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式新闻:计算机视觉下的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

2021-03-16吕一尘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计算机视觉

吕一尘

摘 要 沉浸式新闻本质上是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三维空间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对计算机视觉从获取图像、抽取特征、辨别分类、信息读取、景物描述与解释图像的系列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后,发现计算机视觉既存在“还原”客观事实的优势,也存在被“赋予”临场真实的风险。尽管两种行为都是人为参与的,但二者之间的主客体关系却是颠倒的。文章在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叙事人称、信息处理、视觉感知等方面的辩证分析后,探索性地寻找把握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平衡的方式。

关键词 沉浸式新闻;计算机视觉;临场真实;客观真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3-0008-03

当前,在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业里,沉浸式媒介的这种“塑造真实”的优势受到广泛重视,业界期待着以新技术焕发行业新生机。在2016虚拟现实元年之后,基于计算机视觉的360度全景视频与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等技术不断成熟,沉浸式新闻应运而生。沉浸式新闻将原本传统的二维新闻传播模式打造成三维立体式,它借助多种技术手段来提升受众在体验新闻时的临场感,给人以沉浸感与冲击感。然而,这种“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是否可以一概而论?下文将从沉浸式媒介的技术基础——计算机视觉——出发,剖析该技术在塑造“临场真实”时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与“客观事实”相对比。

1 技术到形态:沉浸式新闻范畴探析

由于VR技术是当前沉浸式新闻的主要呈现手段,国内外诸多沉浸式新闻作品往往需要借助VR设备得以完成,因此不少人认为VR新闻与沉浸式新闻是等同的。事实上,VR新闻是基于单一技术所下的定义,而沉浸式新闻则强调了新闻产品沉浸与交互的新形态,既包括VR新闻,也包括利用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等技术所生产出的新闻作品。沉浸式新闻属于较大范围的融合媒介的操作范畴,在对其进行技术分解时,不应局限在单一的某种形态之上。换个角度而言,如果能从这三者中找出共通之处,或许能使我们更加清晰明了地把握主线。在对沉浸式新闻看似复杂的技术依托进行分类后,笔者发现,上述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如1图所示,处于第一层级的沉浸式媒介(Immersive Media)融合运用了处于第二层级的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MR( 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等技术,而VR、AR、MR三者之间也存在相互的联系与互通。但计算机视觉的出现却远远早于这三者,计算机视觉是VR、MR、AR得以搭建视觉呈现模型的基础,是提供情境交互的核心技术。正是计算机视觉多年来筑牢的根基,才使得基于现实的虚拟世界的成像如此清晰。因此,本文选取融合范畴下的沉浸式新闻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认为,沉浸式新闻所描述的状态,从本质而言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视觉来模拟人类视觉进行三维信息采取与还原的过程。只有对这一过程进行分析,才能从基础上把握沉浸式新闻的“真实性”问题。

2 获取到解释:计算机视觉的生成与作用机制

沉浸式新闻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客观物质世界进行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在沉浸式新闻的生产与传播的过程中,计算机视觉是支撑各种技术手段的最基本的环节。所谓计算机视觉,指的是“从图像或视频中感知获取信息,利用计算机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模拟人的视觉系统的过程”[ 1 ]。其目的在于培养机器对于外部世界客观存在实施传感、抽象、判断等行为,完成包含获得图像、抽取特征、辨别分类、读取三维信息、描述景象、解释图像等系列任务[ 2 ]。

计算机视觉与人类视觉之间存在共通点:“二者具有相同的处理对象——视觉世界,相同的任务——识别、描述和理解客观世界的空间特性。”[ 3 ]计算机视觉与人类视觉的相似性使沉浸式新闻带给受众更贴近心理层面的临场真实,这种使人更容易“信以为真”的临场真实与客观事实并不等同,由于临场真实是基于机器技术的人为建构,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相关因素的制约。沉浸式新闻所具有的临场真实在计算机视觉从图像获取到图像解释的一系列复杂过程中被构建起来,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沉浸式新闻生产同样受制于这一过程中诸多要素的作用。

