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综合医院门急诊患者就诊需求分析及不同科室号源统筹的思考

2021-03-15

中国医院 2021年2期
关键词:号源后疫情时代挂号

■ 李 茜 孙 燕 李 阳 胡 滨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全国各地生产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全国上下,各级医疗机构纷纷冲锋陷阵并在这场“抗疫”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成功遏制了疫情的发展。截至2020年5月18日24时[1],全国已连续多日新增病例数小于10例。同时,随着国家复工复产工作的推进,已将疫情防控工作提升到“常态化”状态[2],以进一步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复发。作为发挥医疗领军作用的三甲综合医院,应积极响应国家防控部署,思考如何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门诊诊疗工作,以随时应对变化,这也是众多门诊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分析患者的就诊需求入手,提出对号源统筹的思考,抛砖引玉,以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号源统筹管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借助医院信息系统选取2020年2~3月疫情关键时期共计96 315人次的门诊患者的基础信息、挂号数据、诊断数据、预约数据进行分析,同时选取2019年同期,共计235 820人次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据变化情况。此外,分析这两年急诊患者就诊的疾病构成情况,其中2020年急诊就诊9 741人次、2019年同期21 009人次,以进一步阐明患者就诊需求,针对需求进行号源统筹思考。

1.2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表格工具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进行排序和计算;通过回顾性对比的研究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描述;同时,运用SPSS 19.0对数据差别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信息

疫情盛行期间,受一级响应的防控政策约束,绝大多数患者来源为本地患者,即使用北京市医保卡的患者,但总体上与同期情况差异不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52.07,P<0.05);年轻患者明显减少,中老年患者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35.68,P<0.05);性别分布较同期相比,男性患者略有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8.021,P<0.05)。

2.2 排名前10位科室接诊量占比情况

对疫情盛行期以及2019年同期的接诊量数据进行汇总排序,分别得到2020年和2019年的接诊量情况。其中,排名前10位的科室中,内外科系统的占比有所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6.28,P<0.05),详见表1。疫情盛行期间,就诊需求高的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心内科、消化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呼吸科);非疫情盛行期间,主要需求为外科系统科室(普外科、妇产科、骨科、泌尿科、眼科、皮科)。

表1 2019-2020年2~3月排名前10位科室接诊量占比(%)

2.3 接诊量占比增长量居前5位科室情况

通过对疫情前后各科室就诊需求量比较,得出占比增长多的前5位科室依次是心内科(5.53%)、妇产科(2.26%)、泌尿科(1.98%)、肾内科(1.64%)、内分泌科(1.33%)。

2.4 预约就诊变化情况

2020年2月,北京市发布《关于我市二级以上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预约就诊的实施,2~3月全院总体预约率由2019年的82.44%上升至2020年的92.47%,各科室预约率也得到不同程度提升,其中预约率前10位的科室数据见表2。

表2 2019-2020年2~3月前10位科室预约率(%)

2.5 急诊就诊量和疾病诊断情况

2020年,医院急诊的就诊量占全部接诊量的7.59%,2019年同期占比6.19%,即疫情盛行期间急诊患者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多。其中,2020年急诊前5位疾病诊断分别为腹痛、头晕、胸痛、胸闷、心悸;2019年急诊前5位疾病诊断分别为腹痛、发热、头晕、呼吸道感染、肺炎。

将疫情盛行期间的前5位诊断占所有诊断的情况与2019年同期对比,可以看出,“急诊救急”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3 讨论

3.1 患者在特殊时期的主要就诊需求为内科系统慢性病、器官移植及恶性肿瘤等

通过以上就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患者在疫情盛行期间,主要的门诊就诊需求多集中在内科系统的慢性疾病上,如心内科的高血压、冠心病,内分泌科的糖尿病以及肾内科的慢性肾脏疾病等;特殊疾病需求方面,不能因疫情而被耽搁的需求集中在妇产科的孕产妇和泌尿科的肾移植及恶性肿瘤等疾病上。日常因专业特色突出,门诊需求量大的科室如消化科、普外科、骨科等,在特殊时期仍保持较高需求量,但因疫情管理需要,择期手术等相关有创操作节奏放缓,就诊需求较同期也相对降低。

急诊的就诊需求中,因本次疫情特征影响,发热、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患者转移到发热门诊就诊,从而接诊了更多的头晕、胸闷、心悸等与心脑血管急性病相关诊断的患者,但总体就诊目的变化不大,即疫情盛行期间的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急诊发挥其应有的救急职能。

