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迁移教学法在“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2021-03-07马海霞

红豆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历史

【摘要】迁移教学法有助于将经济思想内容的嬗变与历史时间序列的遵从有机结合,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必须注重学科融合、关注知识联系、夯实专业基础、发掘德育素材、设计历史问题,以此提升师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教学迁移能力

《经济学说史》作为国内经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由于其理论性强,且历史时间跨度较大,对任课教师的经济学、历史学、逻辑学素养要求较高,加之课堂教学时间相对紧凑。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既要遵循历史的时间序列,又要注重经济思想内容的嬗变,迁移教学法可以将这二者有机结合,既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充讲授的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文章将探究迁移教学法在“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基准,把握教学迁移方向

迁移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沟通新旧知识,充分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铺垫作用,使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会新知识,以新知识的学习巩固、提升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研究和学习社会科学各门课程的主要方法,也是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进而从世界观方面决定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迁移的正确方向。因此,在经济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本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关注经济学思想的讲授,更要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从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中深入理解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学说,通过学习和研究这些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从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梳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产生的客观必然性,从阶级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视角探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创立,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经济危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正是从经济学说发展史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的有力阐释。对这一重要理论的学习,既要从科学研究的视角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产生的历史客观性,同时要从该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中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在把握这一根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学家有关经济危机的理论,说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进而坚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念。

例如:西斯蒙第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站在资产阶级的对立面,首次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爆发经济危机,并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分析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以回到宗法式的农民经济和城市手工业生产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思想主张鲜明的代表了当时因产业革命迅速发展,落入资产阶级新的奴役和压迫之下的小资产阶级的利益。马尔萨斯作为19世纪初期英国早期的庸俗经济学家,土地贵族家庭出身并从事过牧师和教育工作的他,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一般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要使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商品顺利实现交换,就必须提高社会的有效需求,只有一批非生产性的消费者才能提供巨大的有效需求。而这里所说的非生產性消费者之中则包括了地主、国家官吏、军队、司法、卫生、牧师及教育人员等,与马尔萨斯本人的出身与职业高度吻合,由此赤裸裸的为非生产性消费者进行辩护。萨伊作为18世纪后半期法国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则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构建了曾被西方经济学看做是对政治经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萨伊定律”,以此否认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加深,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才成为一种经常的规律性的现象,才表现出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经就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因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能力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建构起基于学科专业知识要求和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从而确保了整个课堂教学正确的迁移方向。

二、注重学科融合,实现学科间的迁移渗透

《经济学说史》渗透了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逻辑学、哲学等各学科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学科已有的知识经验,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各学科间的迁移渗透,从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分阶段讲授代表性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是本门课程教学过程通常采用的模式,以模块的方式展示每一阶段若干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每一模块中一般包括历史背景、主要经济思想、代表性人物生平、著作与研究方法。对这些内容的讲解,既需要以历史学科为基础,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综合剖析每一时期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又需要以哲学和逻辑学为基础,对代表性经济学家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深入理解其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面旗帜,在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思想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必然要对其代表性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进行学习。但是,由于该著作中各种相互矛盾的理论同时存在,无论是在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还是地租理论和生产劳动论中,各种矛盾的解释相互交错,使其成为课程讲授中的难点。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科融合的视角,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学知识,对斯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理解这种矛盾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各种矛盾在理论上的反映。其次,是从逻辑学的角度,将归纳法与演绎法在斯密著作中的同时并用进行分析,从方法论的二重性上揭示其理论观点的矛盾性。再次,是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立足斯密所处的阶级立场,理解其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该著第四篇共有九章,其中有八章是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深恶痛绝,这恰恰反映出斯密站在当时处于经济领先地位的英国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在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大力倡导经济自由主义,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进而累积资本主义国民财富的思想实质。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单纯的著作解读,而是历史学、逻辑学、政治学和经济学各学科间知识的迁移渗透过程。

边际效用学派作为19世纪70年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庸俗化的代表,其研究方法与思想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该学派采用了完全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导致其代表性理论——边际效用价值论成为教学的难点之一。对此,教师不仅要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对以主观感受为主的“效用”一词进行深入讲解,还要适当的借助数学工具,对效用递减的过程进行数理化的推导,利用图表等工具对这一心理感受过程进行可视化的描述。在对其基本思想进行讲解的基础上,从哲学的角度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重点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入手,对这一学派的方法论基础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劳资矛盾激化的历史事实出发,进一步说明庸俗经济学用“效用”替代“劳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全否认劳动价值论。可见,对这一理论学派的讲解是经济学、心理学、数学、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间知识迁移渗透的过程。

