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寒食帖》题跋印章考察其庋藏递传历史(上)[1]

2021-03-11唐林

文史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寒食董其昌题跋

《黄州寒食诗帖》(以下简称《寒食帖》)[2]。作者为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苏轼(生平事迹参见《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之“苏轼”条)。帖为行书,纵34.5厘米,横199.5厘米,25行,共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3]

《寒食帖》释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4]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5]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该帖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是作者心境、性情与书法的结合。[6]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書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开篇起笔字迹较小,沉稳劲秀,写到后篇,随着作者情绪的变化,字行跌宕起伏,气势开张,大小错落,洋洋洒洒,一派天机。[7]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就墨法来讲,苏轼素有“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的墨法要求。[8]从苏轼大多作品的墨象来看,是浓而黑,致密性极好,可用墨色密实来形容。《寒食帖》书法的墨色变化、欹侧的造型是作者自适本性的表达。所以有人认为《寒食帖》是重章法最好的例子,“真堪‘计白当黑之喻”[9]。总之,整幅作品似乎完全被作者的情绪所控制,突破了日常书写的许多习惯,形式之间的对比强度大大超越日常规范,从而给观赏者带来的震撼力也是一般作品无法比拟的。这是苏轼书法中最为精彩、最为杰出的一件作品,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作品,是苏轼乃至整个宋代行书最辉煌的代表作,是其书法生涯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巨大,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这个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整体素养的集中表现。正如后世四川人陈子庄所言:“一幅书法须有整体之妙。整体之妙在于风神”[10]。《寒食帖》典型地体现了东坡“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艺术自评,是他书法创作前后期分野的里程碑。

该帖收录于《艺术100中国艺术经典》《中国最美的100传世书法》《中国历代书法精品100幅赏析》《中国书法名作100讲》《中国书法经典百品》等书籍。

苏轼之《寒食帖》以及递传历史历来为书法界、文学界所重视,所发文字之多,数不胜数;故本文不再重述,仅从其题跋、印章两个方面(按:本刊下期所载其近现代部分有文献内容)来考察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寒食帖》在各个朝代的传递历史;也就是说,焦点不在书法艺术,而着重其文物性和递藏。

《寒食帖》现有题跋[11]十二,按今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该帖的年代顺序,分别是黄庭坚、张縯、董其昌、清高宗(三题)、内藤虎次郎(二题)、王世杰、颜世清、罗振玉、郭彝民。如果依接(跋)纸算,有六纸。

《寒食帖》钤印章[12]有百余枚(次),其中有一印多钤,如清代纳兰性德的“楞伽”印在不同位置就钤达5次。

由于版面限制,除重要题跋之外,本文介绍尽量从略。有题跋者,印鉴一起介绍;反之,仅介绍印鉴。本文依年代顺序介绍。

一、宋代(公元960—1279年)

(一)题跋

1.黄庭坚

黄庭坚《题苏轼寒食帖跋》,行书,34.3×64cm,9行,59字,书于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至九月间。当时,黄庭坚从四川的宜宾前往青神县[13]探望姑母。其时,张縯、张浩的伯祖父张浩(永安)携此卷到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拜见黄庭坚,故有其跋。题跋如下: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14]

黄庭坚的楷行书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此件是人们公认的他的楷行书代表作之一,历来为人们所珍视。苏轼《寒食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加上黄庭坚“上悟汉晋,下开元明”楷行书后跋,则与东坡此帖形成“双璧”的稀世墨宝。跋文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黄庭坚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字写得藏锋护尾,纵横奇崛,其长笔画波势比较明显,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形成了中宫收缩而四周放射的特殊形式感,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人们也称其为辐射式书体。在布局上,《跋文》常从欹侧中求平衡,于倾斜中见稳定,因此变化无穷,曲尽其妙。从局部看,一行字忽左忽右,但从整体看,呼应对比,浑成一体。此跋给人以神情饱满,气势贯通的感受,决无荒率之病,达到艺术的化境,其艺术水平确可与苏书珠联璧合。对苏东坡书于47岁的铭心绝品《寒食帖》,经56岁的山谷一跋,顿成光照日月的双璧。[15]苏轼书时还属壮年,而山谷跋时已近黄昏。苏书秀润,而黄跋苍古,彼此照应,遂成千古双绝之书。[16]

