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联合疏风清热方治疗原发性眶上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2021-03-10杜福生胡竹林彭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攒竹神经痛患侧

杜福生,胡竹林,彭华

眶上神经痛,是指由某些特定的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眶上神经分布处(前额、眶内)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1],发作时眶上切迹处压痛明显。而原发性眶上神经痛,是指排除由以上原因而引起的分布在眶上神经处的疼痛,是眼科常见病。西医常予以单纯止痛、营养神经、局部封闭、神经阻滞治疗等对症处理。等对症处理,往往效果欠佳。中医认为本病由风、寒、湿三邪袭表,痰浊内扰,或情志不畅,致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挟痰,内外两邪随经络犯巅顶、前额,空窍失养,不通则痛而发病[2],又称“眉棱骨痛”“攒竹痛”等。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一分支的外围分支,位置较浅,容易受到影响,通常急性发作,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诸如前额疼痛和眼痛等症状,甚至彻夜难眠,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笔者采用电针联合疏风清热方治疗本病30 例(60 只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7 年3 月—2017 年7 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患者(住院部及门诊)30 例(60 只眼),双眼均有眼痛。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各15 例(30 只眼)。针药组男性6 例,女性9 例,年龄(44.90±8.10)岁,病程(48.80±18.20)d;中药组男性7 例,女性8 例,年龄(43.73±7.16)岁,病程(37.41±22.57)d。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方案经过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眼科学》[3]:突然发作,阵发性剧烈疼痛,如电击之痛,可发生在一侧的三叉神经分布区,眶上切迹处有明显的压痛。排除青光眼,鼻窦炎,虹膜睫状体炎,屈光不正,眼眶肿瘤和颅内占位性病变。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符合2017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的有关“眉棱骨痛”的诊断标准:(1)眉棱骨部疼痛,白天较轻,晚间疼痛明显;(2)攒竹穴处(眶上切迹)压痛;(3)视力疲劳,畏光羞明,常欲闭目。

风热上扰型:眉棱骨部疼痛,鼻塞,身热,恶风;舌红,苔薄,脉浮数。

1.2.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30~60 岁;(3)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1)由青光眼、球后视神经炎、虹膜睫状体炎、眼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者;(2)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病患者,无法如期完成临床观察者[5];(3)近期使用其他疗法治疗本病者;(4)伴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3 方法

1.3.1 中药组 以疏风清热,散邪止痛为治则。疏风清热方:防风10 g、荆芥10 g、荷叶10 g、夏枯草10 g、刺蒺藜10 g、细辛3 g、蔓荆子10 g、白芍15 g、炙甘草10 g、钩藤10 g、天麻10 g,7 剂,每日1 剂,水煎服,饭后分3 次服用,7 d 为1 个疗程。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之品。

1.3.1 针药组 在中药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1)针刺治疗:攒竹(患侧)、阳白(患侧)、丝竹空(患侧)、合谷(双侧)、外关(双侧)。攒竹:仰卧位,常规消毒后,0.25 mm×40 mm 规格的毫针与皮肤呈30°~45°进针,当针尖达眶上缘骨壁后,避开眼球,向上下左右呈放射状进行捣法治疗,持续针刺5~10 s 后留针。余腧穴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与雀啄相结合的手法,平补平泻,以病人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 次,7 d为1 个疗程。(2)电针3 组:①攒竹(患侧)、丝竹空(患侧);②合谷(患侧)、外关(患侧);③合谷(健侧)、外关(健侧)。仪器:CMNS6-1 电针仪(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苏食药监械生产许20060095 号),使用连续波,低频1.5 Hz,以中等强度、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日1 次,每次30 min,7 d 为1 个疗程。

2 组均治疗1 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

1.4 观察指标

参考视觉模拟评分法[6](Visualanaloguescale,VAS)用于疼痛的评估。具体方法为:用一根长为10 cm 的标尺,找到标有“0~10”的每一个刻度,其中10 分代表最严重的无法忍受的疼痛,0 分代表没有疼痛。让患者在尺子上标出能代表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医师根据其标出的位置做出评分,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相同方法评分。

1.5 疗效标准

参考《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7]。治愈:眼眶疼痛等症状消失,眶上切迹处压痛消失;好转:眼眶疼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眶上切迹压痛明显减轻;无效:眼眶疼痛等症状略有改善或无改善,眶上切迹压痛无改变。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软件对2 组治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和Fisher 确切概率法;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针药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中药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n=15]

2.2 VAS 评分比较

2 组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9,P=0.00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药组(t=88.005,P=0.000)、中药组(t=61.60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n=30)

表2 2 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比较(,n=30)

注:*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中药组比较,P<0.05;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

2.3 随访

随访6 个月,2 组患者均无复发。

3 讨论

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的分支之一,故其具有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可发生在一侧,或局限于其某一分支,或同时发生多支性疼痛,常呈间歇性电击样阵发性疼痛。属中医眼科“眉棱骨痛”范畴[8]。笔者认为,本病乃虚实夹杂之证,风邪阻络,肝郁气滞或肝血不足,阻滞目窍脉道或目窍脉络失养所致,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针刺治疗可以畅通气血,通络止痛,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医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而针刺捣法作为治疗本病的一种方法,因其疗效确切而备受推崇。周树冬《金针梅花诗钞》[9]对针刺捣法作了精妙的阐述:“捣,捏持针柄,不进不退,但又如进如退,在原处轻出重入,不断提捣,有如柞臼,亦如雀之啄食”。据文献[11]报道,与常规针刺相比,针刺捣法在治疗枕神经痛方面更有优势,由于捣法针刺刺激量大,催气功效甚大,强刺激后可能在激发神经传导,解除局部组织粘连,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等多个方面发挥了作用。攒竹穴,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气所发之穴,也是眶上神经经过眶上切迹之处,故能治疗由于某些原因或疾病引起的眶上神经痛等;阳白穴是足少阳胆经脉气所发,也是眶上神经的分支所支配处,故能治疗前额痛和眉棱骨痛[12]。《针灸大成》[13]曰:“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外关二穴,三焦经……与临泣主客相应。治病:头项眉棱皆痛……破伤眼肿睛红。”《琼瑶神书》[14]曰:“外关内穴起三焦,手足发热痛眉梢……血风流泪并眼暗……一下神针自便消”,故外关、合谷可治疗眉棱骨痛。

疏风清热方乃“国医大师”唐由之经验方。方中防风、荆芥一是疏络通阳,使伏邪外散;一是取气味俱升可引药达病所,即“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凡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总其大体而言之也”;细辛、蔓荆子、刺蒺藜祛风止痛,清利头目;荷叶清香升散,与防风、荆芥、细辛、蔓荆子共凑疏风散邪之功;钩藤、天麻平肝熄风,与荆芥、防风配合,共祛内外风;夏枯草解内热,缓肝火止痛;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防止解表药物发散太过,耗伤阴血;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共凑疏风清热,散邪止痛之功。

电针连续波可抑制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具有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的作用,韩济生[15]发现,内吗啡肤抗体可阻碍2 Hz 电针镇痛的作用,但不影响100 Hz 电针镇痛,说明低频电针促进内吗啡肤的释放,而高频电针则无效。

总之,电针联合中药自拟方在治疗原发性眶上神经痛的协同治疗作用优于单纯的中药治疗,疗程短,疗效满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攒竹神经痛患侧
更 正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
攒竹穴近三年以来在治疗呃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早期应用加巴喷丁治疗老年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效果
乳腺癌术后患者患侧上肢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