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探讨

2021-03-15周阳

学周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数学教学小学生

周阳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界的影响深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取代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拓宽了课堂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增长小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找到数学的真谛。文章对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意义进行分析,阐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具体对策,希望对数学教学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学生;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现已在小学校园里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之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可以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小学生的逻辑思维,使数学课堂更高效,小学生学习更有动力。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数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如过度重视课件教学,忽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照抄照搬优质课件等,需要引起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更新教学观念,实施良性互动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数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机械式的,枯燥乏味、单调无趣,小学生学习的兴致并不高,甚至有的小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教师提问时也不举手回答问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意义之一,就是促进数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给小学生带来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多感官的学习体验,加快小学生的认知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宽广,对传统教学是一种冲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小学生在现代化技术的洗礼下接受系统化的数学教育,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以前,数学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到讲授新知识和书写板书上,留给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少之又少,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引入信息技术后,教师和学生有了更多的探讨话题,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共同进步。

(二)转变学习方式,锻炼创新能力

一直以来,小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学习数学与取得高分联系在一起,误以为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取得好成绩,没有认清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因此,他们的学习方式大致相同,就是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在题海战术里寻找数学的突破口,虽然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会让小学生陷入无休止的做题中,消磨其斗志,使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数学课堂,将单调的教材变成一幅幅动图和一段段视频,吸引小学生观看,强化其感性经验和数学思维,实现由“被动听课”到“主动求知”的转变。网络中有很多数学学习资源,数学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下载和分享,让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掌握前沿的数学思想,接受专业化的数学训练,有效锻炼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解决数学难题遇到困难时,以往都是数学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现在可以利用信息平台进行探索,小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实现研究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要避免的误区

(一)重视现代手段,忽视传统教法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解不深刻,所以在组织课堂时会过度重视现代化手段,无论是否需要使用,这就造成了数学课堂混乱,明明需要小学生安安静静地记录和运算时,却播放无关紧要的课件,小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数学教学事倍功半。有些数学教师为了迎合学校新课改的要求,又不愿意浪费精力去制作电子课件,就从网络上下载优秀课件,不加修改地直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课件中的知识与实际教学存在偏差,导致小学生学习的时候思维混乱。数学教学课件需要结合实际,切不可完全挪用网络上的资源,给小学生带来压力。还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只顾运用信息技术,没有注意到传统教学方法已被摒弃,将全部教材内容都制作成课件,上课时不再书写板书,只要求小学生观看课件,致使小学生的主体性缺失。

(二)重视知识呈现,忽视思维培养

目前,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热衷于利用电子课件进行教学,将课件制作得五花八门,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特效,希望通过课件简化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所以,数学教师把精力放到了知识呈现上,每堂课学生的兴趣都十分高涨,饶有兴趣地观看课件,但是课程结束后小学生竟不知道数学教师教的重点是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应该复习什么,这样的数学课堂是失败的。数学教师对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培養不重视,新兴的教学方式固然吸引人,但是数学思维更加重要,数学教师没有吃透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不全面的,必须要做到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小学生获得所需的数学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数学教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意愿,倡导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让小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深度融合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数学情境,活跃数学思维

良好的数学情境可以改变小学生对数学的看法,增强小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动力,活跃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打开数学教学的新天地。数学教师要创新与变革,以前的教学情境大多是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有了信息技术以后,就可以借助技术优势构建充满趣味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使小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经验。有的数学概念晦涩难懂,小学生难以理解,即使教师反复讲解,仍有一些小学生困惑不解。对此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创设情境,唤起小学生的注意,挖掘数学的魅力。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数学走进生活,通过解决生活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构建生活化的情境时可以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将生活情境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使数学活动更加充实,知识的传授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二)直观展示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能力有限,对于某些复杂的数学图形或数学定理无法理解,形成了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数学教师仍然运用“填鸭式”教学,很可能降低小学生的好感,使其渐渐失去自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这一现象,数学教师在多媒体上将难点转变为图片或者动画,小学生可以直观地观看和分析,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加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推动小学生學习效率的增长。小学生对应用题都感到头疼,虽然教师指导学生画图解题,但是小学生每次画图都会漏洞百出,这时数学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给小学生画出动态的图解,发展小学生的空间思维,适时地启发和点拨小学生,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抽象思维,呈现课堂教学的新风格。但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教师不能机械地展示,而要配合讲解,消除小学生心中的疑问,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演示实践操作,动手制作学具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是否使用信息技术,要看教学内容是否需要。为了发展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数学教师可以利用视听技术,先给小学生演示操作的规范,然后带领小学生动手制作学具。制作的过程是强化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对学生进行巡回指导和纠正,确保小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十分强大,集合了听觉、视觉等多重感官,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学具,数学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喜好和个性,引导小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去设计和制作学具,一方面给小学生带来实践的快感,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锻炼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教师还可以为小学生查找其他学校学生制作的优秀学具,让学生寻找差距,取长补短,激活小学生的创造灵感。

(四)拓宽数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数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广泛性和全面性,为小学生搜集数学学习资源,给小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讲解,带领小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从而真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教师把握契机,为小学生播放数学家的纪录片,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坚毅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学生,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念。在数学教材中,有些数学知识的深层含义并没能讲得很透彻,数学教师可通过微课技术进行补充,组织小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让小学生领会数学的本质,巧妙地揭示数学规律。选择数学资源时应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化枯燥为挑战和乐趣,让小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师要注重数学课堂资源的生成与合理利用,给小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小学生乐意并有精力去探索数学知识,满足小学生的求知欲。

总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生机,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更多样,小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课堂氛围高涨,为构建创新型数学课堂奠定了基础。数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内容丰富的课件,运用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直观性,突出教学重难点,向小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伍文生.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J]新课程,2018(1).

[2]林清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8).

[3]陈治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J]科学咨询,2016(6).

[4]包群,高齐俊.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J]文渊,2019(1).

[5]廖燕萍.教育资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J]数学大世界,2019(3).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数学教学小学生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