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标签”,于教学相长中收获美好

2021-03-03吕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挖坑贴标签语文课程

吕娟,鹤壁市兰苑中学语文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中原名师、第二届全国百佳语文教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省级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河南师范大学本科生双导师,新疆十三师语文学科基地导师。

教语文30余年,我带着“学数学的语文老师”这个标签,在语文教育的路上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更新、升级,“数学”这个标签渐渐被替换成了“语文特级教师”“中原名师”“全国百佳语文教师”……对我而言,我最喜欢的却是一届届学生给我贴的小标签,它们以学生的视角、俏皮的语言,给我这个语文老师以最真实的评价。

“三不”老师

学生升入初中的第一课,我通常都会“立规矩”:第一,不要问我生字词,我不认识;第二,不要问我作者简介,我也不知道;第三,大胆写、大胆说,不怕犯错。你要是不犯错,我就该失业了。在瞠目结舌中,学生恍然明白,“不认字”“不知道”的语文老师,是要让自己学会利用工具解决问题,“不怕错”的语文老师是要让自己在语文学习中“不怕”语文。于是,学生称我为“三不”老师。

上课过程中,偶尔出现我的读音和他们的读音不同的情况,班里立刻就会有好几个学生现场查《现代汉语词典》,看看这个“不认字”的老师这次是不是读错了。当然,大半是学生“失望”了。渐渐地,学生习惯于这样据词定音、据音辨义,也慢慢地养成了追根究底的学习习惯和不妄下断语、不轻信盲从的学习态度。

初中三年,我这个“不知道”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习惯用百度、知乎、豆瓣、线上公共图书馆等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利用荔枝和喜马拉雅等个人电台练习朗读,展示学习成果;运用共享文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用工具去解决问题,养成工具思维和工程思维,遇到问题时想到的是“怎么解决”“用什么方法解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太难了”“我不会”。我在班里开设了“小小百家讲坛”,学生赏诗歌、讲名著、说作家、展成果。我的“不会”,目的是让学生“会”得更多。

“不怕错,就怕惰”,这是我的口头禅。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只有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才能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的语文实践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不断“试错”,在“试错”中校正、提升,积累属于自己的学习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不怕错”,给了学生安全的自主学习环境;“不要惰”,使学生在我搭建的台阶中,充分进行语用实践。在“试”的过程中,生与生、师与生,从未知到已知,一步步提升,一点点碰撞,让课堂常有预设之外的精彩。

“挖坑专家”

作文课《写人要抓住特点》,让学生说说老师的特点。一个学生说:“吕老师是蓝翔技校毕业的,而且学的是挖掘机专业——您就是挖坑专家。”话音刚落,掌声一片,从此,“挖坑专家”就成了我的又一个标签。

我为什么爱“挖坑”?因为平顺的大路走惯了,遇到坎坷崎岖就可能摔跟头,不挖几个坑怎么能形成走小路、爬大山的能力呢?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课程要发展思维,就不能老让学生在“舒适区”停留,在教学内容上就要注意选择学生体会不到、欣赏不了、理解不透的。

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学生自以为没有问题之处入手,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知”,将语文学习引向深入。学生学语文往往会把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误认为是懂了、会了,而且越是没有文字障碍的课文,越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未知,需要教师“挖坑”。这些“挖坑”让学生意识到:觉得挺简单的,原来并不简单;觉得没问题的,其实存在大问题。

在学习《列夫·托尔斯泰》时,我让学生对照阅读提示,结合自己的阅读初体验,自己判断欲扬先抑的手法、比喻夸张的修辞、文气酣畅的语言哪个确定知道,哪个确定不知道,学生认为比喻、夸张没有问题。我问学生:这一课写眼睛用了那么多的比喻句,一个不行吗?这些比喻和前面写托尔斯泰的面容的比喻句,在喻体选择上有何不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经过我的“灵魂三问”,学生发现简单的比喻暗藏玄机,体会到比喻之妙妙在喻体,喻体之妙妙在打破了语言平衡产生的陌生感,明白了多个比喻要像集团军作战一样,形成系统。这样,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深入文本,从语言的形式中体悟语言之妙、逻辑之严密。

再如朱自清的《背影》,我这样设疑:父亲买橘子回来时,比去时更加艰难,作者为何反倒不流泪了,反倒写得简略了?当父亲转过身,父子肩并肩、面对面,为什么少了和谐?让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深入文本体会这时的我和那时的我情感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将思考引向深入。

用“达克效应”来解释,我“挖坑”就是让学生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愚昧之山”,跌落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绝望之谷”,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认知不平衡时通过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认知平衡的,认知不平衡有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认知冲突就没有学习的发生,也不可能有思维的发展。打破平衡,深度学习,就是让学生走出“绝望之谷”,爬上“开悟之坡”。

“您把我们的胃口养‘刁了”

学生初中毕业,回校之后对我说:离开学校,发现初中三年您把我们的胃口养“刁”了,现在好多东西看不上眼、咽不下口了。我追求的正是把他们的胃口养“刁”,让他们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语文学习中提升审美情趣和能力。

语文里有名山大川、多彩四季,有至爱亲情、家国天下,有空间的广袤、时间的悠远,有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如何让学生感触它的美好、品尝它的滋味、吸收它的精髓呢?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给了我方向。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逐渐摸索出一条以漢语言文字特点为“篙”,带学生到“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方法。

学习《春》和《济南的冬天》,我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在声韵之美中感受作品的画面美、情韵美。比如《春》中“宛转”“短笛”“嘹亮”这些双声叠韵词,“偷偷”“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这些叠音词,《济南的冬天》里的儿化音,“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等句子中的语气助词。通过重音和停连的处理,通过去掉儿化音和语气词的比较,学生体会到了汉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平平常常的汉字,通过作家的妙手组合,达到了鲁迅先生说的“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古诗学习,我让学生在“平长仄短入声促”朗读中感受古代诗歌声情相谐之美。从“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悠长“难”字,读到缠绵的情谊;从“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去”中读出坚定、读出渴望;从《满江红·小住京华》的入声韵中,读出压抑、读出决绝。较长的古体诗,我让学生细品每个换韵处,让他们在读中发现,换韵处总是诗情转折处,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古诗之美。

我让学生在句式的比较中,感受文言文的骈散之美。在教学《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通过骈句改散句、散句改骈句的方法,让学生体味骈句和散句的配合之妙,领会散句在表情达意中的特殊作用。《散文两篇》的教学,我从关联词的多少、句式的长短中,让学生比较汉语的简洁、英语的严谨,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美。

教语文30余年,我身上被不同的人贴上了或褒或贬的标签。这些标签,时时促我思考:我的语文课要给学生带去什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不久前,我收到已读高三的一名学生的短信。她说:上高中了,学语文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还是您教会我的,好像都成了习惯了……看看,我还是要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学生在我的语文课上收获思考、收获习惯、收获美好。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挖坑贴标签语文课程
挖坑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请假
我给酸奶贴标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贴标签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挖坑机的操作要领与合理维护
浅议“贴标签”效应在教育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