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的语法化初探

2021-03-07郭艺

科学与财富 2021年32期
关键词:语法化

关键词:所有;所属;语法化;虚化

第一章 “所”的概述

(一)“所”的本义

“ 所”一词在古代时期使用频率很高且用法复杂,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种用法而可以称之为功能词,因此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它都成为汉语中最基础的虚词之一。 因此,研究所这个词的路径、原因与机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汉语法化的理解。

学术界尚未最终确定“所”一词的原始含义。因此学术界有两种观点陈述这个词的含义与用途:一种观点认同《说文解字》所说,与书中的解释是一致的。这一词属于某种拟声词。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它的原始含义应为“保护门户”,即“领导人或酋长将手持武器保管柴房”。“所以”这一词在古代时期只是承担代词的作用,但是与现代汉语所的用法相比已成为如今的辅助词,并且渐渐不再与其他词搭配。如今作为辅助词只能与及物动词结合使用,引用范围仅限于主语,并使用在书面语言的场合。

“所”作为常见词,它的词性种类繁多。在现代汉语中,“所”字用途非常广泛,总括起来的,它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用作实词,表示“处所、地方”,构成“住所,派出所”等名词;用作量词,指房子或建筑物的数量,如“五所学校”;“所”后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用作定语,修饰后面的中心语;用在“是……的”结构中间的名词,代词和动词之间,强调施事者和动作的关系,比如“住房问题,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用作助词,与“为”、“被”连用构成“为/被……所”结构,表示被动;“所”与“以”构成“所以”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跟“因为”配合使用。“所”字以上用法除前面两个做实词外,其余均用做虚词,无实在意义。

在古代漢语中“所”字的用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可作为名词并指出该地点的位置,2。成为代词,和其他词共同表示人或事物。3. 充当助词,并用以与“为”搭配,形成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被动句。 4.用作数字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字。5.做量词,表座、套。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总之,明白了“所”字的字义与用法,不但大大有利于学习或运用或者研究古代汉语,对于学习或运用或者研究现代汉语也大有裨益,对古书中的“所”字也会了然于胸。

(二)“所”字的虚化过程

在清朝,段先生在《说文解字注》中也认为形容伐木的声音是这个词的本义。那些用它作地方的人也都要借用另一个词——所的意思来表地方。虽然这两个词都会表示位置,但是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一个是本来就存在的意思,一个是因为实际语言运用环境就从其他能直接表示地方的意义延伸出来的。

在周代,“所”字既表示“处所”的本义,又有向代词虚化的演变。

例:若无所往,则宜来复其所而安静。——《周易》

这种转变是一种半虚化的转变。“所”字还有作为不定数词的运用,表示大概的数目。在此结构中,“所”为助词,除了可以称代处所之外,还可以带动作的对象、目的、由来、凭借、交与等。

(三)“所”字语法化的成因与机制分析

任何语法现象的出现和演变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所”字的语法化进程也必然有其产生的原因与机制。引发“所”字虚化的动因与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句法功能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和扩展都将导致词的功能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并使其在新的结构关系中发挥作用,从而生成新的功能——虚词。通过所这一词的含义从实词渐渐演变为虚词的过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从一个语义域转换到另一个语义域来实现词性分别在含义和功能上的转换。

2、隐喻

隐喻是语法发展历程中重要里程碑,也是语法化过程里的认知因素发展最快速的阶段。 当“所”一词的含义正在扩展和模糊之际,隐喻同样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所”由表示“处所”的意思引申为表示“职位、家乡、地位”等意思,甚至还能推至表示“道理、时宜、本分”等抽象意义,就是隐喻的结果。

3、重新分析

“所”字表示被动的功能是由“所字结构”名词化的功能演化而来的,而产生这种演化的原因就是重新分析。当句子被赋予被动意义后,“为”由表实义的系词变成了被动的标志词,意为“被”,“所”字由于没有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意义,因此,被重新分析为被动句的被动标志了。

4、双音化

双音化被王力先生看作是汉语语法史上五个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所以”从助词发展为连词与双音化有不可磨灭的关系。目前很多研究者对各个时期历史文献进行反复斟酌,认为所以这一连词的运用应在汉末魏晋之前,而这段时期也是双音化的高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双音化对于“所以”的固定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语法化的成因是很复杂的,我们所列举的仅仅是“所”字语法化过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一些原因和机制。而我们之所以把成因作以上的归类,主要是为了便于研究和作出解释。

