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外文化名人塑像

2021-03-15徐廷玉颜海强

美与时代·上 2021年1期
关键词:写意名人雕塑

徐廷玉 颜海强

摘  要:人物雕塑历史悠久,其中文化名人塑像以鲜明的文化性与人格魅力影响着人类前进的方向。无论中西方都有大量的文化名人雕塑。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底蕴与思维方式,而文化名人雕塑中既有民族文化的烙印,又具有时代性。其先进的思想与品质,不仅为后来者提供了榜样力量,也为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雕塑家的艺术处理,使文化名人的精神内涵以更广泛的形式与魅力深入观赏者的内心,从而达到了以雕塑的艺术形式弘扬文化的目的。

关键词:写意;雕塑;文化;传承;名人

一、中外名人塑像概述

人物雕塑由来已久,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人头型陶器,虽属陶器上的附属品,却已呈现出生动形象[1]。秦朝兵马俑规模蔚为大观,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也是极为罕见。更有众多的宗教造像坐落在中国大地上,虽未留下文化名人塑像,但人物的精神内涵却孕育在雕塑中。直到20世纪初西方雕塑的传入,才使得中国开启了雕塑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繁荣时期,文化名人这一题材也被廣大雕塑创作者们所喜爱,同时,也出现了钱绍武、吴为山、曹春生、李象群、陈云岗等一大批杰出的雕塑艺术家。这些艺术家通过自己对文化名人的深入了解,从不同角度以多种艺术语言,表现着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文化名人塑像以其独有的文化精神属性,传承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思想与实践。

西方的人物雕塑,从古埃及的正面律人物雕塑到古希腊人物雕塑,再到之后的古典时期,希腊雕塑家在对运动员题材的创作中逐渐摆脱了古埃及的影响并形成了具有典型希腊理想化的健美人体。文化名人雕塑也开始出现,比如众所周知的荷马像就出现在这一时期[2]124。罗马时期的肖像雕塑因大众的纪念需求,得到了快速发展。罗马人对于希腊人物雕塑十分喜爱,曾复制过大量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现存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的《苏格拉底》大理石雕塑就是罗马人复制的作品[2]125。文艺复兴期以米开朗琪罗为代表,人物雕塑出现了大量精品。18世纪文化名人塑像开始增多,以法国雕塑家乌东最为典型,代表作品是《伏尔泰坐像》。19世纪的罗丹作为古代雕塑的传承者亦是开创现代主义雕塑先河的雕塑家,在塑造文化名人塑像上融入了更多雕塑家的个人情感,形式也不再是纪念碑式的宏伟以衬托塑像的庄严高大,而是追求文化名人思想时的状态,使观赏者从望而心生敬意的高大全的刻板形象中解脱出来,仿佛如跨越时间看到作家思考时的状态,其代表作品是《雨果像》和《巴尔扎克像》[3]296。直到20世纪西方雕塑进入现当代抽象表现形式,开始出现多样化,雕塑艺术的创作者们,纷纷去更多地表达自己个人的创作理念,文化名人在雕塑创作中的创作比例才逐渐减少。

二、文化名人塑像的艺术表现

法国雕塑家乌东创作了大量的文化名人雕塑,如著名的《伏尔泰坐像》[3]256。美术学院素描课上写生的伏尔泰石膏像就是这件作品。雕塑中表现的伏尔泰已是成名时期年迈的老人形象,但乌东却没有把伏尔泰塑造成垂垂老矣的状态,虽身体已显现衰老,但其坐在靠椅上并不依靠座椅,两手握着座椅侧的扶手,身体前倾,身披长袍,眼神犀利地望向右前方,仿佛洞察着前方的一切事物,任何人或物在其面前都无所遁形。正如其一生为反抗封建启蒙人类的斗士。这尊雕塑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雕塑家充分传达出的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思想及个性。该雕塑虽然是传统雕塑的表现形式却具有纪念碑式的宏伟。

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作品中同样出现过大量优秀的文化名人塑像。罗丹在文化名人的创作上更加深入地揣摩其精神状态,而不在意其作品是否具有纪念碑式的宏伟大气。作品《巴尔扎克像》表现的是法国19世纪文坛巨匠,具有浪漫主义激情与批判主义精神。罗丹为创作巴尔扎克像付出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考察,并作出大量小稿以凸显一代文豪的精神气质[4]。罗丹为该作费时8年,数易其稿,最后选择了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时在灵感的召唤下半夜披衣起床时的情景,人物全身包裹在宽大的睡袍中,浑然一体,近似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图》的大写意手法。其创作后期曾征求布德尔的意见,布德尔言其手部精彩,于是便砍掉了塑像手臂,只为突出人物的精神。《巴尔扎克》塑像实为探索现代雕塑、表达艺术家创作理念的典型之作。

