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冠疫情背景下的高校生命教育

2021-03-09孙耀胜蒋俞静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生命教育高校

孙耀胜 蒋俞静

[摘 要]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再一次引发了公众对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讨论和关注,传染病一直是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重大威胁,于广大高校而言,在传统的生命教育的基础上如何利用此次疫情来提高大学生对烈性传染病的认识和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时可以通过加强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强学习氛围、建立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环节,同时将“新冠疫情”融入高校的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全面。

[关键词] 生命教育;新冠疫情;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1-0046-03

一、高校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内容

(一)生命教育的意义

1.生命教育有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率

在物质财富日渐丰富的情况下,当代大学生多是在家人的呵护与爱护下成长的,鲜少有学生真正经历过挫折,造成了部分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在遇到困难时就选择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目前造成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死亡的首要原因就是大学生自杀,在校大学生的自杀问题日趋严重,于家庭而言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会给父母带来沉重的打击,于学校而言会给学校里的师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和心理伤害,于社会而言会对社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那些正在遭遇挫折与困难的学生有可能会效仿这一行为,导致一系列恶性后果。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能够逐渐转变部分大学生漠视生命的态度,从而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2.生命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面对学业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有些大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和排遣自己的负面情绪,于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伤害他人的生命的方式来发泄,有些大学生通过在网络上放出虐猫虐狗的照片来获得关注或者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些行为都是缺乏生命教育的表现。高校进行生命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不仅仅是珍惜和保护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生命教育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包容的生命观。

3.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

大学生的心情、状态会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等其他各种方面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在大学阶段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大学生在学习或是求职期间如果遇到困难,可能会产生失望、无助、迷茫等等各种不良情绪,尤其在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焦虑抑郁水平高于中国成人常模[1],这主要是由于非医学和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并不了解“病毒”这个概念从而导致在这种突发性事件爆发时的应激反应以及媒体大篇幅报道相关病例的增长以及死亡人数的增加导致的大学生共情,且这种抑郁和焦虑情绪会持续较长时间,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消极地面对生活,那么学生的生命质量会逐渐降低,而高校进行的生命教育能够提高自我情绪调节和调控的能力,防止负面情绪持续地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学生保持身心愉悦,使学生在日后遇到这种突发性事故时能够怀着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提高科学技术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大学生相比过去拥有更多的渠道接触外界信息,在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的同时,某些落后的、错误的、腐朽的思想充斥在互联网中,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应该要强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生命观、价值观等等。

生命教育贯穿于人出生直至死亡的整个过程,其内容涉及这一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具体而言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科学认识生命:学生通过学习系统科学的生命知识,掌握理解生命的基本内涵,使受教育者对生命的产生、发展、灭亡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欣赏生命的美好,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珍惜生命;(2)正确对待生命: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引导教育学生在身体和心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能力和意识,另一方面引导教育学生敬畏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善待生命;(3)明确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遵循“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的基本原则,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和他人服务[2]。

二、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

自“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进入我国教育界的视野后,许多高校不断努力做出不同的尝试,为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做了许多积极贡献。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学科推广入高校的首次尝试是武汉大学教授段德智于1991年率先开设“死亡哲学”选修课,此后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也先后开设了死亡哲学、死亡探讨类课程,作为较早一批开设此类相关课程的高校,对我国推进生命教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近年来,生命教育在我国迅速发展,不少高校陆续开展死亡教育的选修课程,相关的学术论坛也在各地高校逐步开展,如中华青少年论坛、“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论坛、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等等,专业的学术论坛对于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建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生命教育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虽然生命教育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绝大部分地区尚未将生命教育列入教育教学体系[3],而将生命教育设置成为独立学科或者是设立此专业的高校更是少之又少。在我国高校中大学生的自杀率一直居高不下,患有抑郁症和存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更是数不胜数,在疫情期间生活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受网络舆论的影响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严重的甚至消极面对生命,影响自身的正常生活,此次疫情期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大学生群体对生命的不同态度以及对生命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反映了高校對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导致了课程落实不到位,教育质量不高,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调整心态和对烈性传染病的认识等等方面的内容还比较缺失。目前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多为理论性知识的传授,进行生命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在心理健康课程或思想政治课程中简略地穿插进行生命教育相关知识的传授、开设有关于生命教育的选修课、要求学生自行观看相关视频以及讲座等等方式进行的,但这几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对生命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逐步建立科学、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体系。

三、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高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生命教育对人们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会随着接受时间而逐渐变大,因此尽早进行正向、系统的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阶段课程作业比较轻松的情况下,有些小学已经开始了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尝试,而在青少年生理心理均处于迅速发展的初高中阶段,学业逐渐繁重,学校的教育基本被语数外等理论课程占据,我国的应试型教育导致鲜少有从初高中选择开设生命教育课,前文提到,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穿插性讲解和选修课等等非强制性且枯燥的教学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强的教育作用,大多数学生学习此类课程也只是为了应付课程的考试,导致课堂中的生命教育并没有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学校、授课教师与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让生命教育真正地发挥教育作用。

(二)高校缺少生命教育的学习氛围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生命教育逐渐趋向于功利化,其表现为生命教育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考察方式基本为理论性考试,只注重分数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精神状况,这种单一的考察方式是导致高校缺少生命教育氛围的主要原因,学生上生命教育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得到不挂科的分数而麻木地学习或者背诵有关的知识,高校应该尽可能营造浓厚的生命教育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学习生命教育的兴趣。

(三)高校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师资

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家庭、社会、学校,在小学至毕业前的生活里,在校园的时间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各个任课老师授予的知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目前我国高校中的生命教育老师数量较少,大部分生命教育的任务落在了思政课老师身上,大部分思政课老师的生命教育相关知识也是从阅读文献获得的,这可能导致在进行课程教育时无法向学生传达专业的、系统的生命教育知识,导致生命教育成效甚微,因此各大高校应该在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这方面加大投入。