第二章 “有”的概述

(二)“有”的本义

针对此词本义,存在很大争议。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有是一个形声符号。从字形考证,甲骨文的为表示一只手的“又”字,周代早期金文的“有”上面是“又”,下面的部分表示“肉”,得到肉为即为“有”,这种观点更加可信。现在语法学界对“有”字词性的定位的观点还是比较同一的,即“有”属于动词。这里暂且不论“有”字的虚化问题,现阶段学界普遍达成一个共识:认为“有”是一个不表动作行为义的特殊的二价动词。当然这也肯定了“有”的动词词性。

(二)“有”的意义发展

在甲骨文中,“有”是个“又”字,表示一只手。到了周代早期金文中,“手”下面加了“肉”,在字形上是“手持肉的样子”。因此在周代,既有“有”“又”通用的现象,我们把描述静态存在的“有”称为第一种用法,第二种用法是表示“从无到有”的动态过程,为“有了”。

对于“有”字的意义,经査阅《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以及相关资料可以总结得出下面几个义项:1、表存在;2、表领有;3、表领属;4、表包含;5、表比较;6、表列举;7、表度量等。

第三章 “所有”的相关概述

(一)“所”“有”的融合及发展

在周代,“所”和“有”仍然是单独的词,主要以单独的形式存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所 + 有”后面开始出现名词,即转化成了“所 + 有 N”结构。

如: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春秋战国 ?《礼记》

在上述例子中,“有”不与“所”联合做名词性结构,而是作“动宾结构”的谓语,指“拥有 N”,“所”再与“动宾结构”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拥有一切 N 的”。一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所有”除了表示“拥有的东西”之外开始加上“一切”“都是”“皆”“倾”“尽”等词,组合起来表示“全部”的含义。在此时期,“所有”虽需要和表示“全部”的词一起使用,但也开始从“拥有的东西”一层含义中分化出来,表示“一切”“  全部”等含义。一直到宋元明时期仍然没有明显变化,“所有”继续保持两种语法含义,即名词化标记“拥有的东西”和动词“归属于”。到了清代,出现了“所有的”,至此,“所有”三种意义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真正的一致了。

(二)“所有”和“所屬”对比

所有,读音suǒ yǒu,名词,相对有者而言;有者,可为任何,如,人、处、自然、集合等。有“整个、全部”的含义。意义有:占有,有支配权、占有的东西、全部,一点也不剩下、一定范围内。

“有”虽然是动词,但它既不表示动作行为,也不表示心理活动,只表示两个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有”字可以表示领属关系,表存在或表评价。本文主要研究第三类,即表评价的“有”字结构。“有”字结构具有语义的模糊性,贬义的“有”字结构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可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褒义的“有”字结构更能体现中国人谦虚、含蓄的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

所属,读音suǒ shǔ,汉语词语,意思是统属或隶属的。

第四章  “所有”意义语法化的历史原因

“所”“有”进行融合的背景:“所”表示地点,“有”即“存在”,“一定地方存在某物”泛指为“人或物具有什么”,是由特指到泛指的转化。

“所有”语法化的过程主要是“所”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改变的原因造成的。在春秋时期,“所”字由名词转化为“助词”,“所 + 动”结构可以表示跟与此动词相关的名词的具有两端。这个结构除了可以表示处所之外,还可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目的,对象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A 所有 B”,此结构表示 A 和 B 的所属关系。可以表示“拥有的对象”。除此之外,“所有”发展出“全部”的含义也和“所 + 动”结构可以表示与此活动相关的名词具有不止一端有关。再后来的发展中,“所有”开始偏向 B 的单方,表示“一切,全部的”。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中的“所有”既保留了它的古代用法,也在历史发展中有所创新。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用法在语言的使用中有不同的词汇含义和语法意义。

结  论

总之, 以上通过对“所有”字语法化路径的分析,我们看到,某一实词虚化的结果,会导致该虚词功能的逐步丰富和复杂,但并非必然导致其实词意义全部丧失。其次,语法化的成因常常是多个机制和成因协同作用的结果,是词汇本身意义演变与外部句法环境共同作用所造成的。

此外,语法化理论有助于我们解释一些共时研究所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探索语法变化的内因,这就是为什么近几年来语法化研究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的原因。而对一些常用虚词语法化路径的探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汉语虚词产生与演变的规律,并将这些规律用于指导其他虚词的研究。研究“所有”字的语法化路径及其动因与机制,其意义就在这里。

参考文献:

[1]邓盾.从语法化看上古汉语名词化标记“所”的句法位置与句法功能特异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06):140-158+202-203.

[2]杨欢.“所有”的语法化微征[J].北方文学(下旬),2016(10):105.

作者简介:郭艺(1995.11.26)女,民族:朝鲜族,籍贯:黑龙江省绥芬河市,专业:汉语言文字学。

3262501186578

猜你喜欢

语法化
“所有”的语法化微征
清代土默特历史档案中因果连词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湖南祁东话复数标记“一各”的功能及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