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是胃胀怎么回事?说说胃与菌

2021-03-09张成岗

大众健康 2021年2期
关键词:产气螺旋杆菌幽门

张成岗

总是胃胀要注意

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身体往往会出现不适,如胃部胀气(胃胀)、反酸呃逆等情况。这些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说明身体健康已经发出危险信号,需要引起关注,以免发展为疾病状态。毕竟人体十分精密,无时不刻不在确保自身的健康运行,通常不会无缘无故地拉响警报,除非已经到了疾病边缘。

作为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症状,胃胀主要是指上腹饱胀感或进食后胃部胀痛的感觉。生理性胃胀往往与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关,而病理性胃胀多由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扩张等所致。胃胀让人感觉不适、食欲不佳甚至不思饮食,影响情绪和引发抑郁。对大部分人来说,享受美食是令人愉悦和感到美好的事情。可对于胃胀人群而言,摄食反而成为一种痛苦和压力。长此以往,也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和心理障碍等问题。

列个胃胀食物名单

为了改善胃胀症状,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很重要。如避免暴饮暴食、吃饭急促、在吃饭的时候急于说话等。保持良好心态、心平气和是重要的健康养生之道。既然胃胀多在摄食后出现,那么,从饮食角度进行调整应该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如有的食物比较难消化,容易引发胃胀,在吃饭时,就要注意观察自己吃了哪些食物后,更容易胃胀。如果反复出现吃了此类食物就容易胃胀的现象,那说明这样的食物可能不太适合你,可将此类食物列入你的胃胀食物名单。以后吃饭,适当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入即可。

这种情况跟过敏的处理方式有些类似,即通过减少摄入一些容易导致人体过敏的食物,来有效地减少过敏情况的发生。当然,胃胀本身并不是过敏。过敏是一种疾病,而胃胀通常只是不舒服、身体不适应而已。

胃里有菌群存在

众所周知,人的胃可以持续分泌胃酸。当食物进入胃里时,胃酸即开始分泌。胃在排空时,pH值在7.0~7.2之间。当食物进入胃里时,pH值可降到2~3。胃酸是一把双刃剑,分泌过少或缺乏时,可引起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现象。

以前曾有人认为在这样的酸性环境下,胃里不太可能有微生物存在。然而,后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包括幽门螺旋杆菌在内的微生物,都能在胃酸这样近乎极端的环境下正常生存,令人大感意外。这方面的原创性科学发现,是澳大利亚的内科医生马歇尔(BarryMarshall,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奖)通过把自己当成小白鼠进行试验完成的。

马歇尔把含有幽门螺旋杆菌的菌液喝下去,在自己的身上重復出了胃炎模型,有力地证明了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此后,医学界逐渐将幽门螺旋杆菌作为一种与胃炎、胃癌密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看待,并建议使用抗菌药治疗,从而为胃胀、胃炎等找到了源于微生物(菌群)的病因。

辨证看待胃与菌

无论如何, 胃胀肯定说明身体的健康状态存在一些问题,而且是与饮食有关的问题。纵观近年来的医学研究,最重要也最意外的发现,莫过于对于人体、胃肠道与菌群之间关系的深入了解。

以前对于人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本身出发的,然而基于此的医学研究,很多关于胃肠道、食物消化、营养吸收等问题,包括胃胀、胃食管反流、胃炎肠炎,一直未能获得显著突破。于是,医学界就将研究范围逐渐拓展到与人体共生的微生物领域了。随着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人体其实是由人体和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胃肠道菌群组成的一个超级共生体之后,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就逐渐从集中于人体延伸到同时关注人体共生微生物了。

以胃胀为例,表面看,是人体在摄食之后出现的症状,但这里边是否也有微生物的因素和作用呢?虽然通过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积极治疗,患者的胃炎和胃胀等症状能够得到显著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幽门螺旋杆菌就一定都是坏的。以我国为例,有50%~60%的人都有幽门螺旋杆菌,但并不是都有胃部不适的症状,绝大部分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人都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这就说明,需要科学、辨证地看待胃与菌的关系。

三者之间找平衡点

胃胀通常与胃里边的气体含量增加,导致胃壁压力过大有关。胃肠道中的气体很少,即便有的话,也主要是摄食过程随着吞咽动作将空气带入胃肠道的结果。进食后,随着食物陆续进入胃肠道,其中的微生物逐渐活跃起来,和人体胃肠道分泌的消化酶一起,共同分解、消化食物。在对食物进行消化分解的过程中,胃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在胃肠道这样的厌氧环境下发酵产生气体,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氢气(H2)甚至硫化氢(H2S)等。如果产生这些气体的微生物数量过多或比较活跃,或者有利于微生物产气的食物较多,那就比较容易导致产气能力过强,导致比较大的胃肠道压力。

胃部产气过多则以胃胀、打嗝为主。肠道产气过多则腹胀、腹痛甚至腹泻。人体会通过增加排气放屁的方式,将这些气体排出体外,以减少身体里的压力。由此可见,食物在胃肠道被微生物过度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往往是胃肠道胀气的根源所在。

站在胃肠道菌群的角度看问题,就有可能对诸如胃胀等问题获得新的认识。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解释,把人体(胃肠道)比作是房东,菌群是租客。菌群既能够为人体提供自己不能合成但生命却又必需的维生素,同时也能够协助人体消化分解食物,人体则为菌群提供栖息场所和营养需求。

因此,就自然界而言,胃与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胃胀方面,不能只看人体和食物,需要在人体(胃肠道)、菌群与食物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目前对于人体健康的研究,已经从以往只是单纯地关注人体本身的健康,拓展到关注人体与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胃肠道菌群的共同健康。相应地,对于诸如胃胀、腹胀、胃炎、肠炎等常见问题的处置,也在同步发展为既要“养好胃”同时又要“养好菌”的新理念。

日常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中,适当减少容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韭菜、芹菜、扁豆、胡萝卜和豆类、麦麸及地瓜、马铃薯等食物,减少胃胀的发生,有利于身体的改善。因此,不妨这样说:身体健康无小事,胃部胀气是警示;胃肠胀气要小心,人菌同康是第一。

猜你喜欢

产气螺旋杆菌幽门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TNM胃癌分期相关性的研究
幽门螺菌感染胃炎患者血清miR-155表达与IL-6表达的相关性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
一人得病染全家,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吗?必须根治吗
胃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性溃疡
冷却液溢出问题研究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要尽快根除吗
幽门螺旋杆菌需要根除吗?
警惕!幽门螺旋杆菌超标
沼液絮凝上清液预处理对甜高粱秸秆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