三、梳理知识联系,培育学生迁移能力

经济学说史特有的史学特点,决定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经济学家经济思想之间的联系,这为迁移教学提供了相应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梳理有关知识点,把握知识间的各种联系,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以提升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在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通常是安排在《经济学说史》课程之前完成教学,为本门课程中有关经济理论、学说的学习提供了比较分析的条件。在本门课程知识点的梳理过程中,联系对比的重点大致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用联系对比的方法诠释经济思想的阶级性特征。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经济学说都是具有阶级性的,不同阶级的经济学家都是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构建起一套有利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经济学说。上述经济危机理论就是反映经济学说阶级性特征最为典型的案例。

二是以联系对比的方法深入理解经济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形成的,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研究学习经济学说史,一定要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对各种经济理论进行历史的比对和考察,在正确阐明其产生、发展、演进的规律性基础上,客观评价其经济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例如:斯密生活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他的经济学说主要“反映了大工业的史前时期”的特点;李嘉图生活在机器大工业时期,他的经济学说则带有“现代工业的观点”。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在法国古典经济学具有典型的重农主义特征,而英国古典经济学则反映出重工主义的特征。通过比对分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一个学派经济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是由当时的客观历史存在所决定的。

三是以联系对比的方法科学理解经济思想的历史继承性与发展性。历史不仅是相联系的,而且具有继承性。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经济理论都必须从已有的思想理论出发,接受、利用前人的成就和思想资料。因此,研究各种经济学说必须注意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注意对前人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例如: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的英法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特别是这一时期的价值理论成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英国从配第——斯密——李嘉图,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魁奈——西斯蒙第都有论及价值与劳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混淆了劳动与劳动力,不清楚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内在作用过程,无法解释“为什么陈葡萄酒和新鲜葡萄酒的劳动时间相等,所以价值相等,但陈葡萄酒却卖得比新鲜葡萄酒贵”这一现象,进而导致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和古典经济学的终结。19世纪之后的西方经济学,则通过对劳动的概念本身任意加以扩大和庸俗化(如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对价值概念的混淆和偷换,以效用代替价值等方式(如萨伊、边际效用学派)否定劳动价值论,使进入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阶段完全进入了庸俗经济学的发展阶段。可见,分析英法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结束过程,就是通过联系对比价值理论,展示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的典型案例之一。

四、夯实专业基础,实现教学中的知识迁移

本门课程具有史学特征的同时,更为注重经济思想内容本身的学习与研究。由于时间跨度大,各种经济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对立与斗争,这就要求学生在了解主要经济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的过程一方面实现了用原有知识深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实现了对原有知识理解的提升和运用,从而达成了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此,对评判标准的把握就直接决定了其对经济思想内容的理解深度,决定了教学中知识迁移的实际效果。结合本门课程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價值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是学生进行有关经济思想评价的主要依据与标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知识的掌握就成为实现本门课程知识迁移的必备条件。因此本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在学生扎实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再生产等理论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联系对比等方式,实现知识的迁移。

例如:是否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内核是划分古典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的重要标志。英法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都将价值理论作为其经济学说构建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由于缺乏劳动二重性理论作为价值理论构建的枢纽,未发现价值的转移与价值的增殖是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完成的,从而陷入了“斯密教条”,将商品的价值错误的认为由工资(可变资本)和利润、地租(剩余价值)构成,即v+m构成,不变资本c却不翼而飞了。在这里,理解“斯密教条”的关键在于学生前期掌握的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构成的理论,即商品的价值由c+v+m构成,其中c为旧价值的转移,v+m为新创造的价值。

萨伊“三位一体公式”作为19世纪之后西方经济学中分配理论所遵从的依据,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中居于重要地位。萨伊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共同提供了生产性的服务,所以创造出来的产品所换回的收入就必须在这三者之间进行分配,从而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这三部分。于是,各种收入都有了其自身来源,资本家和地主的收入在性质上与工人的工资完全相同,并不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对这一庸俗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前提条件是学生学习并深入理解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特别是分配过程有所掌握,对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地租和利息的本质、来源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利润与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实质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联合起来共同瓜分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才能合理运用已有知识标准,对其分配理论进行批驳,加深学生对萨伊分配理论理解的同时,实现了对原有知识理解的提升和运用。因此,必须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这一知识的迁移。

