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为劝导的专业认知教育的设计研究

2021-03-11杜雨函巩淼森

设计 2021年4期
关键词:设计策略高中生

杜雨函 巩淼森

摘要:从行为劝导角度分析专业认知教育的现状,探究行为劝导模型下改善专业认知教育行为的设计策略,为设计介入专业认知教育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结合问卷调研、用户访谈等定量定性分析,从行为阶段、行为发生的阻力与动力三方面总结专业认知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设计策略。基于行为劝导强调的三要素,提出优先选择高介入媒介、尝试容纳更多社会角色以及分阶段差异化劝导的设计策略,最终促进高中生专业认知行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行为劝导 高中生 专业认知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118-04

引言

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让老师、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分数,为了高分而学习的状态促使学生难以深入挖掘基础学科(指语文、数学、英语等高中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也缺乏对基础学科的主动探索热情。

同时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教育几乎占用了学生的全部学习时间,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培养,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功利化选择突出,对于自我性格、兴趣理想的考量相较滞后。少部分学生想要探索未来的专业发展、科学决策高考志愿,又缺少合适的渠道去了解大学专业。

因此帮助高中生了解大学专业,走出专业选择的困局,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合理的规划;再通过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反向理解基础学科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热情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也是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行为劝导理论概述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福格教授1999年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劝导模

型,他指出有意识行为发生的三个维度的因素是:动机、能力和触发因素。模型强调了个体去实施某个具体行为必须同时具备充分的动机、与之匹配的能力和触发行为的条件【1】。

行为劝导通常被定义为一项被设计以用来改变用户态度或行为的技术。它是通过劝导以及社会影响而非强迫实施的行为干预方式【2】。劝导设计是对劝导理论的设计实践与应用。《体验经济》一书指出还有比体验更高一层的目标,即改变自我【3】。这与通过劝导媒介让用户达到更好的状态的劝导目标不谋而合。

二、专业认知行为

(一)从生涯教育到专业认知

1971年,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伦正式提出了“生涯教育”观。他指出生涯教育广义上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整个生命活动的时空中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职业,和以规划未来生涯为主要内容的一切教育活动【4】。狭义上是指社会个体在其某一段生命活动的时空里所接受的以认识自我与职业,和以规划未来生涯为核心内容的一切教育活动【5】。

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实际面临的生涯选择是高二选考科目以及高三志愿专业选择,而未来的大学专业选择范围也是高二选科的主要依据。故从本质上说,高中生的生涯教育目标聚焦在选择合适的大学生专业,即专业选择是高中生所面临的核心生涯决策内容。本文讨论的专业认知教育则是指帮助还未进入大学,对专业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高中生对大学专业产生合理的认识【6】。

(二)设计目标

结合《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的目标指导和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笔者对专业认知教育的设计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定义。知识与技能层面上,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信息,对某些大学专业形成初步的专业认知判读自己与不同大学专业的适配度。过程与方法层面上,初步培养学生对于兴趣专业的能力素养,并引导其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上,帮助学生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于高中基础学科和兴趣专业的学习热情。

三、学生行为影响因素的调研分析

(一)调研思路与内容

为了对专业认知行为作出有效的劝导设计,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结合的方式探究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要因素。具体调研思路与内容如表1所示:

最终定量调研过程中共留下369份有效问卷。将回收的问卷采用相关数据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问卷调研过程中所积累的用户筛选符合条件的用户7人,随后电话联系符合要求的用户进行深访意愿询问,选出5位用户并邀请其老师、家长共同接受用户访谈。

(二)调研结果分析

1.行为阶段的划分

综合多位学生的行动经历,总结他们专业认知行动的发展历程曲线,高中生专业认知会经历五个阶段:接触期——提升期——波动期——减缓期或稳定期,具体如图1所示。

(1)接触期

是指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认知教育的阶段。此时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在外界的作用中很容易产生初次行为尝试。

(2)提升期

是指在初期行为尝试之后,学生在行动频率、行动能力以及学习动机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的阶段。

(3)波动期

是指在提升期之后,学生的行动频率进入不稳定的阶段。虽然学习能力和动机有所提升,但是高中生还是深受学业压力影响而不得不以基础学科的学习为主,无法稳定进行专业认知行动。

(4)减缓期或者适应期

是指经历波动期后,学生会产生较强的兩极分化状态。一批学生在完成志愿填报后就误认为专业认知的行动不再有必要,即进入行动减缓期。另一批学生进入稳定适应期,他们内化专业认知的意识,匹配自我学习探索的能力,养成了长期专业认知行动的习惯,会自觉利用闲散时间进行持续了解和探索。

2.行为阻力因素

根据定量研究结果显示,有82.9%的学生参与过专业认知行动,其中多数未行动的学生缺乏自我生涯探索意识,即从未设想过未来的专业选择问题。在行动的群体中有76.8%的学生以1-3次/月频率进行阶段性探索,而这个探索时间阶段高度集中于高二选科和高三志愿填报这两个阶段,其余时间很少进行专业认知行动。

