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扶贫报道框架研究

2021-03-16高尚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高尚

摘 要 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框架理论为指导,借助数据抓取工具Python,以“扶贫”和“脱贫”为关键词,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自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之间的扶贫报道进行爬取,对报道框架与受众反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二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对扶贫报道框架的总结与分析,对更好地发挥人民日报等央媒的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功能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人民日报;扶贫报道;新闻框架;受众反馈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3-0005-03

1 研究背景及理论方法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媒体也积极关注,出现了大量的扶贫报道,在助力扶贫工作、推动扶贫实践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党中央的直属事业单位和新闻机构,人民日报在对扶贫工作的报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浪微博作为聚集了大量个人及媒体用户的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即时分享信息并与受众进行互动,逐渐成为当代青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拥有上亿粉丝的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能够更加及时有效地传递国家的扶贫政策、报道扶贫工作,而微博的点赞评论转发功能也能更加及时地获取受众的反馈,从而帮助官微进行舆论引导和指导下一步报道活动。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指导,以报道文本为重心,确定扶贫报道框架。恩特曼认为,框架包含了选择和凸显两个作用,框架一件事,就是把认为需要的部分挑选出来,在报道中特别处理,以体现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及处理方式的建议[ 1 ]。新闻文本不仅是现实再现的承载物,也是意义的生产者。换言之,作为新闻框架客体的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主体观念对认识这种客观存在具有突出作用[ 2 ]。

本文意在研究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中扶贫报道的新闻框架,探究受众反馈与报道框架之间的关系,拟采用内容分析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扶贫”和“脱贫”为关键词,借助Python进行数据搜集,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8日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爬取,对微博内容、发布时间、转发评论点赞数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出结论。

2 扶贫报道的界定及数量

扶贫报道,即以扶贫内容为主的新闻报道,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常规重要议题。做好精准扶贫报道工作是在新形势下讲好扶贫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新闻报道宣传也是关系扶贫成效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抓取到的数据中,排除仅提及“扶贫”或“脱贫”等关键词的报道,保留以扶贫脱贫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共285条,其中2017年30条,2018年54条,2019年55条,2020年108条,2021年38条。扶贫报道在2017年至2020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2020年报道数量达到顶峰,扶贫工作成为新闻报道的重心,这与我国截至2020年底全部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密切相连,2021年扶贫报道转入表彰总结阶段。

对285篇报道进行分类之后发现,不同报道框架的点赞评论转发数存在较大差异。因点赞量的数值跨度较大,且出现多条点赞超10万的报道,因此将点赞数的区间划分为1万以下,1万到10万,10万以上。由于评论和转发的数量较少,且没有超过10万的评论和转发,因此将评论数和转发数的区间划分为1 000以下,1 000到1万和1万以上。

3 扶贫报道的框架及发展趋势

以报道内容为依据,借鉴前人研究中关于人民日报扶贫议题新闻框架的划分[ 3 ],将扶贫报道划分为“扶贫主体”“扶贫成绩”等7个框架。最多的框架为“领导人讲话及调研”,共77条,主体包括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调研67条,反映出党中央对扶贫工作的重视。“习近平走过的扶贫路”这篇报道以93 000多的转发量在所有报道中位列第一,视频中将时间线、里程数以动态图表的形式插入,结合调研场景,以时间为线索,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视角回顾整个扶贫历程,形式新颖活泼,获得了受众的积极反馈。人民日报对领导人讲话及调研的报道也体现了其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社的媒介定位。

这一报道框架点赞数主要为1万以下,共72条,评论不到1 000的71条,但转发超1 000的有25条。从受众反馈的特点来看,针对领导人讲话及调研的新闻由于报道方式的模式化,表现形式单一等原因,使得这一报道框架显得过于严肃,较难接近受众,受众反馈较少。今后针对这一报道框架可以从转变报道模式,丰富报道形式,转变报道视角等方面入手,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最少的框架为“扶贫对象”,仅两条,一条为2018年对因残疾致贫的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的报道,但因收入数据的原因网友评论多为负面,点赞仅1 000多,转发仅300;一条为2021年对以坚毅神情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全家实现脱贫的报道,网友多为正面评价,点赞8 000多,转发和评论均破千。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社,人民日报的媒介定使其更多地从全國性的宏观视角出发进行报道,缺乏舆论关注度的扶贫对象个体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扶贫报道中占比较低。

