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美育思想浅谈

2021-03-15赵立巧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养气齐王感官

赵立巧

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学代表,他的思想上承孔子而又有明显的发展。在美育思想上,孟子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美感基础,并且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体现了充实之美的特性,并且提出了美育的方法。

孟子认为人类有着共同的美感。在孟子看来,人的味觉既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的味道,听觉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的声音,视觉能辨别出各种不同的颜色,这说明人类的生理感官的反应能力是相同的,而人的美感正是在人类这些生理感官(舌、耳、眼)所共同具有的反应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理感官正常的人来说,这些感觉都是有共同性的。美感与人类的生理感官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人类的美感也有共同性。

孟子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对于单个人或群体来说,讲究的是“善”。《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的他对齐宣王论述欣赏音乐和观看田猎的一段话就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善统一的观点。孟子说,如果齐王是一位暴君,不但不能与民同乐,而且残害百姓,那么百姓听到敲鼓之声,看到仪仗队的羽旄之美,就会哭丧着脸来控诉齐王的罪恶。这时,老百姓对齐王的钟鼓、羽旄就不能产生美感。相反,如果齐王是一位爱民的君主,不但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并能与民同乐,那么,齐王的乐队和仪仗队仍然是原来的,而百姓听到钟鼓之声和看到羽旄之美时,就会喜笑颜开,共同祝愿齐王健康。孟子这段描述,集中反映了他的美善统一观,在他看来,如果美离开善,甚至违背了善,美也就不成其为美了。

关于美育的方法,孟子认为也是建立在深厚的社会基础上的。

首先,要知言养气。他说:“我知言,我养吾浩然之氣。”(《公孙丑》)所谓“知言”,是指“言辞”,知言的目的在于辨析语言的美丑。美德者不仅要有心灵美、行为美,亦应有语言美的品性。所谓“养气”,是指道德修养与性格铸造,“浩然之气”,孟子的解析是形象化的:“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知言”偏于文化修养,“养气”偏于性格铸造,是“践行”的重要途径。“知言”与“养气”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的精神升华到“仁”与“乐”的境界。

其次,要以意逆志。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万章上》)诗言志抒情,诗是作者审美体验和感情的表现。朱自清释“以意逆志”是“以己意己志推作诗之志”的方法,目的是为了防止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文艺创作与文艺欣赏离不开对作者与欣赏者的心理分析,孟子“以意逆志”之法,目的是使欣赏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理联系起来,在情思共鸣的条件下,实现审美教育的任务。

第三,要知人论世。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万章下》)审美文化的产生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对创造审美文化的“人”与“世”都应作客观的分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内在的联系。前者偏于心理体验与情感共鸣,后者偏于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只有将二法有机地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欣赏艺术品。

孟子思想博大精深,这里仅仅是对于他的作品中体现的审美思想进行了整理。其实,孟子的审美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着存在的价值,尤其在教育方面,美育的实施也是可以大受启发的。

猜你喜欢

养气齐王感官
远见与智慧
齐王立后
呆若木鸡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健康上手指南!不要做弱鸡小公举!初秋补血养气So Easy!
画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