首先,计算机視觉对客观事物实施加工的第一步即“获得图像”。作为计算机视觉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图像获取这一环节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对周围视觉世界进行传感,从而使计算机获得与人类视觉相对应的二维图像,沉浸式新闻生产者进行新闻选择的过程也是通过传感器对客观世界进行二维数字图像编码的过程。

其次,对二维图像特征的抽取、识别与分类,本质上也是人为干预计算机视觉系统从而对客观事实进行筛选的过程。在此环节,临场真实进一步被人为干预,关于事件的议程进一步被设置。

再次,三维信息的理解和对景物的再次描述是沉浸式新闻生产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这一环节需要对景物在三维空间中的所属位置、存在状态、方向动态等信息进行估计与推断,并据此分析物与物在空间中的相互关系。该环节是实现新闻作品由平面向立体、由二维至三维、由接触到沉浸进行转化的必要环节。但是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转向充满变数:一方面,当前技术尚不能充分保证其精准程度;另一方面,尽管沉浸式新闻所提供的三维临场真实是从客观真实中抽象得来,但抽象的过程经过多方的参与,因此很容易出现偏差。

最后,图像解释是在时间层面对三维信息的串联。它从事物的现状解释其存在与发展。这一环节试图将二维新闻作品中的“五要素”扩充至三维,并使其更深刻地为人们所感知。然而,沉浸式新闻生产仍旧面临着传统新闻业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真实性和时效性。就真实性而言,三维信息的抽取与转化只能是片段式的,尽管它可以突破传统新闻对单一媒介的局限,加深人们的临场感,但传统新闻中难以保证的全面真实在沉浸式新闻中更加难以把控。此外,沉浸式新闻生产需要投入的时间成本远高于传统新闻,制作过程也更加复杂,这也决定了其时效性较弱。

3 赋予或还原: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辩证分析

计算机视觉的本质是以机器设备模拟生物视觉[ 4 ]。它一方面热衷于模拟生物视觉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景物图像进行识别以得到对景物某些特性的解释,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目标物体内部的可视化。显然,机器与生物之间有本质的不同。因此,计算机视觉与生物视觉必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也就决定了两者各自的优势与劣势。

3.1 计算机视觉对客观真实的还原

计算机视觉可以弥补人类视觉存在的缺陷,在沉浸式新闻素材的采集层面展现出卓越的优势。当前科技在机器视物方面取得极大进展,计算机视觉处理的图像或视频可以来自于超越人眼的成像设备,其采集的电磁波段信号超出了人眼所能够感知的可见光电磁波段范围。在沉浸式新闻的生产过程中,传感器采集的信息更加全面,传统新闻作品中所需要的诸要素可以更加立体直观地被感知,而客观现实中无法被人类生理感知的各要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将被采集,参与到沉浸式新闻的建构之中。这意味着,基于计算机视觉而生产的沉浸式新闻,给当前新闻界塑造了一种新的方式,使其能通过技术手段进一步弥补传统新闻采集的弊端,它将使得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实的还原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计算机视觉无疑推动了沉浸式新闻对客观真实的还原。

3.2 计算机视觉对临场真实的赋予

在对沉浸式新闻运用计算机视觉进行生成与作用的机制分析中,我们发现,沉浸式新闻在利用计算机设备努力打造一个与人类视觉世界具有极大相似度的“数字视界”。它促使体验者将画面空间与虚拟声音等视听感觉相结合,再现了真实场景,赋予体验者一种在场的“临场感”。沉浸式新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增强了体验者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人与“物”之间的强交互关系,它从时空角度缩小了“象征性现实”与“主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正是这种距离的缩短,使得人们对于计算机视觉所塑造的世界倍感真实。然而,这种感觉真实,也就是本文所述的临场真实,由于受到设备、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是一种片段式的、被“赋予”的真实,这与新闻业所强调的客观、全面的真实标准之间仍旧存在差距。