五、设计经济历史问题,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

以史为鉴是学习历史类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设计经济历史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野进行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用历史的规律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懂得知识的迁移。有关经济历史问题的设计,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选择历史时间跨度较大、规律性特征突出的经济问题,懂得“从古到今”的知识迁移。例如:在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关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的思想争论从未停止过。产生于14、15世纪,发展至17世纪中叶的重商主义,代表着当时新发展起来的商业资本的利益,为了保证商业流通中的利益,特别是在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利益,他们极力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意义,认为只有通过国家的强力干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才能保证一个国家财富的增长。随后于17世纪中叶产生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则坚决反对国家干预,强调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认为自由竞是实现“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根本机制。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的这面旗帜高高飘扬,直至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的诞生再次开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与政策主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西方经济中,凯恩斯主义普遍盛行。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滞涨问题,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陷入困境,新自由主义思潮兴起,并成为了新的主流经济学。新自由主义崇拜自由市场,反对国家干预,并将此作为“华盛顿共识”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结合这一历史发展脉络,教师可以将学习的视野拓展至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联系对比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将“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实践加以比较,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关系,在联系对比中弄懂学会知识的迁移。

二是结合现实热点问题,选择相应的经济学说或理论进行问题的设计,懂得从“今到古”的知识迁移。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中美贸易战,以及当今世界“逆全球化”的思潮,选择英国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思想和德国历史学派的贸易保护主义,设计有关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使学生在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中,深化对历史经济理论的理解。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思想,这是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亟需扩大国际市场,销售快速增长的工业产品,同时从他国获取廉价原材料,实现资本主义国家财富增加的现实利益要求。于是二者分别从绝对优势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论证自由贸易的种种有利之处,并在这一自由贸易理论的指引下,实现英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有利地位。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重要的经济思想家,则坚决反对英国古典主义所主张的自由贸易,因为当时的德国经济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当时在德国实行英国古典主义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德国将无法发展起本国的工业。因此,李斯特构建起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并从这一理论出发,论证了德国必须在当时的发展阶段实行关税保护制度,而不是自由贸易。从当今中美贸易战的起始点——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的301贸易调查开始分析,明确美国发起贸易战,破坏自由贸易规则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说明是否采取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首先取决于本国利益的保护,当美国经济遥遥领先于中国时,美国可以充分享受自由贸易带来的各种利益,倡导并推行自由贸易成为其主要的贸易倾向,一旦有他国经济发展迅猛,与其进行完全的自由贸易有可能影响到美国的利益时,便会将自由贸易抛向一边,发动贸易战。以此为问题设计的出发点,追溯历史,比较英国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贸易思想和德国历史学派的贸易保护主义,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经济事件的分析中,深化对历史经济理论的理解。

六、发掘德育素材,推进情感迁移

对不同经济学说发展阶段代表性人物经济学思想或理论的讲授构成了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对代表性人物传记的了解和学习则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出一些极具人格魅力,意志坚定,不惜为追求科学精神而自我牺牲的代表性人物,在讲授其主要经济思想之前,可以较为深入的了解其生平事迹。通过勾连历史人物与自身,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从中感悟理想的崇高和家国情怀,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这一篇章内容的学习中,必然要对其生平进行讲解,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斗争和艰辛的过程,原本家庭出生富裕的马克思为了完成《资本论》的写作,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这种不畏艰辛、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极为震撼人心,在引发师生共鸣的同时,实现了情感的迁移。同时,这种情感的迁移还可以通过代表性人物生平的鮮明对照加以深化。威廉·配第作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曾被马克思称赞为“最有天才和最有创建的经济研究家”,但其在政治上的投机性和对私利的谋求,使他完全成为了投机者,这种毫无节气的政治品德与马克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推进了情感的迁移。

综上所述,迁移教学法既能够拓展经济学说史课堂教学的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情感的迁移,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有效的改进了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实践层面上,对教师的学科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夯实经济学专业基础的同时,跨学科补充相关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苏魏,《迁移教学法在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实践》,《华南师大历史教学杂志》2021年第10期。

[2]陆安,《历史课“内外迁移教学法”的思考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年第6期。

[3](法)雅克·勒高夫,(刘文立译),《关于史学的若干问题》,《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

[4]胡瑞琴,《共识·担当·视野:新时代下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华南师大历史教学杂志》2021年第10期。

[5]徐国利,《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与新趋势——第2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史学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

[6]田肖红,新时代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聊城大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建设与实践,《历史教学》2020.7

[7]张顺洪、步平、卜宪群,《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8]瞿林东,《史学理论的世界视野——外国史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本文为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教改项目“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编号:SDJG2020-1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海霞,女,1973年5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经济学理论历史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