3.2 号源统筹应遵循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

针对以上患者就诊需求的情况,在综合医院号源统筹工作上,首先,应重视慢性病的惯续治疗,保障患者健康。但是慢性病不应该占据大型医院过多资源,因此势必要通过分级诊疗进行平衡,做到既能满足患者需求,又不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更要顾全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相应职能。其次,对孕产妇、脏器移植、恶性肿瘤等特殊患者,要有序管理,保证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保障患者安全。再次,应在号源总体统筹的基础上,提供符合实际情况的特色专业号源,一方面保障患者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保障患者的就医体验,将特色技能不断优化提高。简言之,号源统筹应遵循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科学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

3.3 借助分级诊疗实现慢病号源双向管理

分级诊疗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到位仍然任重道远,设计合理且有力的约束机制也十分重要[3]。在此条件下,从号源统筹角度出发,探索推进分级诊疗政策的进一步落地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途径,既能推进政策实施,又能减少优质号源的效能流失。如借助分级诊疗的转诊功能,将诸如心脏内科、内分泌科、肾内科的特色专家号源对口下放,与基层医院共同制定转诊的标准细则,鼓励基层医院预约上转,上转来的患者须有基层医院的相应就诊记录且符合转诊标准,让有需要的患者得到优质诊疗;同时,将相应规律用药、康复、基础检查化验等患者下转至基层医院,基层医院则与核心医院互通有无,在核心医院的指导下,保证患者用药品种、规格等完备,将患者留在基层,获得方便。

3.4 严格预约制与分时段就诊相结合,分散人群,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随着预约制度在各领域的不断普及,预约诊疗实践也因为其可以缩短等候时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优化就诊流程[4]等优点而被广大患者所认可。但是在号源统筹上,单一的全面预约制并不能完全达到规范就诊秩序的目的,尤其是在出现疫情等特殊时期,某个时段的“扎堆儿”就诊更容易引起诸如院内交叉感染等不良后果。

因此,在预约制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全面取消现场挂号,同时结合不同号源的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预约。如针对慢性病号源,强化社区转诊预约;针对操作性强的疾病,如眼、耳、口、妇产等科室号源,根据医生经验,强化医生主导的诊间预约;其他号源可通过网络、手机等自助平台鼓励患者自助预约。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分时段安排,将号源数量均匀分配,进而引导患者人群的分散,避免某个时段的聚集造成疾病交叉感染,这一功能的实现被认为是对医院管理能力建设的挑战,实现过程也必定不易。除了进行患者宣传教育外,还可通过医院的报到系统进行限制。如某一时段的号源只能在固定时间段进行报到,早到和晚到均会延长候诊时间,影响效率。逐步通过这样的机制来进行约束,与宣教途径相结合,培养患者良好的就医习惯。

3.5 建立智能化诊前问诊机制,精确分诊挂号,提高效率,减少资源流失

预约挂号优势显著,但预约患者挂号错误的几率也更高[5]。及时建立智能化诊前问诊、分诊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号源浪费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号源统筹。而智能化诊前问诊和分诊功能可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与线上预约挂号平台相结合的途径来实现,进而也将基础诊疗工作前移,提高效率,减少因挂错号造成的资源浪费。问诊的内容除了可以包含必要的症状和体征等信息外,还可以结合疫情相关信息,提前判别患者是否可以预约挂号,即在精确分诊的同时达到线上筛查的目的,避免不必要的聚集和往返,一举多得。此外,线上问诊的信息还应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相关联,医生接诊后直接看到患者情况,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再与线上预约检查、线上查报告、线上影像等多种功能相结合,尽可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在院时间。

3.6 转变医疗机构主导的号源统筹理念,从患者需求角度出发,科学引导

传统的号源统筹思维中,大多以医疗机构的惯性运行为基础开展。在如今信息网络发达的时代,应该转换角度,从患者需求出发进行号源统筹。但是,满足患者需求并不等同于全部无条件提供,而是要强化信息系统功能,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取医生排班及就诊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6],进而实时关注需求变化,多级别、多机构联动,通过号源统筹,科学引导患者就医,以此来构建更加合理、更能应对多种环境变化的门急诊管理制度。

猜你喜欢

号源后疫情时代挂号
分析探讨自助挂号系统在门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以号源池为核心预约挂号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门诊统一号源池预约系统设计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基于信息系统对门诊医生排班的管理实践应用
天津:不动产登记微信预约范围扩大 爽约或被处罚
挂号中介服务“赔本赚吆喝”
分时段预约挂号的实现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