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设计

2021-03-08王乃峰邵中梅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王乃峰 邵中梅

【摘要】一个好的课堂是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单单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备课,推测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循教学之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考虑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问题设计等方面。

【关键词】以学为主 教学设计 目标设计 教学过程 问题设计

教育的核心关键词是“knowledge”(即知识),而杜威的教育哲学则用“experience”(即经验)置换了“knowledge”。自此,在教育的行为中更加关注“学”,关注学生的经验生长,强调学生要从“学”的边缘走向“学”的中央。然而,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有些教师把课件当作授课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的一切学习都围绕课件展开,心中只有课件支配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学的行为,心中只有教,没有学,没有学生,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体,使本该充满“人情味”的课堂变得“生冷”。一个好的课堂,是需要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支撑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单单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备课,推测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为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浅谈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该如何展开。

一、目标设计:关注文本的独特性和学习的策略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教学目标就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标不明,必然会在原地打转,使学习过程变得坎坷曲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目标设计:

案例一:《走月亮》

①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的内蕴美;

③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认识生成智慧,智慧和情感共生。

案例二:《慈母情深》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②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的写法,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以上设计我们常常见到,它们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共同的,任何一课,不用任何思考似乎都可以写上;其次个别目标设计得不够具体,如“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均为笼统说法,方法不明。有些教师无论教几年级,都这样设计,这显然是不妥的。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教养目标、发展目标与教育目标。教师在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要求,处理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三类目标的关系时,应遵循“将智能发展目标放在首位,以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教养目标为主线,同时渗透德育教育、情感教育等非智力因素教育目标”的原则。目标设定必须全面、具体,有学习策略,还要做到多角度。而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关键在于教学起点把握是否准确。那么,怎样寻找正确的教学起点呢?

1.指向阅读的能力。阅读能力有三个层次:一是捕捉信息的能力;二是解釋文本的能力,通过抓题眼、抓文脉、抓内容等方式解释文本;三是评价文本的能力,欣赏或表达方式的肯定,等等。(不同的年级层次不同,不同的个体也有区别。)

2.基于年段的要求。对照课标确定目标:低年段识字写字,初步朗读的要求,大致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语言等。中年段加强词句训练,体会表达效果;重视段的顺序,加强朗读,训练默读,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略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等等。高年段体会词义及感情色彩;领悟表达方法;学习不同文章的表达特点,特别是语言和写作的特点;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等等。

二、教学过程:以生为本,在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

1. 儿童视角下的字词学习,要扎实、平实、朴实。

生字教学是学生各项学习的基础,一定要落地生根。首先提倡自主学习,即使是一年级的孩子,也是有一定自学能力的,同时自学能力是需要不断培养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学法的总结、迁移和运用。但生字词不是每一个都要读,都要指导写,年级不同,相应的策略也不同。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水》时,选择性地教学生字词,让学生读一读“水窖、吮吸、润湿、麦秆扇、用麦秆扇扇风”,期间让学生把“吮吸、润湿”倒过来读一读,告诉学生意思相同。这当中“水窖”是个新词,“扇”是个多音字。接着看拼音写词语,“储水、一勺水、膝盖”,范写指导写好“膝”,可谓把细节做到极致,学文的基础非常扎实。

其次要创设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运用。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语境或语场,这就为词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认知、感悟、理解、运用的语言环境,给词语教学拓宽厚度提供了条件。这时词语就不再是单薄的词语了,它们有了厚度和温度,成为了一个个活的生命体。如孙双金教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将复习检查的词语变化为三组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经历坎坷、热爱音乐、向往光明;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升、舒缓起伏、恬静激荡。”他先指名读,然后启发学生:还可以怎么读?读后问:你为什么这样读?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词语进行了归类,整体感知了词语;接着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慢慢地读出月光的美来。阿炳的身世如何读?把旋律的升腾跌宕读出来,使词语有了情感和温度,构成了知识模块。接着质疑、理解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提问,自己理解,完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的词串教学就有了厚度。

2. 儿童视角下的阅读学习,要基于学生的独特感受。

首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如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庐山的云雾》时,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哄”学生比赛读书,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练习得十分投入。

其次在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感情。感情不是靠重音、节奏、语调的模仿指导获得的,而是自然流露的。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在学生齐读课题后,于老师就说,读课题也要注意感情。学生根据课题的理解读出感情。等大家读完课文后,于老师又问:“现在再读课题,你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惜、难过、愤怒……这时学生再读读课题,感情就不一样了。用这样的方式再次读第5自然段,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把可惜、难过、愤怒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了。把心情写在了脸上的学生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开始了全文的学习。真是“未闻曲调先有情”,学生充分地潜入文本,真正地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

朗读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就是在读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词句,用心体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实现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

三、问题设计:合理有效,有针对性和延展性

教学过程中的无缝衔接总是和提问相伴而生的。传统的课堂就是教师问,学生答。显然,这当中有很多无效的问答。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问题呢?

1.课堂问题的设计要少而精,抓住关键问题设问,牵一发而动全身。围绕这个主要问题分层展开教学,使教学过程严谨而又突出。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时,其实就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的心里是什么滋味?有什么感受?”在学生谈感受之后,就围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再读课文,归纳要点,把长文读短。

2.课堂问题应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己来提,学生在不断地提问中学会思考。例如课文《蝙蝠和雷达》是围绕“蝙蝠和雷达的区别与联系”一条线索展开的。学生看到课题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他们去提问,有的学生会问: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蝙蝠是怎样接受信号的?蝙蝠探路给我们的生活什么启示?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课文中找答案,由此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3.课堂问题要引发学生思考,推进学习过程。薛法根老师在教学《水》一课时,他的提问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启思问话。启发思考,引导学习,不求回答。如课始他问,“今天课文的作者认为水是最珍贵的,为什么水是最珍贵的呢?水对他来说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这是感悟课文的总方向,起引导作用。二是学法提示。如“课文围绕水写了哪些内容?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课文”等。三是深入追问。如“为什么写每一个部位?”“为什么要说饿呢?”“从珍贵、痛快、舒服的感觉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这三类问题循序渐进地推动下,学生逐渐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总之,问题的设计是引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感悟学习方法的有效手段,要尽心为学而设计。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有句教育名言:“课不是上在课堂上,教在黑板上,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站在学生立场教语文,不能是一句口号。这就要求我们心中要有学生,一切从学的角度去思考,去循理,别让课堂去“流浪”, 让学生真正走向课堂的中心,把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杜越.數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如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J].成才之路,2008(14):47.

[3]于永正.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齐兆生,史秀玲.情智,让课堂熠熠生辉——特级教师孙双金《二泉映月》教学片段赏析[J].河北教育(教学版),2006(12):28-29.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精设计,巧提问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