 同步视频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一组研究者重点关注了在线同步视频教学、异步在线教学、面对面教学课程模式对学生学习动机、参与度、满意度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Olson等(2015)将学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由同一位老师给学生上同一门课程。其中,对照班22名学生5周完全采用异步在线教学模式,实验班班16名学生5周采用异步在线教学,但每周增加安排一次同步视频交流。研究结果发现:两组学生在学习成绩、课程满意度、社会共同体意识和学习共同体意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增加同步讲座能增加课程对在线学习者的吸引力。

Francescucci(2013)比较了同步视频教学和班级授课制两种模式下学生的体验。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研究者将90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学生一周在面对面教室上课、一周通过在线同步视频上课;对照班学生则一直采取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发现,在这两种课程模式下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学生在课程的参与、对课程的兴趣和课堂注意力方面高于对照组;在满意度上,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低于面对面课堂教学,超过1/3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完全通过在线同步视频上课。研究者分析,主要原因是学生面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还不知道如何更有效地参与。2018年,Francescucci(2018)又进一步改进了这个准实验研究。这一次实验持续了两个学期,共有698名学生和2名老师参与了这项研究。实验班完全采取在线同步视频教学;对照班则采用面对面课堂教学。2位老师每学期各开设一门面对面课程、一门全在线课程。两个学期总共收集了4个面对面班级(对照班)、4个在线同步视频班级的数据。研究结果发现,学生成绩、学生参与度两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在线同步视频教学与面对面课堂教学效果相当。

Faulconer(2018)在一门物理入门课程中设置了四种实验环境课程模式:面对面课堂教学、在线异步教学、在线同步视频教学和远程视频教室。研究者让1,964名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式,然后通过采集数据分析学生成绩、不及格率和退学率等方面的差别。结果发现,学生成绩和不及格率差距不大。但是,异步在线学习的退学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模式。

Skylar(2009)探究了在线异步教学和在线同步视频教学两种课程模式对学生成绩和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课程模式下学生成绩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近3/4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参加同步視频在线课程,表明学生对于同时“在线”、在线“面对面”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更高。

Clark等(2015)将在线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本科生随机分配到异步视频录像课程和同步视频会议课程两种模式下,分析学生“教学在场感”和“社会在场感”的差异。结果发现,在同步视频会议的情景下,学生具有更强的“教学在场感”和“社交在场感”。正像Richardson等(2003)的研究发现一样,同步视频会议系统提供的非语言线索(如表情、身体动作)增加了学生的“在场”感,让他们能感知到老师和同学的存在,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教学存在感”和班级归属感(社交存在感)。

Yamagata-Lynch(2014)设计了一门混合了50%异步讨论和50%同步视频会议的在线课程,通过收集学生在学期初期、中期和结束时对课程活动的反思来获取他们对不同课程模式的看法。研究发现,同步视频会议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场感,保持参与度。研究者提出成功实施“同步+异步”在线混合式学习的三个要点:①学生要能够熟练使用同步视频会议工具;②制定并遵守在线课堂教学规则;③为学生提供学习手册(或教学大纲、指南等),让他们知晓课程的总体安排。

Roseth等(2011)将101名大学生随机分配到面对面、在线同步和在线异步三种学习环境中,后两种在线学习环境又依据所使用的媒介工具被分为视频组、音频组和文本组三种形式,这样就形成了7种不同的课程模式,以观察和分析不同课程模式对学生合作学习中社会依赖性(Social Interdependence)、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社会依赖性上,面对面课堂和在线同步视频教学均会增强学生合作感,而异步在线课堂会减少合作感,增加个体的孤独感;在学习动机上,面对面的学习动机最强,同步视频课程的学习动机居中,异步在线课程的学习动机最低;在学习成绩方面,三种课程模式没有显著差异。

Ko等(2012)将学习法语的12名外国学生分配到面对面课程、基于音频的同步课程和基于音频、视频的同步课程中,分析不同的课程模式对学生口语水平的影响。研究者收集了学生的成绩、录音、访谈记录、教师和学生日记等数据,分析发现学生的口语水平与课程模式无关,主要取决于课程任务设计和学习策略。

综上所述,在同步视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参与度、满意度、学习动机、在场感等整体好于异步在线教学,更接近面对面课堂教学。但是,用成绩作为测量标准时,同步视频教学、异步在线教学和面对面教学均无显著性差异。

