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窍定痛方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临床观察

2021-03-03牛肖利赵鹏娟韩林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通窍神经递质偏头痛

牛肖利,赵鹏娟,韩林娟

(1.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河南 鹤壁 458030;2.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康复科,河南 浚县 456250)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发作性神经血管疾病,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反复发作的搏动样头痛。针刺、中药等治疗手段在偏头痛的治疗中有良好的效果,针刺能够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快速缓解头痛症状,中药能够改善头颈部血液循环,缓解瘀血阻滞脉络而造成的头部刺痛等症状[1]。本研究用通窍定痛方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发作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8例,均为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偏头痛急性发作患者,用掷币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27~53岁、平均(38.74±3.15)岁;病程2~7年、平均(4.19±0.59)年。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30~50岁、平均(38.88±3.02)岁;病程2~7年、平均(4.07±0.68)年。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见《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2]。中医诊断参见《中医内科学》[3]头痛之瘀血头痛证型: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痛如锥刺,舌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

纳入标准:①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②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鼻窦炎、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头痛;②对研究治疗方案存在禁忌。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接受针刺治疗。选穴内关穴、百会穴、风池穴、风府穴,对穴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毫针刺入,其中内关穴直刺0.5~1寸,百会穴平刺0.5~0.8寸,血海穴直刺1~1.2寸,风池穴平刺透风府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约20min,每天1次,每周6次,休息1次。持续治疗4周。

观察组联合通窍定痛方治疗。药用川芎12g,地龙6g,桃仁10g,白芷10g,细辛3g,藁本10g,当归15g;日1剂,由我院药房煎制,包装,每袋约200mL,每天早晚2次。

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

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集外周静脉血,采用全自动多功能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浆黏度。

治疗前后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5-羟色胺(5-HT)、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用SPSS2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评估治疗效果。治愈:头痛症状消失,且持续1月未发。显效:头痛症状明显减轻且发作时间缩短。有效:头痛症状减轻,且发作时间缩短。无效:头痛未见减轻,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红细胞聚集指数 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11.55±1.09 10.06±0.95* 6.61±0.63 5.75±0.58* 3.33±0.38 2.81±0.28* 2.91±0.33 2.60±0.25*观察组 44 11.48±1.11 8.72±0.83* 6.58±0.60 5.08±0.50* 3.27±0.40 2.25±0.22* 2.95±0.32 2.21±0.20*t 0.2985 7.046 0.2287 5.8037 0.7214 10.4317 0.5772 8.0803 P 0.7661 0.0000 0.8196 0.0000 0.4726 0.0000 0.5653 0.0000组别 例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递质水平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NOS(μmol/L) 5-HT(μg/L) CGRP(n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4 71.88±7.20 65.75±6.56* 92.60±9.05 88.51±8.66* 20.49±2.06 18.85±1.92*观察组 44 71.93±7.14 52.73±5.17* 92.52±9.01 72.30±7.13* 20.55±2.03 12.33±1.20*t 0.0327 10.3401 0.0416 9.5855 0.1376 19.1015 P 0.9740 0.0000 0.9670 0.0000 0.8903 0.0000

临床疗效。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5.00%;观察组治愈11例,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4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6 讨 论

西医认为,偏头痛的发生原因有血管源、神经元两种学说。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发作与颅内血管扩张、血小板聚集密切相关,而神经元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生与神经递质介导的神经元活动有关[5]。另有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还与局部血流状态及脑血管舒缩功能有关,由于血流状态及脑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致使脑部血流灌注减少,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偏头痛[6]。

偏头痛属中医“头痛”“眩晕”等范畴。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感受外邪,诸邪上犯巅顶,使清阳之气受阻,气血凝滞而致,或由情志失调,忧郁恼怒,肝失调达,气郁阳亢上扰清窍而致,头痛迁延不愈,病久如络,转变为瘀血头痛,使瘀血阻于脑络,不通则痛。陈新宇教授[7]认为头痛病因虽有外感六淫、情志内伤之别,但头痛迁延不愈,病久入络,均可转变为瘀血头痛,其病机总属“不通”,故“通法”是治疗头痛的基础原则。通窍定痛方中以川芎、地龙、桃仁为君药,三者合用,功在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以白芷、细辛、藁本为臣药,三者均能祛风通窍、胜湿止痛,善治眉棱骨、巅顶头痛;佐以当归养血活血。全方配伍,共奏活血通窍、祛瘀止痛之功。

中医针刺疗法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百会穴位于头部巅顶,属督脉,刺激该穴能够调理一身之阳气。风池穴位于头后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足少阳、阳维脉之会,针刺可益气壮阳、通脉祛邪。风府穴位于头后正中线,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属督脉,督脉之气在此吸湿化风,故针刺能够散风息风、通关开窍,主治头痛、眩晕诸症。内关穴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曲肌腱之间,内关通于阴维脉,而阴维脉又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还于阳明经相合,故针刺能够疏通经络、调补阴阳气血。

CGRP是目前已知的较强的扩血管物质,具有降低血压、降低外周阻力、增加肾脏血流量、扩张动脉血管等作用,其对所有血管均有明显的舒张作用,另外CGRP还能够刺激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如5-HT、NOS、组胺等,这些物质能激活内皮细胞及血小板,提高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水平,反之又能增加CGRP释放,造成恶性循环,使偏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8]。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降低,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CGRP、5-HT及NOS均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表明通窍定痛方联合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偏头痛患者脑血流状态,调节神经递质水平,从而缓解头痛症状,效果优于单独针刺治疗。这可能是由于通窍定痛方中川芎、细辛、藁本具有活血止痛之效,尤其善于治疗巅顶头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主要成分为香兰素、川芎嗪等,川芎嗪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细胞聚集指数,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脑血管血流状态,增加脑血流量,进而改善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9]。藁本中主要成分为香豆素类、萜类、藁本内酯等,其中藁本内酯是其解热镇痛的活性成分,能够改善小鼠脑血流状态,增强小鼠抗缺血、缺氧状态,同时还可扩张脑部血管,改善脑部微循环,从而缓解头痛症状[10]。细辛能够显著调节脑血管神经递质水平,调节5-HT、组胺及NO水平,调节血管收缩、舒张作用,缓解头痛症状[11]。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针刺百会穴能降低ET水平,提高PGI2水平,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脑血流量,具有醒脑开窍、通络止痛、醒神益智等功效[12]。

综上所述,通窍定痛方联合针刺疗法能显著改善偏头痛脑部血流状态,调节神经递质因子水平,有效缓解头痛,效果优于单独针刺疗法。

猜你喜欢

通窍神经递质偏头痛
科普拟人让理解更轻松
泻火化瘀通窍法对感音性耳聋大鼠HMGB1/RAGE信号通路的影响
槐黄丸对慢传输型便秘大鼠结肠神经递质及SCF/c-kit通路的影响
度洛西汀治疗对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递质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
变异性鼻炎应用通窍鼻炎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治疗的效果观察
快乐不快乐神经递质说了算
疏风通窍汤对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后黏膜恢复的影响分析
滋肾通窍饮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清生长激素、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的影晌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偏头痛吃紫菜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