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转型研究

2021-02-27么慧贤贺子岳

新闻世界 2021年2期
关键词:知识服务科技期刊

么慧贤 贺子岳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公众信息网络接触行为的常态化发展,融合转型已经成为媒介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承载学术成果的产品,科技期刊承担着向社会大众传播最新科研动态及研究成果的重任,需要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以适应融合背景下的内容传播新生态。通过对当前科技期刊发展业态的分析,能够进一步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加速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转型,在此基础上实现科技期刊出版的创新变革。

【关键词】出版融合;科技期刊;知识服务

一、出版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新业态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拓展了社会公众的信息接收渠道,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67%,[1]这使我国信息内容传播生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信息技术在传播活动中的推广应用,丰富了当前内容市场的相关产品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用户信息接收过程中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加强。为了提高传统信息传播活动的数字化适应能力,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推进我国新闻出版等信息内容传播业的融合发展。

作为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刊出版活动在信息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及时、科学的期刊出版能够通过常态化的出版发行环节,有效加快相关信息的传播,在扩大知识内容传播范围的基础上实现其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作为出版活动,期刊出版能够通过传统纸质产品、现代数字产品等载体实现信息内容的体系化、条块化存储,有效延长信息知识的生命周期,彰显出版活动传承人类文化知识的社会职能。数字化浪潮下的期刊出版活动能够通过数字化的采编、出版、发行环节,实现相关研究成果的快速精准传播,扩大相关知识内容的传播效果。而随着出版融合的不断深化,期刊出版也需要加快融合转型,通过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高期刊出版产品的融媒体传播能力。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移动场景时代,用户的实际信息需求不断碎片化、使用场景不断移动化,这与传统期刊出版内容需要沉浸式阅读的特点存在冲突,不利于期刊出版效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期刊出版业需要加快自身融合发展,提高期刊产品在融媒体环境中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其在移动场景下的传播潜力。

同时,作为承载最新科研成果、彰显科技研发实力的出版产品,科技期刊产品在国家科技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为了充分发挥我国科技期刊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研发及应用领域的话语权,相关部门在2019年正式推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当前是期刊大国,但远非期刊强国,仍缺乏世界一流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这一行业现状。因此号召通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相关策略,有效提高我国科技期刊传播力、影响力,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期刊推动我国科技发展。而要真正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高水平发展,既需要严格把控内容、提高质量,也需要不断增强其传播效能、扩大期刊知名度與影响力。

二、科技期刊知识服务转型必要性

在出版融合实践的过程中,相关学者专家对当前出版产业内容、渠道、管理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认为知识服务是出版社转型升级的最终目标,通过包括但不限于纸质图书的知识服务,实现出版社由单一的提供纸质图书产品向提供全方位、多媒体的知识服务的角色转型应当是出版产业经营发展的最终走向。[2]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服务主要指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具有充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 根据用户问题环境, 融入用户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出能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3]通过将传统的内容供应转化为科学合理的知识服务供应,出版产业能够充分发挥其信息资源优势,履行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社会职能。而在科技期刊出版活动中,期刊出版者和文献作者等相关主体都拥有专业化的相关知识,能够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同时,数字化时代的科技期刊出版活动需要在满足用户获取知识的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用户解决相关问题、重演相关实验的能力,这同样需要相关出版主体提供高效能的知识服务。

(一)国家政策号召

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未来建设高水平学术期刊、提高科技期刊市场竞争力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

在提高学术期刊水平、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矩阵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国家政策的扶持,加快相关研究机构、产业单位对政府相关规划的响应速度,通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集团等具有一定学术、专业资源的机构开办学术期刊,加大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的建设力度,构建集数字采编、发行、传播等流程于一体的数字化期刊服务平台,通过网络首发、专家智库等手段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知识获取服务,利用精准的知识服务供应,强化科技期刊的内容传播效果。为了满足国家发展对科技期刊出版行业提出的这些新要求,期刊出版活动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在传统的内容分发生态的基础上建立面向国家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新型知识服务体系。

(二)期刊融合升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出版产业活动逐渐数字化、融合化,《2019—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全年收入规模超过9800亿元,其中互联网期刊收入达23.08亿元。[4]数字化期刊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期刊出版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当前期刊出版活动仍然存在一定不足,部分期刊出版意识落后、产品开发与新技术的融合度不够、知识资源和产品经营力量分散等问题突出。这种以纸质出版产品供应为主导的传统出版商业模式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无法与移动场景下用户个性化、碎片化、移动化的信息知识获取需求充分匹配,大大降低了期刊出版产品的影响力、传播力,也影响了期刊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期刊出版活动在学术扩散、知识普及过程中的支撑性作用,提高我国科技期刊产品的市场号召力、品牌影响力、学术话语权,需要加快我国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转型,通过知识资源数据库支撑下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有效满足用户知识信息需求,从而发挥科技期刊对学术科研成果传播、科技实力提升的赋能作用。

(三)用户信息获取需要

出版产品作为一种体系化、结构化的信息产品,是社会公众信息接收的重要渠道。而科技期刊出版产品作为一种刊载学术成果、传播科研动态的连续性出版物,在国家科技创新和公众知识增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基础性信息服务产品。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用户的日常信息接触场景更加多元,个性化需求不断凸显,而相对有限的科技期刊出版无法充分满足所有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这一矛盾必将造成用户信息接收效果的差异,导致“数字鸿沟”的不断加深。为了有效弥合不同用户群体信息接收的需求差异,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加快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全体公众供应,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科技期刊出版活动需要加快从内容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通过知识资源的传播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支持社会文化建设。

