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析

2021-03-08周勇罗森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教学高职院校

周勇 罗森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述高职院校体育学科引入职业体能的必要性,提出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改革策略:明确课程定位,优化课程方案,整合课程资源;建立多维度课程考评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体能需求 体育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9-0159-03

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及应对不良劳动环境条件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职业体能体育课教学已经成为体育学科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将职业体能训练纳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大纲,以深化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能,将体育比赛以及职业体育活动作为课程的主线,通过课外职业体育活动、实用性家庭作业等方式,吸引青年学生参与活动。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还存在对职业体能的训练重视不够、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不高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拓宽高职院校的教学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锻炼身体的时间和机会,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本文对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进行探析。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普通本科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大致相同:专项选修课、“体育与健康+专项选修课”两种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加强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度,不足之处是没有以职业体能需求为依托,没有根据学生的能力、运动技能特点,增设体育教学“主题模块与组成模块”捆绑课程,学生无法获得职业体能训练。

(一)体育教学模式陈旧,缺少职业体能训练

现有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设计,基本沿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实施职业体能教学。笔者通过对广西生态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访谈,了解到一些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中增加理论课时、压缩体能课时,未能结合人才培养要求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修改、调整。如球类运动的教学与考核、艺术与技巧类项目的评价等都没有改变。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在人才培育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两者在体育课方面虽然存在较高的相似性,但是无法忽略两者在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方面存在的差别。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以下简称《纲要》)中把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每个层次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具体目标。《纲要》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审视高职体育教学时,较多的是对应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一般要求,未能在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强调职业体能、职业对应的工学结合能力需求。为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了解其在自身教育方面的重点,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中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员,更为突出的是职业技能与素养,并以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能力作为课程教育体制的主线。从调查结果看,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明确人才培养工作要点,未对学生肌肉力量、反应速度、爆发力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

(二)体育课程内容单一,职业体能教学关注度不够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单一,限制了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笔者通过对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访谈与调查得知,多数高职院校在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以基础课为主,涉及内容有快速跑、中长跑、引体向上及坐位体前屈等项目,一年级下学期和二年级以体育专项课程为主,主要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等。未考虑到高职院校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如针对一些长期静坐的职业,要根据岗位体能需要开展肩颈运动、形体坐姿的运动项目的教学。出现此类情况与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关注度不够有关。学校未能根据学生身体素养培育要求合理设计训练内容,致使学生身体素质无法在体育课程中得到提升。

(三)体育课校本教材缺乏,职业发展特点不突出

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三年制教学或是两年制教学体制。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体育教材内容陈旧,没有根据教育部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编写校本教材。学生使用的体育课程教材内容有重叠,专业性知识有缺失,无法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啦啦操运动规则变化较快,学习内容如果无法与规则及时衔接更新,则难以适应项目发展,从而降低学生学习体育课程内容的积极性,导致体育课程教学容易遇到瓶颈,难以凸显课程教育特色。

(四)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采用多元化的体育评价手段

教学评价是体育课程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以学生活动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体能素质的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体现学生的综合体能素养。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没有根据学生身体素质情况打分,评价手段单一,教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在体育課程中的培训情况,无法及时发现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致使教学水平低下,这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引入职业体能的作用

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引入职业体能训练符合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职业体能训练的主体,是培养学生职业体能的关键。将职业体能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符合学生职业适应,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职业体能训练,提高学生速度、耐力、力量,帮助学生储备足够的体能和精力,以便应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社会发展看,各行各业、各工作岗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了较高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一定的岗位技能,还提出完成日常工作的职业体能要求。例如,近年来铁路行业大部分招聘工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速度和力量要求。毕业生面试前需要进行3000米达标测试和引体向上测试,两项符合要求才给予面试机会。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能力。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对学生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偏重体育的公共属性,未体现岗位体能的职业需求。体育教师应加强课程改革,将职业体能需求理念引入体育教学。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目标,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体能训练角度出发,明确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要融入职业体能训练内容,提高体育教学针对性,使体育课程从公共体育课向职业体能课程转变。

教师在课堂中融入职业体能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体能水平,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发展中获得优势。目前,从企业用人需求角度看,用人单位不仅提出专业技术要求,还提出完成日常工作的职业体能要求。例如,在高铁乘务专业中,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优雅的形体,持久的站姿,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静力性耐受力。在火车调车编组岗位中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力量和较高的灵敏度,才能在规定时间完成车辆编组。因此,体育课程融入职业体能有利于增加学生职业体能储备,增强岗位适应性。