中国雕塑家吴为山先生,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塑像,其中既有古代文人的精神气节,又有当代文化名人的风采,同时亦塑外国文化名人之像,真正的以其独特的大写意雕塑手法,创作出了一位位时代名人的精神面貌,季羡林认为这是在“为时代造像”[5]33。不仅如此,吴为山还编著了《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一书,仔细分析了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总结了中国历代雕塑艺术上的辉煌成就[6]。其作品《天人合一——老子》融入了中国道家学派的哲学思想。作品中的老子两只手各自指向天地,正面中空,身体微躬,闭目凝神,长眉与长髯自然垂落。以“空”字形如山洞,体现了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生于无”的哲学思想和“虚怀若谷”的包容性,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胸怀。长髯与长须自然垂落如流水般,象征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哲学理念[5]9。所塑当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像,杨振宁曾在“人民日报”上写道:“吴为山所塑的‘费孝通比真人的费孝通似乎更像费孝通,开朗的面貌,幽默的谈吐和乐观的精神都给刻画了出来。”[5]28这更足以证明艺术家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能力,并捕捉到其中的精髓以雕塑艺术语言加以强调,使得人物精神得到升华。

中国雕塑家颜海强先生的《孔子》与《苏格拉底》同为文化名人雕塑。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治学上,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这一伟大教育理念,并提出“有教无类”的人文思想。正是因为孔子思想的前瞻性与求学教学的包容性,方使其在中国文化领域具有了不可替代的代表性。在孔子精神的的表达上,颜海强先生运用了写意的雕塑表现形式,直指孔子崇高的精神世界,在塑造手法上形式并不狂放,而是采用了一种内敛舒展的手法。所做孔子雕塑是正面胸像,头部上抬,微向前伸,整体给人以浑然一体的雕塑感,展现了孔子的谦逊和大家风范。《孔子》塑像从头部到五官都经过了艺术夸张,强调了五长:眉长、眼长、耳长、口长、髯长,代表着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使人似乎能够感受到孔子的处事准则。五官的塑造,十分注重人物精神的提炼,嘴长而上扬,自信又具有亲和力;长耳的处理带有佛耳的宽厚;长眼温和又带有看透事物本质的智慧;长髯与胸前融为一体,既增强了头部与身体的整体,又展现出了其智者的风范。雕塑手法舒展自如,自然留下的指纹与塑痕,使孔子更具有活力。着衣上明显为古代儒家长衫,塑造更为概括简练,洒脱的刀痕与泥痕既突显了整体又衬托出头部的精神。

《苏格拉底》像不仅运用了写意手法,还吸收了西方古典雕塑的部分语言。苏格拉底是希腊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对待“真理”的态度十分地坚决,在教授学生时运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方式,喜欢各种环境下提出问题,并与学生讨论各方面的问题。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一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这种理念为西方的自由发散性思维方式奠定了基础。雕塑家查阅了大量的书籍,仔细体会苏格拉底的精神内涵,也借鉴了卢浮宫收藏的古代《苏格拉底》形象,经过仔细的分析与感悟,从中抽离出全部精华并运用到自己的雕塑中。雕塑为胸像,硕大的头颅既符合文献中对苏格拉底的描写,又给人以蕴含广博知识的感觉。在头部与身体的处理上,宽松帅气的希腊式长袍衬托出饱满的精神面貌,欧式卷曲的胡须,细节也十分精彩,整体与局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眼睛深邃有神,更见其求索的精神。面部表情自然,嘴角微笑,更显其西方人的洒脱张扬。鼻子在典籍中记载,是塌鼻梁,与普通希腊人的鼻子相比苏氏鼻梁较塌,但与东方人相比还是较挺立,鼻头混圆硕大。艺术夸张使雕塑更显先哲的精神内涵,给观赏者以强烈的艺术冲击和精神传达。以中国意味的雕塑语言为主表达中国文化与精神,用西方的雕塑语言为主表现西方人的思维与精神,其中又相互融合东西方的雕塑语言,使人感受到创作者的包容与善学的精神品质。艺术家敏感的洞察力使其对生活所处的时代有非常敏锐的感知,在全情投入自己的创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其所在时代的含义,所以,文化名人的精神也会因雕塑家的艺术处理而得到升华。

三、文化名人塑像的存在意义

中外历史上都出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的先进理念,为现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尤其是现今的年轻一代,由于受到海量信息的冲击,在形成正确的三观之前,很容易被表象所迷惑,更需要以优秀的世界文化名人的品格和精神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无论中外,文化名人都是人类历史上的瑰宝,尽管现今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但现代文化依然是在学习前人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开拓与创新,因而担负起弘扬中外文化名人之精神是文化名人塑像存在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9.

[2]潘绍棠.世界雕塑全集:东方部分·上[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124.

[3]欧阳英.西方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296.

[4]韦斯.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M].杨苡,林真,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409.

[5]吳为山.塑者何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6]吴为山.中国古代雕塑风格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17:2.

作者简介:徐廷玉,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颜海强,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写意名人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名人摔跤后
书画名人汇
写实雕塑
书画名人汇
书画名人汇
中国传统人物画《威武鲁提辖》创作
工笔画中的“写意”性表现载体
时代呼唤写意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