与苏轼一样,此卷黄庭坚跋既无款印也无上款,然而他们的书法风格明显,不待款印即可辨识,加以后人的跋识,自然能得到确认。[17]

此跋收录于《中国书法经典20品 行书卷》等。

2.张縯

《寒食》接纸第四幅。张縯题跋如下:

东坡老仙三诗,先世旧藏。伯祖永安大夫(即李浩)尝谒山谷于眉之青神,有携行书帖,山谷接跋其后,此诗其一也。老仙文高笔妙,粲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厉之,可为绝代之珍矣。昔曾大父礼院官中秘书,与李常公择为僚。山谷母夫人,公择女弟也。山谷《与永安帖》自言,识先礼院于公择舅坐上,由是与永安游好。有先礼院所藏《昭陵御飞白记》及曾叔祖《卢山府君志》名皆列《山谷集》,惟诸跋世不尽见。此跋尤恢奇,因详著卷后。永安为河南属邑,伯祖尝为之宰云。三晋张縯季长甫懿文堂书。[18]

张縯大意是:《寒食帖》早年为张縯的伯祖父、时任河南永安县令张浩(永安)收藏,后张浩携此卷到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拜见黄庭坚,黄庭坚欣然为此帖题跋。张縯跋所谓“曾大父礼院”乃张公裕,曾官秘阁校理。其子浩即所谓“永安”,黄庭坚为作《仁宗皇帝御书记》者也。“卢山府君”乃公裕弟公邵,官通直郎,知卢山县。张氏世为蜀州江原(今四川崇州)人,云出留侯之裔,故以“三晋”署望也。[19]

张縯有两印,分别为“埋轮之后”及“懿文堂图书”。

“埋轮之后”钤在《寒食帖》第10行“空”字与第11行“烧”字之间,“懿文堂图书”则钤在张縯题跋尾部“懿文堂书”下部。

张縯,生卒年月不详,字季长,晚号饰庵,南宋蜀州唐安(今四川崇州东南)人,[20]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系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淳熙九年(1182年)为夔州漕运使,官至大理少卿。他与陆游相交40年,友誼深笃。陆游写有有关江原(崇州)张季长诗40余首。[21]

(二)印鉴

除张縯两印外,宋代尚有三印,其中洪迈两印:“容斋清玩”“容斋”,官印一印:“荆湖南路转运使印”。

洪迈两印为“容斋清玩”“容斋”。洪迈(1123—1202),字景庐,号容斋,鄱阳(今江西鄱阳)人,绍兴进士,曾使金,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赠光禄大夫。洪迈家世显赫,其父洪皓系魏国公。洪皓的三个儿子洪迈、洪遵、洪适,不仅都当过宰相一级(同平章事)的大官,且均才学出众,号“洪门三学士”。洪迈著有《容斋随笔》。

宋官印“荆湖南路转运使印”。荆湖南路转运使设立于真宗(公元997—1022年在位)时期,掌管湖南路财政(税收)等。其治所设于长沙。当时,全国设15路。

从题跋、印鉴,再结合相关史料,可知《寒食帖》在北宋、南宋递传经过:

《寒食帖》最先为张浩收藏,后张浩携此卷到今四川眉山市青神县拜见黄庭坚,黄庭坚欣然题跋;到南宋时,则为张縯收藏,并题跋叙述其前经过。张縯之后,该帖归洪迈收藏。不过,“荆湖南路转运使印”来路不清:《寒食帖》为什么曾入荆湖南路转运使而盖此官印?是收获品、战利品或是其他什么原因?官印又钤于何时?是钤在黄庭坚题跋之后或是张縯之后或者是洪迈之后?待解。

二、元代(1271—1368年)

元代《寒食帖》无题跋,仅三印章,分别是张金界奴两印“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和元文宗图帖睦尔内府收藏印“天历之宝”。

张金界奴两印为“张氏珍玩”“北燕张氏珍藏”。

张金界奴,生卒不详,曾任元大都留守官,是皇城奎章阁的营建者。奎章阁是上都皇城内陈列珍玩、储藏书籍的重要宫殿,后改为学士院。张金界奴官秩二品,地位极高。他曾向朝廷进献传虞世南摹本《兰亭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见其家富收藏。[22]

