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和尚没水喝案例

2021-03-15聂菲

现代营销·理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集体行动外部性

摘要: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我们从小便熟知其团结的道理,笔者以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尝试从经济外部性中成本与收益的对比、集体行动中条件合作者的转化以及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和纳什均衡的出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原因,以及尝试提出如何才能有水喝的办法。

关键词:三个和尚;公共经济;搭便车;外部性;集体行动

一、案例背景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大致是告诉我们:人挑水心不齐也不及一人多,想不劳而获只会空欢喜一场,相互推托,自私自利,总会后悔,团结力量大,互相推卸责任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这个故事,让我们要懂得克服自私自利的坏思想,从小树立与他人互助合作的思想观念,人心齐,才能合作共赢。

这是我们基于合作的角度,通过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所通常理解的道理,现在笔者尝试以公共管理学知识多角度来解读三个和尚为什么会没水喝,以及尝试提出怎样才能有水喝的办法。

二、基于外部性分析

(一)原因分析

首先要明確两个前提,第一,三个和尚他们地位平等,都是经济人。地位平等即都是平等的、独立的个体,不存在小和尚和老和尚,他们年龄、性别、身份、声望等都是平等的,也就不存在有应该多出力的一方和应该享受的一方。

经济人即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不择手段,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即理性人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1]也就是说,这三个和尚都是理性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

第二,取水办法只有挑和抬。即三个人要取水,只能一个人去挑,或者两个人去抬,只有这两种办法。

基于以上前提,可以得出结论:

当只有一个和尚,选择方式:挑水,辛苦打回来的水,刚好足够他一人喝,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相安无事。

当有两个和尚,选择方式:抬水,两个人辛苦打水,水也刚好够两个人喝,同样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相安无事。

但当三个和尚时,发现无论怎么分配都没办法分。倘若一个和尚去挑水,水桶数量:一个,辛苦打回来的水,却要三个人分,其中两个人可以毫不费力,坐享其成,不用付出打水的成本,却能享受到水来后的收益。私人收益三人均分,各占三分之一,但社会收益却是一桶水,占一,此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而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属于正外部性,另外两人获益。

倘若两个和尚抬水,以此类推,一人可以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就可以享受到打回来的水。私人收益为三分之二,社会收益是一桶水,占一,同样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而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属于正外部性,另外一人获益。

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人,所以关注的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正外部性的事往往很少,如主动接种疫苗、主动栽树等;反之,负外部性往往会更多,如工厂冒出的黑烟、污染排出等。正是因为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所以身为理性人才不会去做这样的事,觉得不划算。

(二)解决办法

同样是基于两个前提,第一,三个和尚地位平等,都是经济人;第二,取水办法只有挑和抬。一开始,基于正外部性的考虑,三个和尚谁都不愿去取水。但随着机会成本的慢慢增加,越来越口渴,要危急生命时,同样基于理性的考虑,他们会慢慢开始合作,并讨论多种方案,但最后一致通过的方案,也一定会达到利益的均衡。

机会成本即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身为理性经济人,总是使机会成本尽可能的小。所以三个和尚静静坐在原地,他们选择了不打水而放弃了打水,在这里放弃打水就是机会成本。

当随着愈加口渴而引起身体不适时,机会成本也就在慢慢增加。出于理性的考虑,不会放任成本大于收益,所以他们必然会打水。而又是因为理性,他们不会让自己吃亏,所以可能会商量出两两抬水,三次为一轮的方法,这样一轮下来,每人都抬了两次水,也就都有了水喝。

三、基于集体行动

(一)原因分析

社会科学家往往假设: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采取集体行动。但公共选择理论奠基者奥尔森教授却发现,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理性、自利的个人一般不会为争取集体利益作贡献。[2]

人的决策行为究竟能分成多少不同种类?经济学家发现,不同文化的社会中都存在一些利他主义者,但这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毕竟是凤毛麟角,为数通常少于1%。40%到67%的人属于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一类。这类人被称为规范使用者。另外大约有20%到30%的人是自私自利的人,这类人就是奥尔森模型假设的那种人。无论别人如何善待他们,这些人都不会有所回报。这类人被称为理性利己主义者。

运用同样的比例来三个和尚,他们中应有两个是规范使用者,一个是理性利己主义者。规范使用者又可以细分成两种,即条件合作者和志愿惩罚者。条件合作者对集体行动的贡献与搭便车人数成反比,一旦搭便车的人数超过他们的容忍度,这些人也将采取不合作行为。因此,理性利己主义者会驱使条件合作者作出自私自利的行为选择。

志愿惩罚者他们约束搭便车行为,起著维护社会行为规范的作用。他们的惩罚使理性利己主义者不得不计算受惩罚的成本,修改自己的行为。如果没有志愿惩罚者,搭便车者不受约束,条件合作者就会逐渐减少甚至停止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生产不出集体有益的公共物品来。

