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故事如何写得波澜起伏

2021-03-03李镇西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伏笔包袱书柜

李镇西

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波澜起伏”,其实生活中发生的大多数事都很平淡。但既然选中了某件事来写,说明这件事不那么平淡。所谓“有故事”,很多时候指的是有情节。

如何把情节写好呢?

有时本来很生动的一件事,一写出来就平淡无味,连自己都不愿意多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会安排叙事的顺序。

一、巧妙安排故事结构和叙事角度

文似看山喜不平。在写作中善于安排结构,情节平凡的故事也能摇曳多姿;而如果不會安排结构,本身波澜起伏的故事也可能会被写成一马平川。

说到“波澜起伏”,总会让人想到扣人心弦的悬念和出人意料的“包袱”。问题是,有的故事并没有什么悬念,也没有什么“包袱”,怎么办呢?

读小学时,语文老师就告诉我们:“写记叙文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方式。”一般人认为,只有先说结果的倒叙(让读者产生悬念:“为什么会这样?”再回头写事件的起始和经过),才能让故事显得曲折。

1988年7月,《中国青年报》曾发表我写的关于一个女生自杀的长文。我写作时就是用倒叙的方式,一开始便写道——

宁小燕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欣然叩开死亡大门的同时,会给人间留下一道难解的人生方程式。

应该说,她走得格外从容而坦然。有她自杀前一天晚上写的遗书作证:“我明天早晨要去远行,悄悄地、默默地、自由地。”

应该说,她去得相当冷静而周密,有她半年前一则日记作证:“昨天,我给一个同学写信,撒了个谎,让她替我买二十包磷化锌,我的生命仅值四毛钱,比小老鼠强不了多少,但我很愿意,也很高兴放弃它。我将快乐无比!”

但是,面对她那安详的遗容,人们还是惊呆了!

——因为,她只有十六岁!

——因为,她是连续两届市级三好学生!

…………

读者一下就被这个悲剧所吸引,并情不自禁地想:“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于是,我就顺着读者的心理,写死者的成长经历,展示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情况,披露她的日记片段,让人们直接倾听其心声,这样一步步揭示她走向绝路的原因,并剖析教育的责任:“脱离心灵的教育,只能使学生精神窒息。”文章结尾我明确指出:“看来,悲剧的确不仅仅是宁小燕的,尤其是心灵的悲剧!”

文章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除了这个题材本身发人深省并容易引起关注,和我叙事的结构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不过,并非只有倒叙才能让故事显得曲折起伏,有时候如果先说结果,文章恰恰会索然无味。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叙事角度,忠于我们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的故事也会有出人意料的精彩。有这么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个眼睛近视得厉害的书生,一天他去买东西,到了店铺却发现大门紧闭,一个人也没有。他模模糊糊地看见门板上方贴着一张告示,却看不清写的什么。于是他吃力地爬上柜台欠起身,几乎全身都贴着门板了,终于看清告示上面的一行字:“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

这个故事我给许多人都讲过,每次讲的时候,开始听的人都很平静,但讲到最后一句,大家都会爆笑。按说这个故事本身并没有“包袱”,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有意外的“包袱”?

其实,最后抖出来的“包袱”是由我的叙事角度产生的,这个角度就是书生的角度。这个角度,就不是先说结果,而是按照书生本来的感受变化说的。

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换成掌柜的角度讲这个故事,看效果会怎样——

古代一个掌柜装修了铺面,暂时停业。他怕顾客弄脏衣服,便在门板上告示:“店铺装修,注意油漆未干。”但第二天某书生来买东西,见店门没开,又看不清告示,便吃力地爬上柜台看,结果油漆弄了他一身。

这样叙述,效果是不是就远不如前面那个叙事角度?