3.3 沉浸式新闻中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辩证分析

在计算机视觉中,机器充当着人脑的角色。然而,计算机的视觉与人的视觉处理问题的原理与方式不同。本质而言,计算机视觉实施信息处理的行为是基于其本身的机器特点而进行的,尽管人类视觉处理机制在初始层面提供给了计算机视觉研发的启迪,且计算机视觉不断发展试图还原并超越人类视觉,但二者之间的作用原理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计算机视觉并不能完全达成对人类视觉的还原[ 5 ]。这就使得基于计算机视觉而呈现的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初始差异。

此外,就计算机视觉试图超越并已然超越的人类视觉感知之外的客观存在而言,如何在沉浸式新闻中对其进行视觉化呈现也是相当具有争议的话题。如传感器所采集的红外线、紫外线、X光成像等电磁波信号,倘使将非视觉因素视觉化,那么就有悖于新闻业素来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这一行为超脱于事实还原层面,更倾向于对事实的转化。倘使不使其视觉化,就无法使得受众对相关内容及条件进行理解,也就无法获得更“真实”的临场感,这有悖于沉浸式的初衷。二者之间存在的这一悖论在实际操作中使得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的距离再次被拉大。

与此同时,“第一人视角”是沉浸式新闻实现临场真实的基础,在沉浸式新闻的传播过程之中,人既充当着积极的参与者,又扮演着被动的接收者。沉浸式新闻给新闻界提供了一种产品新形态,但却无法根本改变传统的生产关系,沉浸式新闻的真正生产者仍旧是传统的“把关人”。尽管传感器可以采集尽可能全面的信息,但其只能将时间信息与空间信息进行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融合,而不能彻底突破碎片化的限制。在重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新闻事件是编辑通过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编排整理甚至合理想象进行筛选后的事实。因此,临场真实是被选择的真实,媒介试图还原客观真实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在建构临场真实。

最后,从技术层面而言,沉浸式媒介以计算机视觉为基础,因此无可避免地具有计算机视觉的局限性。在实际操作层面,受利益链条的驱动,沉浸式新闻生产者常试图构建更“真实”的现实,即受众所感知到的临场真实。临场真实时常会出现比客观真实更让人感觉真實的部分,但这部分真实本质上仍旧是虚拟的构建。

4 结语

当沉浸成为社会热词并被消费者所普遍喜爱时,我们就愈发需要从看似复杂的热点中对其进行梳理。复杂多样的技术手段并非是切割的工具,反而是促成沉浸式新闻成为一种融合媒介的推动力。笔者以计算机视觉为出发点,从其在图像获取、特征抽取、辨别分类、三维信息读取、景象描述、图像解释这一完整的生成机制出发,区分了计算机视觉与人类视觉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了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确,在沉浸式新闻生产过程中,单位时空内的信息被尽可能地采集,丰富的感官信息带给受众更真实的感受。但在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业,需要谨慎辨别基于感官的临场真实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差异。如果过分强调技术而忽略过程,反而会辜负新闻生产者对于沉浸式媒介“还原真实”的期待,不利于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牟少敏,时爱菊.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技术[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9:83.

[2]马文礼,李治平,卢婷,等.机器视觉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现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18(17):112-119.

[3]朱淼良.计算机视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9-10.

[4]李雅琪,冯晓辉,王哲.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进展[J].人工智能,2019(2):18-27.

[5]徐萧萧.基于特征学习与特征联想的视觉跟踪算法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计算机视觉
基于光流技术的障碍物检测方法
无人驾驶小车定点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物体识别算法
双目摄像头在识别物体大小方面的应用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及其工业应用
危险气体罐车液位计算机视觉监控识别报警系统设计
对于计算机视觉商业化方向的研究
基于Matlab的人脸检测实验设计
现代目标识别算法综述
基于分块技术的改进LPB 人脸识别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