2. 不同的交流媒介工具对学生成绩和课堂参与的影响

与面对面交流不同,在同步视频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属于“以媒介为中介”的交流,需要借助平台提供的各种工具,透过屏幕、镜头和麦克进行教学交流、认知交流和社交性交流。大多数视频会议系统都提供了屏幕共享、文字交流等同步交互工具,如腾讯会议、钉钉、ZOOM、Skype等。有些专用的视频教学平台,如ClassIn,还提供了专用于教学的板书编辑工具箱,有小黑板、答题器、定时器、骰子、奖励、多向屏幕共享等教学工具,用于打造在线教学的“注意力焦点”。有研究者以这些工具为变量,研究了同步交流工具对于学生课堂参与、成绩等方面的影响。

Wang(2012)探究了同步视频教学中视频、音频、文本聊天、互动电子白板等教学工具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影响。对33名学生一门同步视频教学的研究发现:①在学期初,学生出于好奇喜欢打开视频镜头;在课程的后半期,却经常选择不打开视频镜头。原因可能是渡过了最初的兴奋期,为了获得更好的音频效果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等。②同步视频课堂内的分组同步讨论空间为小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私密互动空间。③互动电子白板提供了一个全班同学集中、共享的学习空间,被认为是最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工具。④文字聊天带给学习者更多自由沟通的机会,并能在音频传输出现问题时作为补充。有學生表示,“聊天窗口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在别人谈话时发表评论和分享想法——不仅增加了谈话的深度,而且为人们提供了另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Heeyoung(2013)分析了在在线同步视频教学中教师打开或关闭摄像头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他选取了两个班级的学生开展准实验研究,实验组可以看到教师的视频画面,对照组则关闭了教师的视频镜头,学生可以听到老师的声音和看到老师的讲义。研究结果发现,同步视频教学中教师是否开启视频对学生成绩和学习满意度无显著影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Falloon(2012)通过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方法了解学生对同步视频课堂中交互有效性的看法,以及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虚拟教室的使用受到任务设置、交流工具、多媒体可用性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步视频课程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共同体”意识,减少孤独感。同时,与异步在线课程论坛中比较正式、长期留存的文字讨论相比,同步视频教室中的语音讨论转瞬即逝,让人更放松,更愿意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也有学生表示,在同步视频课程中很多事情同时发生,影响了他们的深度思考。

McBrien等(2009)以穆尔的交互距离理论为框架,对3门本科生和3门研究生课程的学生进行访谈,研究了解使用同步视频平台是否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研究发现,在穆尔交互距离理论的三个维度中,在“对话”要素上大多数学生的评价是积极的,认为同步视频课堂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害羞的学生能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加了对小组其他成员的认同感。也有学生表示,屏幕上的交流与传统教室中的师生互动还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在“结构”要素上,学生认为简单清晰的课堂结构和明确的角色分配可以减少他们在远程学习中的距离感。在“自主性”要素上,学生认为技术问题会影响学生的参与。一旦掉线,学生就感觉“被整个班级拒之门外”,甚至导致情绪失控。

Gedera(2014)基于活动理论,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探究学生对一门完全在线的同步视频课程的看法。研究发现,同步视频和音频功能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可以帮助他们澄清问题并提供即时反馈,创造了对学习社区的归属感。但也有学生反映,与异步在线教学相比,同步视频课程增加了学习参与的刚性要求,缺乏灵活性。

Martin等(2012)通过问卷、访谈和录像分析,对同一位老师开设的3门同步视频课程开展多案例研究,了解学生对虚拟教室中的交互的看法,以及教师怎样利用虚拟教室中的工具来增加同步在线教学中的互动。研究发现,学生们一致认为,同步视频课堂中的工具在“学习者—学习者”“学习者—教师”“学习者—内容”“学习者—界面”等各类交互中,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各类教学工具有助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

综上所述,面对面课堂教学的“注意力焦点”是黑板(还有白板、投影仪等),同步视频教学的焦点是屏幕。在同步视频教学场景下,老师、学生“以媒介工具为中介”进行交流。如何用好视频教学系统提供的各种媒介工具,通过有效的教学顺序安排在学生的屏幕上打造一个教学的“注意力焦点”,是提高同步视频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五、已有文献对于在线同步视频教学

设计和实施的建议

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开展同步视频教学也是研究者关注的一大主题。针对这个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培养在线同步学习的技术技能