平时,我们在写教育故事的时候,不妨先琢磨一下,怎样安排故事叙述的角度和顺序,才能让写出来的故事更加生动。

二、在叙述中埋下伏笔

有时候遵循故事本身的自然流程也可以让叙述引人入胜。怎么做到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篇故事。

20世纪80年代,我曾写过一篇《〈故事会〉的故事》——

开学之初,新当选的学习委员王红川建议在教室里放一个小书柜,号召同学们捐献书籍,同学们立即纷纷响应。第二天,韩军同学从家里搬来了一个小木箱当书柜,同学们捐献了《外国童话选》《少年文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近200本。

但是,怎么管理这些书呢?我建议学生凭借条借阅。可大家不同意,说:“李老师,让我们自由取看吧——想看时自己拿,看完后放回书柜。这多方便啊!”

我担心地问:“万一书丢了怎么办?”

学生纷纷说:“不会的!不会的!”

个子矮矮的陈建同学满脸不高兴地说:“哼,李老师一点都不相信我们!”

(埋下伏笔一)

“是啊,李老师,您就相信我们吧!”学生这么恳切,我终于同意了。不过,我还是指定王红川每天在放学前负责清点书柜里的书。

一天、两天,一周、两周,一学期都过去了,书果然一本不少。

(故事依然波澜不惊,但水面越是平静,水下越可能暗流涌动)

我不断表扬他们:“李老师以前真没想到我们班的同学这么纯洁。希望大家保持这颗童心,永远不要给班级抹黑!”

外班的同学、老师知道后,也赞叹道:“这个班真是一个诚实的集体!”而且渐渐地,外班一些同学也利用午休时间来我班看书。

(埋下伏笔二)

但是有一天,一本《故事会》丢失了。同学们都不愿相信,这事会发生在我们班。

(第一次意外。故事发生转折,但这不是我写出来的转折,而是生活本身的转折)

放学了,大家都不愿走:“再清理一遍!”“看仔细些!”他们自信而又担心地催促图书管理员王红川同学再将小书柜清理一遍。

我尽量耐心地对大家说:“同学们知道,我们班一直是个诚实的集体啊!可今天,一本《故事会》的丢失,可能将使她染上污点。外班同学知道了会怎么说呢?”

教室里静默得让人难以忍受,每个人的心里都很难过。

突然,坐在前排的陈建同学站了起来,说:“李老师,《故事会》……是我……拿了。”

(第二次意外。照应伏笔一)

同学们都很诧异,因为陈建平时一贯关心集体。

(埋下伏笔三)

陈建红着脸说:“我中午拿回家去看,忘了带来。”

第二天,陈建果然从家里拿来了一本《故事会》,交给王红川。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邻班的一位女同学给我一本书:“李老师,这是您班的《故事会》。那天中午,我到您班教室借来看的,可忘了还。今天清理书包才发现。真对不起!”

(第三次意外。照应伏笔二)

我非常惊讶:怎么会多出一本《故事会》呢?

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了,立即找来陈建:“那天你带来的《故事会》究竟是谁的?”

“班上的啊!”他还在撒谎。

当我拿出刚找到的《故事会》时,他什么也不说了。

我当时真想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可终于没问。因为答案很清楚:他“欺骗”了老师和同学,恰恰是因为他有一颗非常纯正的热爱集体的心!

(照应伏笔三。故事戛然而止,把感动和思考留给读者)

大家看,我叙述的顺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顺序,是不是同样波澜起伏?

但是,有几个地方我还是刻意“讲究”了一下的:比如,我先突出了我最初对同学们不放心和后来图书一本不少的欣慰,这是一个对比;我还突出了我的信任与后来书却少了一本的“痛心”,这又是一个对比。这双重的对比,让故事有了一些涟漪。又如,在说同学们希望我相信他们时,特意讲了陈建的请求,这既是伏笔——为他后来的“犯错”埋下伏笔,又是对比——他言与行的对比。再如,陈建的“认错”,让我和同学们大吃一惊,这就有了跌宕起伏的效果;事态“平息”之后,邻班女生还书,让我意识到陈建的“撒谎”,让读者感觉一波三折……

瞧,我不动声色地突出了三次意外(转折),故事便生动起来了。

(责 编 晓 月)

猜你喜欢

伏笔包袱书柜
空包袱
整理书柜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莫让批改作业成为你的“包袱”
整理书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