不难看出,学生现有专业认知学习行动开展情况一般,多数学生尝试过此方面学习探索,但是多为短期行为。因此,基于行为劝导模型中动机、能力、触发条件的三大因素,笔者对影响学生专业认知行为的阻力因素进行提取和汇总,将主要影响因素绘制成专业认知行为阻力的图谱,如图2:

3.行为动力因素

定量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社会角色对于学生的专业认知行为影响力不同。其影响力由高到低依次排序分别是老师、家长、线上大众媒介、学长学姐、校外辅导老师以及同伴。而在定性研究中,我们深入探究了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哪些具体方式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并对这些具体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影响力的评估排序,如图3所示:

从排序结果可以看出,各社会角色对于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行为的影响力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方面是,长辈级别的角色带来的知识介绍在学生心中是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比如老师的权威知识分享和学习鼓励。另一方面关于同辈之的互动交流一相比无经验的同学交流,学生更信赖于已有类似经验或者已经取得相应成果的学长学姐的反馈分享。

四、设计策略

(一)优先选择高介入性产品作为劝导媒介

劝导设计大多是以某种形式寄生在固有产品中的,这里产品即为行为劝导的媒介。媒介对用户日常行为的介入程度直接影响了劝导设计的机会和能力。结合高中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和他们密切相关的产品作为劝导媒介,将有效提高用户行动的能力与动机。

产品与用户的密切相关性可以依據产品在用户日常行为中的出现频率、使用频率、使用时长、地理位置的重合度等作为参考依据。比如高中教室,这是以大型环境组成的劝导媒介一其具有高频使用、空间宽广的优势但是也缺少移动便携性,只能在固定的位置完成行为劝导。而若选择手机APP作为劝导媒介,其具有变换灵活、交互便捷的优势,但是其带给学生的体验形式和深度有限。不同的媒介都有其优劣,设计者可根据具体行为劝导目标进行选择。

(二)容纳更多社会角色的行为劝导

单纯的载体或者人物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力和约束力十分有限。在调研中分析得知影响高中生专业认知的行为要素与家长、学校、老师、同伴等社会角色的作用密不可分。故提出容纳更多社会角色支持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行为,即以连接各方社会角色共同劝导为特色,以高介入性产品为互动媒介,有效实现对高中生专业认知行为的持续性劝导。比如围绕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行动,老师给予学生鼓励与认可,父母给予的情感支持,学长学姐给予过来人的专业经验分享,同伴学习共同营造交流氛围与竞争机制等。社会角色激励将有效提高学生初期行动的外在动机在养成行为习惯后,角色之间的互动也会增加用户获得内在行动动机的可能性。

(三)依托行为阶段给予差异化行为劝导

通过设计调研,前文总结了专业认知行为具有不同的阶段性。在此基础上,将用户意识的产生、行动的初次发生、习惯的逐步养成或者行为的终止引入这五个阶段并作为行为分界点使用,那么高中生的专业认知教育行为将被划分为四个明显的行为阶段,即无意图阶段、意图产生阶段、行为产生阶段和行为维持阶段。由于行为终止不属于劝导的目标,故这种情况不再细致展开研究。

考虑到不同的行为阶段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劝导目标,为了有效地进行行为劝导,需要依托行为阶段给予差异化的劝导策略。具体如表2所示:

(1)无意图阶段

在没有意图阶段,学生的行动状态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无专业认知意识,第二类是对于来自外界给予的专业认知的讯息和刺激处于心理适应阶段。由于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弱,因此影响这个阶段目标达成的关键因素是环境刺激。环境刺激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大学生给予行动好奇心吸引与情绪唤醒。好奇心是学生在每一次认识到知识缺口时都会出现的认知情感。在无意图阶段的行为劝导目标核心是唤醒学生的学习意愿,而好奇心带来的疑惑感或“缺口”感会引导学生寻找更多的信息,产生行动的可能性。如今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用户所处的信息化世界为创造惊喜和乐趣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和内容选择。将生活现象、时事热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表达方式创意化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学习APP折扇,其以科普扇子文化为核心任务。其界面动画呈现方式韵味浓厚,充分体现折扇背后所代表的中国风味,用户点击折扇的相应部位会呈现与之对应的折扇信息介绍(如图4所示),独特的界面呈现和交互形式有效吸引用户进一步探索折扇文化。

情绪唤醒是指生理或心理被吵醒或是对外界刺激重新产生反应1。唤醒的情绪主要包括悲伤、愤怒、快乐、焦虑等【8】。适度提高情绪的紧张性有助于人们提高行动效率与注意力集中性,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这种紧张性提高是需要掌握程度的,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大学生讲述自己高中阶段遇到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困惑,借以相似的案例引发高中生的情感共鸣。情绪的产生是高中生展开行为探索的前提,再通过大学生引述自己如何解决曾经的困惑以及现有的学习成果来激励高中生向榜样示范的行为靠拢。

第二,老师给予状态评估。状态评估是通过一些评估和测试手段对学生的现有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状况进行评价。状态评估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情况有更多了解,增强行动意识,减少自我认知不足而导致专业选择的偏差。评估内容应当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家庭情况、学科学习情况等。设计者可以引入常见的霍兰德岛屿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归属。