元文宗内府收藏印“天历之宝”。“天历之宝”是元文宗图帖睦尔(1328—1332年在位)时内府收藏书画的标志性两方巨印之一,另一印为“奎章阁宝”。“天历之宝”8.4厘米见方,宽边,文字排列对称而不板滞,笔画重叠而仍流动。篆书出自四川仁寿人、时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和通奉大夫的虞集。篆者、刻者都是高手,一印在焉,灿然夺目。[23]传世法书上钤有“天历之宝”印章的还有:辽宁博物院藏的晋人书《曹娥碑墨迹》、上海博物院法书选集王献之《鸭头丸帖》等,皆为显迹。[24]

元文宗图帖睦尔,又译作“图帖穆尔”“脱帖木儿”,蒙古语尊号“札牙笃皇帝”。其于泰定帝死后,由燕帖木儿等迎立于大都,改元天历。他在位期间,兴文治,诏翰林国史院和奎章阁辑本朝典故,仿《唐会要》《宋会要》,编修元《经世大典》;雅好收藏书画。

从三印可知此《寒食帖》在元代的递传经过:蒙古人打败南宋,占领全国,该帖落入元人之手,作为战利品或者收藏品,被张金界奴所得;后可能通过张金界奴进献皇帝的方式,进入内府。

三、明代(1368—1644年)

(一)题跋

《寒食帖》接纸第三幅,为董其昌观款文字: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已摹刻戏鸿堂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董其昌(1555—1636),晚明杰出的书画家、书画理论家和收藏家,“华亭派”(中国明代绘画流派,亦名“松江派”)的主要代表,人称董华亭。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曾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的书法融晋、唐、宋、元名家风格为一体,用墨讲究,用笔精到。其书力追古法,笔画显得非常古朴,自成风格,飘逸潇洒,大气空灵。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赏,因此“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

(二)印鉴

明代三印,分别是韩世能“韩世能印”、韩逢喜“韩逢喜印”、官印“(典礼纪察)司印”。

韩世能“韩世能印”。韩世能(1528—1598),明代官员、学者,字存良,号敬堂,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参与编修世宗、穆宗实录,累官礼部左侍郎,以疾归。其归后回苏州,因不善治生,田土多荒,所藏法书名画亦随之散去。韩世能善鉴赏书画,名噪一时;董其昌在翰林院时曾得到他的点拨,可称是董其昌的老师。韩氏的收藏对一代鉴定巨眼董其昌的影响极大。韩世能亦善书,苏州博物馆藏有其《致某人札》。[25]

《寒食帖》上董其昌观款,应该是董其昌受韩世能之托而写。此类例子较多,如韩世能所藏展子虔《游春图卷》(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卷后有董其昌为其作跋。

韩逢禧“韩逢喜印”。韩逢禧(1576—1655),韩世能长子,字朝延,号古洲;有半山草庐,又号半山老人。其以父荫入仕,天启元年(1621年)任雷州(今属海南)知府。韩逢禧是韩世能书画收藏的主要继承者。[26]上海博物馆藏韩世能《临黄庭经》后有韩逢禧的题跋,讲述了韩家的藏品在时代变迁中散失殆尽的过程。

韩世能、韩逢禧父子是晚明苏州著名的收藏家、鉴赏家。其收藏品由韩逢禧的好友、《清河书画舫》作者张丑著录成《南阳法书表》一卷和《南阳名画表》一卷。韩氏父子收藏的书画之丰,当时少见,其中曹弗兴《兵符图》、顾恺之《洛神图》、陆机《平复帖》等,皆为名迹。

“(典礼纪察)司印”官印。典礼纪察司是明代设置的官署名,掌内臣违纪纠察,专纠内臣失仪者。

从董其昌题跋和三印可知此帖在明代的递传经过:明代中期,《寒食帖》为韩世能收藏,并请董其昌为之观款,后传给韩逢禧。不过,“(典礼纪察)司印”官印仍然让人难解,其原因与上述宋代官印“荆湖南路转运使印”一样,是什么时候盖的这枚官印?为什么?

