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先云“自讨苦吃”的艺术追求

2021-03-11吕卫梅

文史杂志 2021年2期

吕卫梅

摘  要:书画家周先云的艺术追求,往往是“自讨苦吃”,“直抒胸臆”的创作。他几十年如一日,虔诚参悟艺术本质,汲取传统与经典的精华而自成一格。他那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和热爱生活却又超凡脱俗的心态,使其作品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自讨苦吃;不断突破;抒写心灵

一天,陪友人与暌违已久的书画家周先云一起喝酒。友人与周先云都是古稀老人,却豪气未减,把盏言欢,于不经意间,就将一瓶剑南春干完了。

趁着酒兴,周先云挥毫作画,两三个小时,两幅花鸟作品就跃然纸上——浑厚而大气的画面,概括而简练的造型,就一直是他的风格;只是,多年下来,他的画风已愈加老辣洗练,作品更富有生气、灵气。这应该是他心迹的流露。

作为艺术家,周先云称得上是几十年如一日,用一生的虔诚去参悟艺术本质,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与经典的精华。 他时时不忘基本功的磨炼,以写生、速写、摹写、默写来锻炼造型的基本功,提高画面的表现力;以严谨的结构、准确的造型和热爱生活的心态完成作品。

周先云也画人物与山水,但更喜画花草和虫鸟。他融书法和工笔画功夫,打开了写意画的新天地。他用其轻盈而浪漫的笔触,推出一幅又一幅色彩绚烂、气象峥嵘的作品;而现在,他更将绚烂归于平淡,寓于淡雅疏放中。从严谨与流畅,到恣肆的写意,再到清新疏雅而趋近脱俗绝尘,钩勒出他几十年锐意求进、不断革新的轨迹。

周先云不盲从传统,不追逐时流。他是在对自己不断质疑与超越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艺术的堂奥并完成心灵的洗礼,展示自我的本真。他坚信艺术作品充满魅力的奥妙是“心淡泊则笔清逸,心坚直则笔刚健,心暗郁则笔孱弱,心旷达则笔超迈”。

周先云的画是典型的文人画,画中带有文人的情趣而画外流露文人的思想。他的艺术表现是“平淡天真”;而在理论上却讲究“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逸气,把文人性情、文人主张与诗、书、画融为一体,从而在画坛树立起自己的旗帜。

周先云最敬佩同样来自民间,从草野而终成艺术殿堂大器的白石老人。齐白石有“秦汉人有过人之处,全在不蠢,胆敢独造,故能超越千古”的名言。老人终其一生,就是锲而不舍,敢于持“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的特立独行态度,坚持自我本真、自我革新而成就了大业。周先云不愿作老人所说的“蠢人”,而是去走自己的路,“躲进小楼成一统”,像传说中的刑天那样,用笔墨做干戚,努力去突破传统艺术與现代艺术分离对立的樊篱,突破仿效与创新分离对立的樊篱,突破写实与写意分离对立的樊篱,突破临摹与写生分离对立的樊篱,终于使自己的艺术创作由“自在”进入“自为”和“自由”的天地。

艺术根本的功用是感动人心、陶冶人心,是提升人的精神品质。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的都是创作者的真性实情,所以能勾摄观赏者的三魂七魄。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赏者,心灵感动的愉悦都须建立在视觉感官的愉悦之上。周先云的花鸟画就有这样的效应。他往往采用野放构图来表现大自然与人世间的勃勃生气,依靠画笔的流转和贯通,构成富有音乐感、铿然有声、强而有力的“势”去感动观赏者。

好的艺术是拨动心弦的艺术,是震憾心灵的艺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创作者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去无拘束地直抒自我,感动自我,这才能真正打动他人。古人云:“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讲好的艺术使人久久难以忘怀,甚至影响终生。

周先云的艺术追求,往往是“自讨苦吃”,“直抒胸臆”的创作;尽管他对心灵的抒发、对生活的书写的每一次作品,未必就一定会成功。不过,这种追求,与当今画坛“拾人余唾”或“画地为牢”的风气;学艺浅尝则止,还没有升堂入室就故步自封、顾盼自雄者相比,当有云泥之别。这是毋须多言的。

周先云在自己的花鸟画创作中,好学善思,宽厚谦逊,对于艺术的感悟敏锐而通透。他笔性柔韧绵长,清逸隽永,显出不同凡响的技术含量和笔墨功底。看得出,画家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与对美学独到的理解以及个性的亲和、不张扬,让他日复一日地忘我地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充沛激情,使他在创作中屡屡超越自我而自由出入于满盈“诗情、禅意”的化境。

先云为人忠厚,不善言辞。可是,在他甚至有些木讷的外表下,却潜藏着一种不断探索与突破的热忱与精神。当他将满腔情愫倾诉到创作当中时,即会笔生波澜,墨飞惊鸿,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生命力量的伟岸和坚强,感受到人生进取的豪放和乐观,感受到笑傲红尘的潇洒和从容,感受到静观万物的超脱与淡定。“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读周先云的画作,进入其以花鸟的形与色,营造出的是花非花、是鸟非鸟、是人非人,花鸟与人事合而为一的意境,画家内心澎湃流动的生命之河和炽烈燃烧的情怀之火便会扑面而来,叩人心扉,暖人肺腑。

作者:成飞集团老年大学教务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