对于扶贫主体的报道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包括扶贫干部、教育工作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大学生、明星等,62篇报道中对扶贫干部的报道占46篇。以黄文秀为代表的脱贫攻坚殉职人员被塑造成扎根基层、不辞辛劳的扶贫干部们的典型。但在以扶贫干部为主体的报道中,“因公去世”的报道占到26篇,“遇害”的报道占2篇,对扶贫干部报道的切入点局限于牺牲在扶贫过程中的扶贫干部,对他们的工作、成绩和精神进行报道,而较少关注广大奋战在扶贫一线的普通干部。

扶贫主体框架受众反馈多为正面,如“致敬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扶贫干部!”“张桂梅和黄文秀那里真的很令人泪目”等评论。近一半报道点赞破万,超1/3评论过千,超半数转发过千。人民日报官微通过扶贫主体框架突出和强调了扶贫工作者们,通过对这一群体的报道引导受众关注扶贫领域。同样,受众积极正面的反馈也促使官微持续关注这一群体,在这一框架内进行更多的报道。

对扶贫过程的报道也呈现了除国家支持和扶贫干部驻村帮扶以外的其他扶贫形式,如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旅游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高校对口扶贫等。受众反馈整体为正面,且超半数转发破千,如对“5天干掉6.5吨!高校师生猛吃土豆,真相感人”“贵州大山网红女团3年带货1.3亿元”等报道,网友评论多为正面,较少出现负面评论。但对于“来!打卡我的小康生活”等报道,网友评论则以负面居多,如“打卡我的低谷生活”“脱贫脱的猪肉都吃不起了”等评论。2020年8月15日的“打卡小康生活”内容过于宽泛,结果成为网友负面情绪的发泄口,2020年8月28日的“微博贴纸上线!快来,一起打卡”吸取经验教训,为网友提供了精美贴纸,不仅将用户上传内容框定为图片,精美贴纸也使得受众更愿意提供积极的图片内容,体现出新闻框架对受众的影响。

在对扶贫过程的报道中,对直播带货的报道数量最多,达12条。人民日报官微与明星主播进行合作,通过新媒体直播带动贫困地区农特产品的销售,或以媒体的身份直接参与到扶贫过程中,助力脱贫攻坚,如在“30多万斤白菜滞销”这一报道中,人民日报帮滞销菜农扩散信息,网友评论“人民日报卖白菜,这波操作666”等,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对直播带货的报道从2017年的1篇,2018年的2篇,到2020年的8篇,有了较大的增加。2020年与知名主播薇娅进行合作,开展了多场农特产品专场直播,紧跟直播带货的潮流,网友评价多为正面,如“薇娅他们的助农直播值得点赞” “带货哪家强,人民日报最最强!”等。

在扶贫成绩框架中,点赞破万的报道近一半,其中两条点赞破10万,评论破千的超半数,转发破千的超2/3,受众对扶贫成绩报道的反馈积极正面,报道中数据的大量使用也使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脱贫成绩的显著,如“五年来,贫困人口减少6 800多万”等报道,地方脱贫摘帽的报道也吸引了众多网友讨论,如“好消息!四川藏区全部脱贫”评论破万。点赞数和评论数最多的报道为“民政部:中国网友半年捐了18亿,你在手机上捐过款吗?”,以34 000多点赞和16 000多评论遥遥领先于其他报道。以图表的形式把捐款人年龄分布、地区分布等信息表现出来,既提供数据,又以“你在手机上捐过款吗?”的话题与网友进行互动。善款全部用于扶贫令众多网友点赞,地域和年龄分布又提供了讨论的话题,网友评论“谁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出来挨打”“广东第一,身为广东人开心”等。对于这一扶贫成绩的报道,人民日报官微另辟蹊径,从网友捐款的角度,用数据和图表对扶贫成绩进行了报道,同时设置话题引发网友讨论,众多网友围绕捐款进行的讨论也体现出新闻框架对受众的影响。