四、清代(1644—1911年)

(一)题跋(包括引首)

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1735—1796年在位)引首一、题跋二。

引首一:“雪堂余韵”。

题跋一,位置在引首之前:“苏轼黄州诗帖。长春书屋鉴赏珍藏。神品。”

题跋二,《寒食》接纸第一幅。文字如下: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又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

末署:乾隆戊辰(1748年)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

乾隆20印,它们是“天府珍藏”“御赏”“神品”“乾隆宸翰”“乾隆澄心”“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印”“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等。

乾隆帝身世及书法,已见诸多文字,恕不再述。

(二)印鉴

印鉴十数枚。仅介绍重要者。

孙承泽“北平孙氏”印。孙承泽(1592或1593—1676),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亦称大兴人,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明崇祯四年(1631年)进士,官给事中,入清仕至吏部侍郎。其富收藏,精鉴别书画,为著名收藏家;又工诗文,好著述,善书法,行、楷得力于颜真卿、米芾、苏轼,运笔刚劲圆润。其著有《庚子销夏记》《尚书集解》等。

纳兰性德十印,分别是“楞伽”“成德”“成德容若”“成子容若”“容若书画”“楞伽山人”“楞伽真赏”等,其中“楞伽”钤印5次。“容若书画”和“楞伽真赏”分别钤印3次。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其父明珠(1635―1708)是康熙初年的大学士,曾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中起重要作用。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是明珠长子,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官一等侍卫。他还是清代的杰出词人,其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以“纳兰词”占有一席之地。

清仁宗“嘉庆御览之宝”。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96—1820年在位)“嘉庆御览之宝”。从题跋、印鉴可知,在清代,《寒食帖》先入鉴藏家孙承泽之手,后为大学士纳兰性德所得,再后进入清内府,为乾隆皇帝、嘉庆皇帝所收藏,其中乾隆皇帝还写了引首、题签。

注释:

[1]此文为唐林《四川美术史》(中册·五代两宋卷)特别修订条目之一。

[2]沈鹏主编《中国美术全集·57·书法篆刻编·宋元金书法》,第28页;苏愚主编《中国書法全集》(第四册·两宋时期),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3页。

[3]盛文林:《书法艺术欣赏》,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4页。

[4]吴季鸿:《黄州寒食诗帖》,《中国书法》2014年10期。

[5]沈鹏:《宋金尚意书法略述》,第6页。

[6]李思敏:《诗中有笔,笔中有诗——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赏析》,《名作欣赏》2016年第27期。

[7]盛文林:《书法艺术欣赏》,第145页。

[8]陈海良:《中国书法墨法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年,第39页。

[9]张启善:《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的技法》,《书法赏评》2010年2期。

[10]陈滞冬编著《陈子庄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140页。

[11]题跋分为题与跋。写在书画的上方或前方的诗文为题,写在书画后边的文字叫跋,两者合称题跋。它包括标题、题签和引首等。一般可分为三种:作者或同代人题跋、后人题跋和考证题跋。体裁有散文、诗画、书籍上的题识之辞。题跋的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鉴定书法绘画作品的重要依据;二是可以让后世人能够亲眼目睹题跋者(如名人、大书法家)的墨迹。

[12]印章分本人印章与收藏印章两类。本人印章从印文内容分,有姓名、字号、籍贯、闲文、斋堂等。收藏印章亦称鉴藏印,是指钤盖在自己所收藏鉴赏之书画上的印章。收藏印章可以被用于证明书画作品的流传经过情况,对鉴定考证起一定作用。

[13]青神县位于四川南部,亦是苏轼外婆之故乡。苏轼青年时期曾在青神的中岩书院读书,并娶老师的女儿王弗为妻。

[14]窦广立编著《中华传世书法》,北京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15]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第142页。

[16]徐书城、徐建融主编《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上),第328页。

[17]华人德主编《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文集》,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88页。

[18]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7》,齐鲁书社2015年版,第4457页。

[19]水赉佑编《苏轼书法史料集下》,上海书画出版社2017年版,第802页。

[20](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

[21]政协崇州市委员会编印《崇州历史名人录》,2006年,第16页。

[22]赵利光:《元人张金界奴考》,《中国书法》2016年第15期。

[23][24]傅申:《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台北故宫博物院1981版,第53页,第56页。

[25]孟兆波编著《手札书法百品》,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97页。

[26]黄朋:《吴门具眼 明代苏州书画鉴藏》,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版,第307页。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美术史学者

猜你喜欢

寒食董其昌题跋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董其昌作品欣赏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寒食帖》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