(四)高校生命教育缺乏人文关怀

在以就业率为大的风气下,大部分高校一味追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甚至有部分高校在毕业时将学生的就业情况与毕业证挂钩,就业率甚至成了评价高校教育水平的标准,造成了高校只追求就业率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学生会无法疏解自己的就业和学习压力而导致出现心理问题,在缺少生命教育课程这样的素质教育和学校及时的心理干预的情况下,不乏有人选择伤害或者结束自己的生命,导致悲剧的发生。

(五)高校生命教育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高校生命教育开设时间较晚,以课堂上的纯理论知识教育为主,生命教育的意义在实践领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单纯的理论教育不仅枯燥无味且难以有显著的成效,因此高校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参与进生命教育实践当中,使大学生感受与体验生命教育,从而增强他们对生命教育的认同感。

(六)高校生命教育缺乏生物安全相关知识

我国生命教育在小初高阶段比较重视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和幸福教育,进入大学阶段高校的生命教育更多体现在公共大课的思政课堂上,除此之外是对对大学生的生存教育的重视,而生存教育中又片面强调“谋生技能”,几乎不会涉及生物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大学选择文科专业的学生,有关于生物的知识仅限于在初中和高中必修的生物课上获取的,但无论是在初中还是高中的课程设置中,生物课都不受重视,且涉及的有关生物安全方面的内容较少,所以当疫情发生时由于媒体对病人病状和死亡情况的报道,有部分大学生共情伤害心理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极端情绪。[4]

四、加强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的路径

(一)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

提高高校对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首先,应该开设一门独立且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生命教育讲解,使学生形成科学、完整、连贯的生命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其次,要编写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生命教育教材,其内容应该尽可能地涉及各个方面,如果教材中的某些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内心触动,那么就可以使生命教育更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产生终身的深刻的影响。最后,各大高校应该落实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不能将生命教育只放在计划里,要落实在课程的设置上,积极推进生命教育在校园里的发展。

(二)建立专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

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必然少不了由专业的教师来授课,因此建立一支專业化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不同的学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也不同,因此生命教育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教学方案,使不同的学生接受生命教育时都能达到最佳效果。其次,生命教育老师要提高自身对生命及生命教育的热爱和理解,只有他们真正的热爱生命,而不是完成任务般的授课,才能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最后,任课老师在课堂外可以带领组织学生进行志愿者活动,例如去养老院帮助失独老人、关爱白血病患儿等等,通过课外活动丰富生命教育老师的授课方式。

(三)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四年里活动时间最长的地方,高校应该增强对生命教育的宣传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烘托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首先,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活动,比如进行生命教育征文活动、组织相关的社团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活动等等,让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参与进生命教育之中,调动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热情,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和新媒体的作用,在疫情期间绝大部分高校采取“停课不停学”的措施进行线上授课,网络教学方式也进一步拓宽了高校进行生命教育的渠道,因此高校要主动利用互联网来创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在浓厚的生命教育氛围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最后,运用渗透式教学将生命教育融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如在生物相关的课程中领悟生命的平等性与特殊性,在历史课中感悟生命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等等,通过对各个学科不同的角度解读生命,让学生对生命有更加完整和准确的认识。

(四)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应试教育背景下,高校最注重的依旧是试卷上的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率,但屡屡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均在提醒高校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首先,学校应该对全体师生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定时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疫情期间许多高校尤其是在武汉地区的高校组织了线上心理辅导,鼓勵学生积极解决由于疫情产生的心理问题,给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其次,学校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不仅仅只关注学生成绩,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以保证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下学习和生活,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

(五)增加生命教育的实践环节

实践决定认识,只有亲身进行丰富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学生们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生命教育的意义。首先,高校可以对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展死亡教育体验课程,让学生在死亡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懂得生命的有限性,应该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价值,而不是浪费生命,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其次,高校可以开展挫折教育,当代青少年大部分在比较舒适的环境下成长和学习,几乎没有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以及危机,适当进行挫折教育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应对发生类似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安全事故时可以拥有更加准确的认识和稳定的心态。最后,高校可以邀请消防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员,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习,比如通过模拟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让学生掌握在不同紧急情况发生时基本的自救方法,做到在危急情况下保护能够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

(六)将“新冠疫情”融入高校的生命教育

首先,高校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应提高对学生进行生物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了解生物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使大学生加强对于烈性传染性的理解,让学生在以后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时具备基本的卫生防疫方法。其次,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危机心理疏导,疫情期间长期居家生活方式和交流方式的改变和某些媒体为了骗取点击量不惜编造假新闻制造恐慌,以及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导致了许多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抑郁等症状,对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网上心理咨询和辅导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鼓励学生在发现自己无法疏解因为疫情造成的无法缓解且持续的负面情绪时主动寻求帮助,及时疏解学生紧张焦虑的心情。最后,高校可以通过抗疫中的感人事迹、我国在抗疫中所做的重大决定和对国际抗疫所做出的贡献对大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制度优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轲,王琪,刘碧波,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某高校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影响[J/OL].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12[2020-06-0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99.R.20200526.1036.002.html

[2]赵迎华.新时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现状及策略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09):136-138.

[3]许海元,张艳红,付海玲.大学生生命意识及生命价值取向实证研究[J].高校探索,2009,25(1)125-129.

[4]胡继飞,许少敏.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对学校生命教育的思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2):1-7.

(责任编辑:张宏玉)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第五批)“儒释道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2018ZD125)。

猜你喜欢

新冠疫情生命教育高校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