由于同步视频教学对网络带宽和技术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可用性和稳定性成为开展在线同步视频教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Olson等(2015)指出,在享受远程教育便捷性的同时,相关教育管理者和教学设计人员也应当考虑到那些依赖公共接入技术的学生(如学校图书馆或实验室的电脑)可能遇到的挑战。Clark等(2015)提到,教师和学生对技术工具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同步视频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的音频设备出现问题,会妨碍其参与更多的讨论,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让学生感到被忽视。

Wang(2010)在一项基于设计的研究中指出老师和学生接触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的四个阶段:①新奇;②遭遇技术问题,学生意识到当前学习环境与传统课堂的不同;③焦虑;④内化。该研究建议,教师应该通过行动、反思和不断改进的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和不断掌握在线同步视频学习的技术技能。

也有研究者建议,在进行在线同步学习前,不仅要保障学生的技术基础设施条件,还应对教师和学生开展同步视频学习技术方面的培训,提供《工具使用手册》(Reushle, et al., 2008)。

2. 同步视频教学设计:课堂行为规范及打造线上教学的“注意力焦点”

同步视频教学打造了一种同时“在场”、线上“面对面”的新型教育场景,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打造在线教学的“注意力焦点”。如同线下教室或会议室一样,当多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的时候,需要打造一个注意力“焦点”——如教室和会议室中的黑板/白板/大屏幕——这样才能为所有“在场”的人制造一个认知和交流的中心,提高研讨的效果和质量。

这些特征表明,在线同步视频教学不能照搬传统异步在线教学设计的模式,而是要在灵活吸取课堂教学、传统在线教学设计优点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需要调整和重新设计课堂结构和环节,更新教学模式,以发挥同步视频教学的优势。

关于如何设计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研究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其一,在正式课程开始前,教师应仔细设计、准备和组织课堂活动,并通过发送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学习任务说明书等信息,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整体安排(Yamagata-Lynch, 2014),明确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如阅读、作业、交流、探究活动等。

其二,制定课堂教学准则。例如:学习者想要发言时,不要自己随意打开麦克风,可以使用“举手”工具提示老师,以维持有序的课堂秩序(Falloon, 2012);當有人使用语音功能发言时,其他同学可以使用文本聊天工具,避免同时使用音频带来混乱(Martin, Parker, & Deale, 2012)。

其三,规划课堂结构,灵活使用平台提供的多种交互教学工具。同步视频课堂的活动设计应当有明确的结构和目的,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参与并保持专注。教师可以借助同步视频教室中的投票、白板、分组讨论室等多种工具,增加和学生的互动,促进讨论(Fallon, 2011)。

其四,预先设计主要教学事件。由于老师和学生同时“在场”,教师在设计线上“面对面”教学时可以参考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模型,预先安排同步课堂的主要教学事件以及事件的顺序,并相应地准备好教学资源、交互媒介工具等。Hastie等(2007)在针对幼儿的同步网络课程中设计了一套标准模板,包括以问候和讨论课程计划开始课程、重视交互白板的使用、在课程结束前总结和表扬学生等十大原则,旨在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互动,提高学习效果。

其五,灵活采用“同步+异步”两种模式,打造在线混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同步视频教学和异步在线教学各有利弊。同步视频教学有利于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和启发;异步在线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独立思考空间,进行深度思考。因此,很多研究者建议,可以发挥两种在线教学模式的优势,打造“同步+异步”的在线混合式教学。Fallon(2011)发现,同步视频会议可以传播更多的实时信息,增强学习的参与感,但学生在同步环境下作出答复前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其他人的观点。Hrastinski(2008)在异步在线学习和同步在线学习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没有时间限制的前提下,异步在线学习有利于对复杂任务进行反思。因此,在采用同步视频教学时,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异步在线教学平台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和准备,提高思考的深度,改善教学质量。

3. 对于教学实施的建议

其一,如果有条件,为同步视频课程安排一名助教。

在同步视频教学中,教师无法像面对面课堂中那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无法确定学生是否在认真听、是否跟得上进度,因而课堂管理的负担增大。有研究建议在同步课堂中增设一名合作教师或助教(Benshoff, et al., 2011)。主讲教师负责教授课程内容,助教则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回答他们的疑问,关注在网络学习中沉默的或参与度较低的学生,并适时组织讨论流程,保持课堂的活力。这一建议跟中国正在推行的“在线教学服务师”的做法不谋而合。

其二,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鼓励和支持性的言语营造让学生感到安全、放松并可以无风险地表达的学习氛围,还可以在课前或课间展开关于社会热点问题、社交话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彼此分享个人生活经验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社区意识(吴筱萌, 等, 2020),消除他们对技术的焦虑。

六、总结:当现场成为“后台”,

未来教育将会怎样?