在扶贫政策框架中,23条报道仅一条点赞破万,转发量评论量多在1 000以下,评论以正面为主,但在评论区内也出现了一些举报和吐槽的负面评论,如“什么是扶贫?农村送点礼都是贫困户!”“为了这次巡视,我们已经一年没放过假了”“这个竟然可以评论,真是发慈悲了”等。这类报道仅仅是在搬运和宣传最新的扶贫政策,如“转存学习!2021中央一号文件发布”等,对于政策的理论性解读、评价性报道则较少,缺乏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受众关切的回应。

对扶贫问题的报道更为集中,围绕一个问题进行多篇报道,如对“16亿元扶贫路偷工减料”这一新闻事件进行持续跟进,共进行了6篇报道,对“扶贫房成危房”问题进行了5篇报道,对“虚假贫困户”问题进行了4篇报道。同时,一半报道为评论体裁,对扶贫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要求,指明方向,对之后的扶贫工作起到了警示作用。对扶贫问题的报道评论数和转发数较高,20篇报道中17篇评论过千,13篇转发过千,此类信息易于调动受众互动与反馈的积极性。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意味着对扶贫问题等负面报道一棍子打死,对负面问题的跟进报道不仅能督促问题解决,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对舆论进行积极引导之后,负面报道也能起到正面作用。

不同年份报道的框架分布反映出不同年份的报道重心,如2018、2019年对扶贫问题的报道与其他年份相比较多,2020年对扶贫成绩、扶贫过程的报道与其他年份相比较多,对领导人讲话及调研的报道数量逐年增加,对扶贫主体的报道历年来占比较大。可见,人民日报官微不同年份对扶贫新闻的报道重心明显受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影响。

但扶贫报道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相关会议和领导考察的报道多,政策解读和落地的报道少;扶贫措施和方式的报道多,扶贫实效和经验总结的报道少;扶贫活动报道多,扶贫故事讲得少[ 4 ]。从报道框架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能看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受既有框架的限制较大,如对扶贫干部的报道较多从牺牲者的角度切入进行文本呈现和意义建构。

4 结语

通过对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17年1月—2021年3月之间扶贫新闻的报道框架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对扶贫新闻的报道更加侧重宏观的视角,承担着报道党和国家最新扶贫政策和动态的任务,缺乏对扶贫对象等微观层面个体的报道。

扶贫活动包括扶贫者和扶贫对象两方主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将自身代入扶贫者的角色,着重对扶贫者、扶贫过程、扶贫成绩、扶贫政策等方面进行报道,而缺少站在贫困户的角度对扶贫过程,生活变化,扶贫干部与贫困户的关系进行报道。同时,对扶贫干部报道范围的选择较为局限,缺乏对扶贫故事的深入挖掘。

与受众反馈相比,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和政策、媒介定位等因素对不同年份各报道框架的占比影响更大,但从扶贫成绩框架、扶贫对象框架等方面仍能看出受众反馈与报道框架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进入乡村振兴阶段,人民日报官微的报道可以更加贴近基层群众,反映普通老百姓在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过程中身边的变化及其自身的感受,选择更加合适的切入点对政策类新闻进行报道,从受众心理和地理的接近性出发,恰当选择新闻框架,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潛移默化地进行舆论引导,以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发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舆论阵地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璀璀,蒋忠波.“框架”概念再辨析:兼论近年国内外的框架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5(5):39.

[2]肖伟.新闻框架论-传播主体的架构与被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4.

[3]杨秀国,刘洪亮.新闻框架视域下主流媒体对扶贫议题的建构与呈现:以人民日报(2012—2020)扶贫报道为例收藏[J].新闻与写作,2021(9):55.

[4]聂雄.试论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之道[J].当代电视,2017(4):70.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
一名乡镇干部的评论稿为何屡上《人民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