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农事操作实践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

2021-03-03王海燕崔超王靖邸娜王海伟郑喜清孙世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农科实践课程创新研究

王海燕 崔超 王靖 邸娜 王海伟 郑喜清 孙世君

摘 要:以“新农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围绕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学教融合为课程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农事操作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践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在农科专业好感度和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提高农学类专业人才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课程思政;实践课程;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3-0155-03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Practical Course of Agricultural Oper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 Case Study of Hetao University

WANG Haiyan et al.

(Hetao University, Bayannur 01500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specialty as well as centering on the curriculum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student-orient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ctivities of Agricultural Operation ,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l of the practical cours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favorable impression and talents of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ty,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of the agricultural specialty,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e.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al curriculum; Innovative research

2019年6月28日《安吉共識——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开辟了我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纪元[7]。新时代农科教育下,“新农科”建设是目前涉农高校发展的必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以往农林高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都走向农业行政、科技推广、农业产业发展等部门工作,在行业中流动具有明确的归属性和去向性。这一去向决定了农林高校在培养模式中更应注重实践性,注重和产业之间的关联等方面的教育,按照生产模式来设置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而现在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数直接面向市场,行业多且准入标准不同,这对于农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产生了冲击或脱离。

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以文化人。“课程思政”的提出,既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需求,也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何将“课程思政”落到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全过程育人的根本所在。

为此,笔者在“新农科”背景下以农事操作这门实践性强的农学类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积极探讨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设置专业教学与德育双重教育目标,深度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利用经典案例把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与专业情怀融入其中,将思政理念落实到课程大纲、课程教案、课程讲义和课堂活动中,力求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充分结合,增强民族自豪感,培植“知农、爱农、服务于农”的专业情怀,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农业人才。

1 农事操作课程现状

1.1 课程特点 农事操作课程为农学本科专业的实践必修课,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设施农业和蔬菜栽培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实践生产中的直接应用,是检验其理论教学效果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季节特点,有计划地组织进行若干农事相关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生产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全过程,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同时,感受我国悠久璀璨的农耕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植“知农、爱农、服务于农”的专业情怀。

1.2 已开展的工作 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农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托学院农学特色专业、自治区一流专业和自治区级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从2012年升本以来不断探索和研讨,已经形成了《农事操作》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围绕专业能力与专业情怀培育开展教学设计,把课程思政与全过程育人紧密结合,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改革,现已经形成了作物种植与管理、农耕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河套地区植物标本模型制作等三大教学模块,现在已有校内试验田超过8.67hm2,制作完成河套地区植物标本200余件,完成小麦种植过程沙盘一套,初步完成植物标本室的建设。学生在整个课程实践过程中得到了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专业认识与素养的升华、树立了终身学习的专业理想。本课程为河套学院高素质应用型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2 农事操作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目前,尽管农业的发展已进入到现代化水平,但社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中,导致大多数农业专业方面的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心理包袱,认为未来的就业就是在农田劳作,对本行业产生排斥心理。因此,要想解决当前农村发展高水平人才短缺与农科专业学生农业情怀缺失、专业认同感不强、涉农就業热情低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方法,通过改变以往单纯教学方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专业好感度和积极性,改变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落后认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农业产业与个人发展的前途所在。

3 农事操作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全过程,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同时,感受我国悠久璀璨的农耕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植“知农、爱农、服务于农”的专业情怀。

4 农事操作课程思政培养的途径

4.1 组建多学科教学团队,提高师生德育素养 本课程是农学本科多门专业核心课程在实践生产中的综合应用,教学团队由农学、设施、植保、育种等多方向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以便在专业知识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给予学生更专业性的指导,同时在教师德育意识方面给予启示。教学团队通过参加思政课程培训、与专业思政教师交流、团队内部交流、互联网学习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

4.2 深挖德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 紧密结合农事操作课程的特点,深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将德育素养“润物无声”地在课堂中体现,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思政教育的目的。让该门课程真正承担起培养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作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严谨务实的科研精神和“知农、爱农、服务于农”的专业情怀,化解农科专业大学生对“三农”的排斥。

4.3 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文化素养与专业情怀 在以往仅开展田间作物种植与管理的农事操作基础上,增加了农耕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河套地区植物标本模型制作两大模块,同时依据研究专长将教师划分为对应的3组开展相关教学内容;其次,在三大模块中分设不同专题,根据不同专题内容采用统一实践教学与分小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再次,不定期进行实践成果汇报与实践作品展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鉴;第四,团队开展定期教学研讨,交流教学经验与不足,形成教学成果和应用型本科课程思政特色,不断提升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不断修改完善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典型案例、电子教材和各种教学辅导书及教学参考书,形成比较完整的立体化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4.3.1 作物种植与管理 通过从整地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还防控、田间管理、收获测产等全过程的课程实践参与,使学生真正深入掌握了农学专业的操作技能,并将之前所学的本专业课程所有知识内容进行了应用和串联,形成完整体系,使得各个相对独立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深度融合,增强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4.3.2 农耕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结合作物种植与管理,进行典型农耕文化专题讲授与学生实践活动,传承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哲学理念,培养和孕育出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在强化专业素养的同时,把课程思政内容有机地融入实践教学过程中。

4.3.3 河套地区植物标本模型制作 针对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河套地区主要农作物进行标本的制作,深入学习作物相关知识,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练习,更加深入了解专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此外,制作植物标本也是解决专业其他课程中教具缺乏问题的有力手段,为一些课程学习时提供了活体教具,避免部分植物区域性、季节性的限制。

4.4 提升教学方法,多途径实现思政融合 改进单一的农事操作教学方法,探讨适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认知、能力构成的规律上,科学地编排整个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启发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增加农事操作课堂的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专业思路。

4.5 改革考核方式,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教学改革的成效需要合适的教学评价手段才能得到很好的判断。因此,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1)通过学生实践操作效果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通过与学生座谈进行意见反馈,包括整个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改进实施成效等方面。(3)通过授课教师的自评,对自身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自评。同时,通过教师互评,吸取优秀教师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改进。(4)通过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从多方面了解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最终能够体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EB/OL].[2019-07-02].http://www.moe.gov.cn/s78/A08/moe 745/201907/t20190702_388628.html.

[2]李小靖,李建明,胡晓辉,等.农学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以《园艺作物研究法》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86):165-166.

[3]朱翠林,海江波,冯炜.《农事操作》课程现场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4(02):66-68.

[4]郭秀卿,崔福柱,郝建平,等.农学专业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5):469-473.

[5]崔超,王靖,王海伟,等.农事操作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以河套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23):144-146.

[6]姚敏磊,仲开泰,庄宇萌,等.优秀农业文化在农科专业大学生爱农意识培养中的实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36):217-219.

[7]张雪莉,方希林,钱婧雅.“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9):11-12.

[8]王春莲.新农科背景下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20(18):248-249,252.

(责编:张宏民)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NGJGH2019287);河套学院“教师教”和“学生学”专项研究重点项目(HTXYJXZ18001);河套学院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HTXYXNY2003)。

作者简介:王海燕(1984—),女,内蒙古人,讲师,研究方向:作物栽培与生理。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20-12-03

猜你喜欢

新农科实践课程创新研究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基于优势学科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