在线同步视频教学对于网络带宽和技术设备有比较高的要求,因而是一种出现比较晚的在线教学模式。这类在线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同时“在场”,并且在线“面对面”。因此,在线同步视频教学跟传统的异步在线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很难沿用传统在线教育理论来分析和指导这一类在线教学,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在线教育理论。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关于这一类特定的在线教学模式的研究数量还比较少,处于起步阶段。

1. 综述的主要发现

本文对于26篇国外在线同步视频教学研究文献的分析综述,主要发现有:①从“在场感”的角度看,同步视频教学居于异步在线教学、面对面课堂教学之间,能够为在线学习者带来良好的参与感、在场感,提高在线学习的参与度,而各类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②同步视频教学是一种多人同时“在场”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借鉴面对面课堂教学的做法,规划好课堂教学事项,用好投票、白板、语音、文本聊天框等多种交互教学工具,打造在线学习的“注意力焦点”;③灵活采用“同步+异步”等在线教学模式,打造在线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深度思考;④对老师、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培训;⑤为在线同步视频教学配备助教,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组织讨论,保持课堂的活力。

2. 未來展望:当现场变成“后台”,教育将会怎样?

随着网络带宽和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在线同步视频教学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疫情出现以来,同步视频教学不仅在学校教学中得到大规模使用,而且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教育和学习场景。在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视频会议的分享,扫二维码就可以接入。研究机构以这种方式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出版社组织作者分享推销新书,大学内部的讲座向社会开放——在线参会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高频的社会化学习行为。

疫情期间,这样的情境并非个例。在一个大学组织的一场会议上,为了彰显会议的正式与严肃,所有的演讲嘉宾都来到现场,在会议室里按照流程发言,但现场没有一个观众,只有一堆技术设备和技术支持人员,完整的会议效果显示在视频会议系统中,现场变成了“后台”。

当现场变成“后台”,在线同步视频学习成为一种普遍、高频的社会学习行为时,未来教育将会怎样?

[参考文献]

保罗·莱文森. 2004. 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M]. 何道宽,译.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58-260.

付卫东. 2020. 疫情期间我国中小学教师在线教学:现状、问题及策略——基于全国7111位中小学教师在线问卷调查的数据[J]. 现代教育管理(08):100-107.

郭文革. 2017. 再论在线学习的灵活性:教室将变成一种“轻”资产[J].中国远程教育(01):15-19,79.

黄荣怀,张振虹,陈庚,徐琤. 2007. 网上学习: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跨文化背景下中英网上学习的比较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12):13-24.

刘雄健. 2007. 国外常用英文教育学数据库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06):35-39.

王志军. 2013. 中国远程教育交互十年文献综述[J]. 中国远程教育(09):25-29,61,95. doi:10.13541/j.cnki.chinade.2013.09.010

吴筱萌,李树玲,许静竹. 2020. 探究共同体:新冠疫情下的在线同步教学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8):26-33.

央视财经. 2020. 全球停课中!15亿学生受疫情影响,全球停课模式何时结束?[EB/OL]. [2020-10-2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4852586924549817&wfr=spider&for=pc

Benshoff, J. M., & Gibbons, M. M. (2011). Bringing Life to e-Learning: Incorporating a Synchronous Approach to Online Teaching in Counselor Educ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1(1), 21-28.

Bourdeau, D. T., Griffith, K. V., Griffith, J., & Griffith, J. R. (2018).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des and Learning Mode in an English Composition Course. 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Learning Practice, 15(2).

Clark, C., Strudler, N., & Grove, K. (2015). Comparing Asynchronous and Synchronous Video vs. Text Based Discussions in an Online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 19(3), 84-96.

Falloon, G.(2011). Making the Connection: Moores Theory of Transactional Distance and Its Relevance to the Use of a Virtual Classroom in Postgraduate Online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43 (3),187-209.

Falloon, G.(2012). Inside the Virtual Classroom: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Affordances and Limitations, Journal of Open, Flexible and Distance Learning, 16(1), 108-126.