实验经济学家的答案是:三个和尚有没有水喝取决于那两个规范使用者中有没有志愿惩罚者。如果都是条件合作者,那么三个和尚最终还是没有水喝,因为那个理性利己主义和尚会破坏合作环境,驱使条件合作者选择搭便车行为。如果有一个和尚是志愿惩罚者,情况就完全不同。这位侠义和尚会不惜时间和代价盯住想搭便车的理性利己主义和尚,不让他喝一滴水,迫使他参加取水行动。结果自然是:三个和尚有水喝。

(二)解决办法

奥尔森还发现,集体行动在两种特定条件下比较容易产生,一是集体成员的“不对称”,二是“选择性激励”的存在。所谓不对称即个别成员从集体行动中得到的利益比其他成员来得越大,他为集体行动作贡献的积极性也就越大。假如三个和尚中有一个特别能喝水,喝水需求时间短而且还数量大,其他两个则属于正常需求水的和尚,那么特别需要喝水的和尚给大家挑水的可能性就很大。

选择性激励的存在是实现集体行动的另一个条件。选择性激励可以分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两种。正向激励通过搭卖私人物品等方法,刺激集体成员为负担集体行动的成本作贡献。例如其中一个和尚也许就不介意天天下山挑水,因为可以借此机会偷偷瞧一瞧在河对岸洗衣服的那位貌美村姑。反向激励是明确禁止搭便车者享受勞动成果。例如一个和尚可以说:不付出劳动者,就不能享有喝水的成果。想喝水,自己去挑。那么,或许大家就都有水喝了。

四、基于搭便车和纳什均衡

(一)原因分析

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但是却无法有效地排他,有学者将这类物品称为公共池塘资源物品,这类准公共物品即本案例中分析的水。

非竞争性,是指某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影响其对其他人的供应。在本案例中,水显然具有竞争性。一桶水的量是固定的,一个人先喝,必然会减少另外两人喝水的总量,影响了对其他人的供应。所谓非排他性,是指某人在消费一种公共物品时,不能排除其他人消费这一物品,或者排除的成本很高。在本案例中,水显然具有非排他性。辛苦挑水回来的和尚无法阻止另外两人共享他的成果,所以后来三人都没水喝。

像这类具有竞争性以及非排他性的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即每增加一个人,将减少原有消费者的效用。所以三个和尚没水喝,倘若来了第四个、第五个和尚,结果还是可以预见到,消费者的效用会逐渐递减,最终引发公地悲剧。

而关于这三个和尚,无论是一人挑水,还是二人抬水,所造成的结果都是使得有至少一人可以享受搭便车所带来的好处,即集体行动的成果具有公共性,所有集体的成员都能从中受益,包括那些没有分担集体行动成本的成员,也就是说,没有付出劳动,却可以喝到水。

因此,每个利益集团成员只有联手努力才能获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没有为此而努力,而另外的人付出了努力,那么这就会抑制集团成员为本利益集团努力的动力。所以,正是因为有了搭便车者的存在,使得三个和尚都不愿为取水而付出劳动,不愿意让他人白白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最终,都没水喝。

纳什均衡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纳什首先提出的,是博弈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主要描述非合作博弈双方这样的一种对局形势:任何一方单独偏离目前的位置,即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3]纳什均衡是博弈双方相互作用的稳定结局。

三个和尚都不打水,实际上是一种纳什均衡,是一个制度上有缺陷的非合作博弈。因为它采用了“平均分配”的博弈规则,即只要有人打水,则水在三人间平分。而一旦有人打水,就会出现搭便车者,无法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出现纳什均衡。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愿看到别人搭自己努力的便车,坐享其成,同时又都在想方设法地搭别人的便车。

(二)解决办法

奥斯特罗姆认为公共池塘资源的自主治理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形态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受益。”[4]

首先明晰责任。三个人喝水,自然应该三个人共同打水。可以采取一个人挑水,两个人抬水或者两人一组抬水,三次为一轮,每人抬水两次的方法。然后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三人均同意遵守后实施,重在惩罚。对不付出劳动却享受他人成果的人,要制定惩罚措施,让其不敢轻易触犯。最后实现有效监督,确保公平。例如一个和尚说今天肚子疼,不能取水。但一天相处后却发现是为了逃避取水而故意假装,发现者就一定要揭发出来,不能让其偷奸耍滑,蒙混过关。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郭大力译. 国富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

[2]曼瑟尔﹒奥尔森. 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3.

[3]弗登博格﹒朱,梯若尔﹒让. 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

北京科技大学聂菲

猜你喜欢

集体行动外部性
潜产权的形成、可能的冲突及其处置
几百万鲱鱼的集体行动
关于网络外部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共享单车的经济学分析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公共治理理论
网络风险事件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协同惰性:集体行动困境分析的新视角
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
论经济法制定与实施的外部性及其内在化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书”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