三、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市场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对其职业体能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新变化、新需求。作为培养学生体育技能、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课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应当及时关注市场对学生职业体能要求的新变化、新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和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

(一)明确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引入职业需求理论,以就业为导向,侧重学生职业体能培养,这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体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的体能发展、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增强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任务。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因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特殊性,要兼顾公共体育和岗位职业体能教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强健体魄,还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岗位体能需求,实现公共体育和职业体能训练相统一。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优化课程方案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市场对学生职业体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计方案凸显不足。主要集中在职业体能训练不受重视。体育课堂片面关注课程的公共属性、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对体育工作的考核评估、检查,通常仅对体育比赛、教师业务等进行考核,忽视了培养学生职业体能方面的规定与考核。体育课程虽然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但任课教师一般不参与方案制订,对岗位体能了解较少,无法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体能靶向教学。对此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体能明确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职业体能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体育课程目标一般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目标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学生身体素质描述时,一般多用“具有健康的体魄”来表达,显得抽象和宽泛。对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要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体能需求,明确课程目标。例如,轨道交通行业的调度岗位,需要长时间坐在值班室,注视屏幕,在该类人才培养方案中,就要明确发展学生耐受力和背肌力量。

现阶段体育课程内容强调运动的公共属性,忽略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体能的需求。对此,体育课程应该从公共体育到与职业体能相融合的方向转变。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基础上,进一步突出职业体能的训练比重,为学生的岗位适应打下基础。例如,机电一体化、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工作时需要半蹲、弯腰搬运器材,或钻到车底进行维修。针对该类就业岗位体能需求,体育课要加强上肢力量、下肢力量和腰部力量练习。让学生提前储备职业体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保护自己。

受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影响,教师对学生评价集中在结果评价。教师通常根据体育健康达标和体能测试成绩对学生评价,忽视了过程评价和学生差异性评价。单一的评价形式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此,要完善体育课考核方式,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整合课程资源

针对课程资源质量不佳问题,要建立优质、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库。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需要合理的应用课程资源,并且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对各类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要制订职业体能教学大纲,明确职业体能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整合职业体能教学项目,通过分析专业岗位体能需求,整合运动项目。例如,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学生需要较强的力量,可以把引体向上、俯卧撑、跳跃等力量型训练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建立教学视频资源库,开展职业体能多媒体教学。加强职业体能师资培养,打造职业体能教学团队。学校要加强对校外资源的收集及利用,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力度,整合双方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活动,并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分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要采用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方法,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中提高职业体能,培养强壮体魄,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从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职业素质及身体素养。

(四)建立多维度课程考评体系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引入职业需求理论后,建立多维度课程考评体系,是促进体育课程评价改革、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往的体育课程评价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忽略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忽视教学目标在评价中的横向宽度。在职业体能导向下,教学评价应采取多种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建立课堂即时反馈系统,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例如,教师可以建立学生身体素质、岗位体能、课内课外、过程与结果等相结合的多维评价体系,从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通过多维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可以采取测试、比赛、达标等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体育课程的多维度评价结果,对学生的职业体能成长是一种激励和暗示。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具备灵活性和综合性,能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育部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意识到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引入职业体能需求理论。在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改方案、整合课程资源、完善考评体系等措施下,提升课程教育的合理性,教师还需要同步记录学生的学习信息,将其作为优化教学方案的数据,这是体育教学获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洪.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6).

[2]李分停,梁娜娜.基于学生职业体能需求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设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12).

[3]曹娟.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

[4]胡洪安,孙亮.基于职业体能需求的高职院校体育课堂教学资源现状分析:以眉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A]//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二)[C].成都:四川劳动保障杂志出版有限公司,2019.

[5]李红.高校体育专业应用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基于UTSA《应用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9(3).

[6]王雁.高校体育专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山西省某高校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

[7]景明.基于职业体能需求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8]袁守龙.体能训练发展趋势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J].体育学研究,2018(2).

[9]胡靖平,于可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9).

[10]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001/t20100128_80824.html.

注:2020年度柳州市職业教育一般课题立项课题“‘三全育人’理念下聚焦‘健体育魂’培养的高职公共体育课程实践路径研究”(LZZJS2020C019);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学习共同体理论视域下的高校专业《篮球》学习模式构建研究”(2020GKSYGA08);“基于SPOC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普修课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2020GKSYGB08)

【作者简介】周 勇(1979— ),男,汉族,湖南洪江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教师职业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罗 森(1979— ),男,瑶族,广西来宾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责编 苏 林)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体育教学高职院校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融入教学建构灵动式体育课堂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探究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