Faulconer, E. K., Griffith, J., Wood, B., Acharyya, S., & Roberts, D. (2018). A Comparison of Online, Video Synchronous, and Traditional Learning Modes for an Introductory Undergraduate Physics Course.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 Technology, 27, 404-411.

Francescucci, A, & Foster, M. (2013). The VIRI (virtual, interactive, real-time, instructor-led) Classroom: the Impact of Blended 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s on Student Performance, Engagement, and Satisfac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43(3), 78-91.

Francescucci, A., & Rohani, L. (2018). Exclusively Synchronous Online (VIRI) Learning: the Impact on Student Performance and Engagement Outcomes. 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43(3), 78-91.

Garrison, D. R., Anderson, T., &Archer, W. (2000). Critical inquiry in a text-based environment: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higher education.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3):87-105.

Gedera, D. S. P. (2014).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Learning in a Virtual Classroo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us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10(4), 93-101.

Giesbers, B., Rienties, B., Tempelaar, D. T., & Gijselaers, W.(2014). Why Increased Social Presence through Web Videoconferencing does not Automatically Lead to Improved Learning. E-Learning and Digital Media, 11(1), 31-45.

Han, H.(2013). Do Nonverbal Emotional Cues Matter? Effects of Video Casting in Synchronous Virtual Classrooms.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7(4), 253-264.

Harasim, L. (2000). Shift Happens: Online Education as a New Paradigm in Learning.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3(1-2), 41-61. doi: http://dx.doi.org/10.1016/S1096-7516(00)00032-4.

Hastie, M., Chen, N-S; Kuo, Y-H(2007).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Best Practice in the Synchronous Cyber Classroom.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10(4), 281-294.

Hrastinski, S. (2008). Asynchronous and Synchronous e-Learning: A Study of Asynchronous and Synchronous e-learning Methods Discovered that Each Supports Different Purposes. Educause Quarterly, 31(4), 51-55.

Ko, C. J. (2012). Can Synchronous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 Help Beginning-Level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Speak?.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5(3), p.217-236.

Martin, F. Parker, M.A., and Deale D. F. (2012). Examining Interactivity in Synchronous Virtual Classroom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13(3), 227-260.

Mcbrien, J. L., Rui, C., & Phyllis, J.(2009). Virtual Spaces: Employing a Synchronous Online Classroom to Facilitate Student Engagement in Onlin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10(3), 17.

Olson, J. S., & Mccracken, F. E. (2015). Is It Worth the Effort? The Impact of Incorporating Synchronous Lectures into an Online Course.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 19(2). https://doi.org/10.24059/olj.v19i2.499

Reushle, S., & Loch, B. (2008). Conducting a Trial of Web Conferencing Software: Why, how, and perceptions from the Coalface. Turkish Online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9(3), 19-28.

Richardson, J. C., and K. Swan. (2003). Examining Social Presence in Online Courses in Relation to Students Perceived Learning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7 (1): 68-88.

Roseth, C. J., Saltarelli, A. J., & Glass, C. R. (2011). Effects of Face-to-Face and Computer-Mediated Constructive Controversy on Social Interdependence,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3(4), 804-820.

Skylar, A. A. (2009). A Comparison of Asynchronous Online Text-Based Lectures and Synchronous Interactive Web Conferencing Lectures. Issues in Teacher Education, 18(2), 69-84.

Wang, Y. & Chen, N-S. (2012). The collabo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attributes of cyber face-to-face interaction: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learner,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20(4), 311-330.

Wang, Y., Chen, N-S, & Levy, M. (2010) Teacher training in a synchronous cyber face-to-face classroom: characterizing and supporting the online teachers learning process,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3(4), 277-293.

Yamagata-Lynch, L. C. (2014). Blending Online Asynchronous and Synchronous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 Distance Learning, 15(2), 189-212.

收稿日期:2020-10-26

定稿日期:2020-11-24

作者簡介:郭文革,博士,博导,长聘副教授,通讯作者;张梦哲,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100871)。

续芹,博士,讲师,对外经贸大学商学院(100029)。

雷静,博士,博导,教授;刘洋,博士研究生。美国雪城大学教育设计开发与评估系。

责任编辑 郝 丹

猜你喜欢

在场视频会议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省农办主任暨三农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议
民政部召开民政领域社会工作推进视频会议
未来充满不确定,最重要的是“在场”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的心理治疗之路
浅谈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构建
基于“记忆”的“时间”新图式
“场”与“在场”:谈有效课堂学习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