三、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实现路径

由内容服务向知识服务转变是数字时代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高质量的知识资源及服务供应,科技期刊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作为学术知识传播载体的担当。而实现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转型,需要相关产业主体在产品、传播、经营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升级和观念更新,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生态的结构性转变。

(一)数字产品开发

技术与内容的结合为融合出版背景下出版产品形态的多元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活动应该扩大其产品开发力度,加快传统纸质期刊出版产品向数字化产品的转变,构建以纸质期刊为中心的衍生产品生态,充分利用科技期刊出版活动中丰富优质的知识资源,实现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融合化发展。为此,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该大力开发新的知识产品,例如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期刊音视频讲解服务,科技期刊所承载的信息内容一般是当前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科技研发和文化发展提供动力,但是受到期刊出版产品内容体量的限制,可能存在知识理解困难、实验无法重演的问题,因此科技期刊出版者可以通过音视频讲解,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结,有效解决读者在获取相关知识时的实际问题,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产品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同时,科技期刊还能够在提供音视频讲解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付费听书的知识产品服务。在付费听书模式下,用户能够通过讲解员的解读在几分钟内快速了解书籍的核心内容,参照此模式,科技期刊可以提供“跟着大牛读论文”等类似的知识服务,邀请行业内知名学者对论文进行解读,对于经典文献在内容之外可以介绍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对于前沿论文可以介绍突破和创新之处以及未来可继续研究的方向。[5]通过开发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数字化产品,知识资源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知识服务也能更好地开展。

(二)社群关系构建

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尤其是各种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迅速普及赋予了用户强大的信息接触和交互能力,技术的高效赋能促进了用户社交网络的迅速扩张,使用户从传统的独立个体转变为关系网络中的节点。因此,为了充分满足移动场景下用户信息接触过程中的社交性需求,科技期刊出版活动应该加强其社交产品服务,通过构建期刊出版者、作者、读者等多方共融的网络场域,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基于科技期刊知识资源传播及服务机制的社群关系,并借以发挥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效能,充分扩大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及信息普及活动中的传播力、影响力。

知识服务作为科技期刊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应该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信息服务,例如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为实现科技期刊融合发展而设立的OSID(开放科学 (资源服务)) 标识码,该标识码能够作为读者与作者长期交互的入口。读者能够直接通过论文中的二维码与作者产生一对一直接交互,论文作者作为该方向研究的先行者,能够解答讀者提出的有针对性问题,让读者更快更清晰地理解论文内容,对论文起到开放式后评价的作用。[6]通过构建这种交互关系,科技期刊能够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知识资源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知识获取障碍。

(三)产业活动扩展

在优质内容供应和社群关系构建的基础上,科技期刊还应该关注用户的特殊需求,尤其是作为承载科研成果、传播科技知识的学术类出版产品,科技期刊应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要功能。科技期刊的信息知识资源来源于广大科研工作者,相关产品则面向其他科研人员和业界研发人员,因此科技期刊作为一种出版产品的中介性质十分突出,但受到期刊定位、版面、发行范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科技期刊产品只能满足部分用户的基本信息需求,难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知识服务。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关知识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的重大政策制定、科研单位的项目论证甚至商业活动的开展筹备都需要建立在丰富的知识资源基础上,因此,科技期刊出版活动应该加快知识服务产业链构建,充分发挥其知识资源优势。

为了有效延伸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相关出版单位应该最大化发挥其知识资源效能,例如可以通过构建专家智库为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科技期刊影响力的大小源自期刊上发布观点的研究实力,以及关键领域的读者共同体对期刊的认同。高水平期刊能自证科技观点与科技思想的重要性与正确性,并且自带受众的信任,以科技期刊为核心的智库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是智库能力综合直观的体现,建立一个以高质量科技期刊为核心的传播平台,对于科技智库的整体实力来说,至关重要。[7]而科技智库的发展壮大,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相关科技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知识资源的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和用户的相关信息知识需要。

结语

在互联网信息科技迅速产业化应用的赋能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科技期刊建设与发展的政策,上层指导与底层技术的共鸣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信息知识传播平台的社会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科技期刊需要加快自身转型发展,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出版产业的优质知识资源效能,加快从传统内容服务到现代化知识服务的转变。通过构建以学术论文为核心,以高质量衍生产品及服务为扩展的新型科技期刊出版生态,实现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在为用户提供精准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发挥科技期刊传播学术知识、促进科技发展的出版价值。

注释:

[1]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J].网络传播,2020(10):66-72.

[2]张新新.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的思考与构想[J].中国出版,2015(24):23-26.

[3]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05):30-35.

[4]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课题组,张立,王飚,李广宇.步入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数字出版——2019—2020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J].出版发行研究,2020(11):20-25.

[5]李琳,吴国云,游小菊,王杨.在线知识付费对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建设的启示[J].编辑学报,2019(06):660-664.

[6]陈晓峰,刘永坚,施其明,刘琦.基于现代纸书模式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8(08):75-79.

[7]杨柳春,文彦杰.科技期刊作为智库传播核心的作用机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10):1238-1243.

(作者:么慧贤,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贺子岳,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知识服务科技期刊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一流编辑学会和一流科技期刊融合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知识服务的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跨境电商供应链中的知识服务供需匹配模型研究
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体系的思考
嵌入心理契约的馆员知识服务能力建设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