第三,家长给予情感召唤。情感召唤是指家人通过情感交流和互动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调研发现具备专业认知教育意识的家长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长期学习行动。家人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对学生给予学生情感支持。首先,通过明确直接的言语表达情感,比如针对孩子的行动成果给予鼓励和意见。其次,通过书面的情感表达来支持孩子的行动,比如给孩子的一封信。而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这种书面形式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实现,并且利于留存。孩子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向家长传达“情感悄悄话”,双向的亲子情感召唤,跨越年龄鸿沟,促进双方成长。最后,创设亲子实际互动体验来实现情感召唤,比如参加亲子协同工作坊。线下的体验更加真实生动,也更能激发家长对于孩子的行为劝导效用。

(2)意图产生阶段

在意图产生阶段,学生开始意识到专业认知教育行动的重要性,但是受限于意图并不强烈或者自身的行动能力而不一定行动。因此,此阶段的劝导目标是通过增强动力、降低行为难度、提升行为的能力等方式来引导学生采取行动。

为了行为难度,设计者可以尝试将学习行动轻量化,并邀请大学生给予模范指导,以促进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探索,同步提高行动能力。为了获得更强烈的行动动机,可以考虑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体验设计,邀请老师设置奖惩机制等。比如“鹅说”是一款以“有趣资讯”获取为主体的软件(如图5所示),强调用科学的方式向大众传播不正经知识的APP。它采用给知识划重点、用图片讲故事以及萌宠加持等方式丰富知识传达的趣味性,提高用户的学习兴趣,减少用户学习知识所需要的时间成本。

(3)行为产生阶段

行为产生阶段是指高中生开始尝试专业认知行动的阶段。此阶段具体包含首次行动的过程和可能产生的波动性行动。首次行为体验的结果对于后续行动的展开有重要影响,而波动性行动是指由于用户不规律、不稳定的行动状态。因此这个阶段的劝导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规律性的行为习惯。

對于高中生养成专业认知行动习惯的劝导策略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第一,需要为学生提供及时的行为反馈,在行动反馈感受到对于自己行为正确性的判断,减少迷惑。

第二,营造良好的角色互动体验。前文提及容纳更多社会角色的劝导策略,角色之间的互动将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反馈,有效提升行为黏度。

第三,为学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专业认知资源与信息。专业了解是一项漫长的学习进程,而高中生有限的时间下优先满足符合其需求特征的信息内容。比如高中生会更关注专业的基本介绍、对应的职业发展、选科要求、院校专业分数线等而不是一开始就了解各种专业的理论知识。

第四,鼓励学生参与内容生产,这意味着高中生从信息使用者逐步过渡为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自我控制感。学生获得对学习的自我掌控感,而不是感到被其他人控制或操纵,可以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内在学习动力,这是学生养成长期行为习惯的基石之一。

(4)行为维持阶段

此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行为习惯的延续和发展,主要劝导策略是个性化目标计划的调整和翻转式学习角色改变。首先,在行为维持阶段,学生的能力、动机已经有夯实的基础,学生有能力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而目标的设定也会激励学生的持续行动。其次,在行为维持阶段,设计者可以尝试翻转学习角色,即相比前期,学生依靠更多社会角色的互动劝导去行动的状态,逐步过渡到以自我学习为主体,他人互动为辅的角色分担,为高中生逐步增长的行动能力提供更多的自主发挥空间。比如学生能够主动发起相关专业课题探讨,并邀请同伴共同组队运用专业能力解决问题,遇到问题难以解决时再适时邀请大学生做辅助指导。

结论

行为劝导模型能探究用户行为未产生的缘由,找到驱动行为产生并养成行为习惯的方法。专业认知教育对于学生的未来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足够的动机、行动能力以及有效的触发条件,高中生才能获得正向并持久的行动体验。笔者从行为发生的阻力、动力和阶段对专业认知教育现状进行调研。为了缩小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文章总结了优先选择高介入能力的媒介,并容纳更多社会角色对专业认知行为劝导。同时考虑到不同行为阶段的行为特征和能力需求,提出针对性劝导策略。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帮助高中生提高专业认知意识,促进行动的发生与持续,推动社会教育环境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Fogg.Persuasivetechnology:usingcomputerstochangewhatwethinkanddo [J]. Ubiquity,2002,2002 (December):2.

【2】曹恩国,娄舒婷,邓嵘.劝导式设计在运动健康类APP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7(16):244-247.

【3】BJosephPinell,JamesH.Gilmore.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06:46-48.

【4】沈之菲编著.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7.

【5】邢秀芳,蒋德明,张翠翠,eta.生涯适应力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生涯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000(004):79-84.

【6】宋好为.成都市高中生对专业认知现状调查【J】.亚太教育,2016(09):52-53.

【7】戈文,辛向阳.移动界面中信息传达的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038(006):81-86.

【8】杨泽.精益营销第一课产品冷启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01.

猜你喜欢

设计策略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浅谈农村普通高中数学作业的设计策略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艺术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