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设计,提升素养

2021-03-08沈俭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提升素养

沈俭

【摘要】数学教学提倡“学为中心”,教师在凸显学科本质的同时,要坚守学生立场,基于学生,了解学生学习需要,以创新的理念设计有用、有效、有趣的学习活动,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基于学生 有效驱动 相信学生 提升素养

为什么有的数学课能吸引学生,下课的时候学生会感到意犹未尽?而有的数学课平淡无味,学生感到数学十分“冰冷”。其实,有时候是因为教师没有完全了解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数学、设计课堂,才有可能让课堂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下面,笔者将结合相关的教学实例,来谈谈如何增强教学的设计感,如何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生,有效驱动

教师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展,在自我发展中创新,从而实现“注重人的发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如何基于学情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1.做中学,体验静态的知识

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数学活动其实就是思维的活动,学生的思维不是靠我们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因此,教师要设计丰富、有趣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静态的书本知识“活”起来。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把单一的数学计算设计成“付钱”活动。

师:老师要买一套52元的书,该怎么付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模拟付钱活动。

小组活动要求如下:每人交流一种付钱方法,尽量不重复;认真倾听同伴的方法,判断同伴的方法是否正确;组长确定每人汇报的方法,做好全班展示的准备。

生1:我的方法是付1张50元纸币和2枚1元硬币。

生2:我的方法是付2张20元纸币、1张10元纸币和2枚1元硬币。

生3:我的方法是付1张20元纸币、3张10元纸币和2枚1元硬币。

……

教师及时引导:有这么多方法,你们觉得,哪种付钱方法最好?哪种付钱方法最麻烦?

这样的活动设计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多维度思考中创新,多种付钱方法又充分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优的創新思维。

2.辨(辩)中学,把握知识的本质

在学习过程中,有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而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往往又是某些知识的核心,或是教学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具有思辨性、挑战性的任务。

例如,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时,在学生初步认识了 [12]后,教师不妨设计这样一组辨析题:

(1)把一个月饼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

(2)我喝了这杯水的1/2。

(3)100米赛跑。运动员跑了全程的1/2。

师:仔细阅读这几句话,它们都对吗?

学生独立思考,之后互相交流。

生1:我来讲第1题,我认为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没有说清楚月饼是否“平均分”。

师:看来平均分很重要,谁能把它改成正确的?

生:我认为第2题是对的,因为喝掉的水与剩下的水一样,相当于把这杯水平均分成了2份,喝了1份。

生:第3题虽然是平均分,但是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应该是它的1/3,而不是1/2。

笔者设计这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意义的理解:把某一样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学生对“几分之一”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刻。

3.玩中学,玩出好玩的学问

喜欢玩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好玩的事情、好玩的活动总是兴趣盎然。为了使学生“玩”好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发、提供好玩的素材,设计好玩的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玩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时,笔者设计了掷骰子的游戏。在探索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抽奖游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实现了“数学学习”与“游戏”的高度融合;第二,修改游戏规则,让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归纳推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第三,得到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想探究多个数相加、相减、相乘的奇偶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现数学知识是可以这样“玩”出来的。

当然,要让学生能轻松愉悦地在玩中学,首先需要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发展放在首位,认真研读教材,基于教材精心设计“好玩”的学习任务。

二、基于学生,相信学生

1.相信学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

数学活动是思维的活动,数学教学不能也不应该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思所想去“发明”、发现。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连加连减》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水果店门口放着三种水果,每种水果都有3筐,每筐都标有重量(如下表),这三种水果的重量是否一样?

生1:要知道这三种水果的重量是否一样,只要把各种水果每一筐的重量相加就可以了。

师:你们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发现,每种水果的三筐重量都是两位数,它们的个位上都是1、8、9,十位上都是5、3、2,所以不用计算就可以知道它们的重量一样。

其他学生都为这个学生的发现鼓起掌来,高质量的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基础知识,教师应相信学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窗”。

2.相信学生,构建“自我纠错”的生长样态

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课堂上学生出错再正常不过了,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简单否定学生的错误想法,而应积极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

3.相信学生,发挥儿童潜在的创造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这样说:“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称得上创造。”教师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思维得到最佳的发展。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运用转化的方法,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此时,笔者追问:“还有别的转化方法吗?”学生又去操作探索。一段时间后,一个“新发现”诞生了。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能把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和拼接直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样也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他們由“听课人”变成“讲课人”,发挥儿童潜在的创造力。

三、基于学生,拓宽视野

有趣的数学可以给学生展现精彩的数学世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素材,帮助学生架起一座“亲近数学”的桥梁,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

例如,当学生掌握了多位数的加减法以后,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探索“黑洞数”的奥秘。首先以三位数为研究对象,按照如下规则进行探索:将三位数的三个数字重新组合,求出其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将得到的差重新组合,再次求差;重复这个过程,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换其他三位数再试试。

学生操作后发现:使用的三位数虽然不同,但最后都得到黑洞数495。教师提问:“不同的三位数,按这样的规则计算,结果是一致的,是不是所有的三位数这样计算都会得到495?”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教师给出相关的证明过程,使学生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接着,教师追问:“四位数中有黑洞数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继续探索四位黑洞数,最终发现了黑洞数6174。

当然,探索后的思考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相同的规则选用不同的数能得到不同的黑洞数,这个过程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创造规则,质疑拓展,深入阅读,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黑洞数里的“秘密”。这一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使学生领略了数学的内在魅力。

数学教学提倡“学为中心”,教师在凸显学科本质的同时,要坚守学生立场,基于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创新的理念设计有用、有效、有趣的学习活动,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提升素养
让艺术悄悄浸染 让素养慢慢提升
“德智融合,提升素养”的校园活动文化探究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尝试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创新作业形式 提升语文素养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有效引领,让阅读教学曲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