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裂症患者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分析

2021-02-26谭小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历精神分裂症维度

谭小华

(丰都县精神病医院,重庆)

0 引言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影响相关因素较多,与社会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均具有高度关联性[1];基于临床发展阶段,临床学者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多采用抗精神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临床治疗呈现较大个体依赖性,与患者治疗依从性、认知功能具有高度关联性,探究适配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课题探讨价值[2,3]。为提高本院精神科临床药物使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特针对新型抗精神类药物于精神分裂症应用中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机制进行探究,旨在为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客观参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门诊接收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数据比对,共计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区间23-60岁,年龄均值(33.51±1.04)岁,学历分布:本科及以上学历21例,大专学历26例,中专及高中学历1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6例;同期选取63例健康人为参照,男34例,女性29例,年龄区间20-57岁,年龄均值(34.07±1.01)岁;学历分布:本科及以上学历19例,大专学历27例,中专及高中学历11例,初中及以下学历6例;统计分析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资料(P>0.05),具有后文比对价值。

纳入标准:(1)126例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化对精神分裂症的评估依据[4],均为初次发病;(2)患者均可独立完成相关问卷填写,于入组前对本研究项目知情,签署书面知情书;(3)患者入组前2周未使用相关药物治疗,符合研究2周洗脱期指征。

排除标准:(1)具有其他精神类疾病及认知障碍性疾病患者;(2)既往有药物依赖史、酗酒、暴力倾向患者;(3)治疗依从性较低或中断研究患者。

1.2 方法

所选精神分裂症患均予以新型抗精神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本研究选用4-6mg/d利培酮、15-20mg/d奥氮平口服治疗,依据患者耐受情况,合理加减药物剂量,持续单药治疗8周。

1.3 评价标准

采用精神症状积分量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进行量化评估,分数与精神症状呈负相关;借助中文译版认知成套测验量表(MCCB)对患者作记忆、社会认知、回忆、信息处理、推理及问题解决、词语、视觉学习、综合评分等维度进行量化评分,分数与患者认知功能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统计

治疗后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积分较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统计(±s/分)

表1 治疗前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统计(±s/分)

时间 n 阳性症状 阴性症状治疗前 63 26.35±3.95 23.51±4.01治疗后 63 15.36±2.76 12.71±2.47 t 8.711 8.625 P 0.000 0.000

2.2 两组认知能力评分统计

观察组治疗后工作记忆、社会认知、回忆、信息处理、推理及问题解决、词语、视觉学习、综合评分等维度评分较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上维度评分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认知能力评分统计(±s/分,n=63)

表2 两组认知能力评分统计(±s/分,n=63)

认知功能 观察组 健康组治疗前 治疗后工作记忆 32.02±2.36 41.36±2.59 48.62±3.84社会认知 31.68±2.28 43.62±2.55 49.03±3.52回忆 31.88±2.19 42.61±2.60 48.71±3.80信息处理 32.07±2.30 41.19±2.35 49.63±3.58推理及问题解决 32.19±2.17 43.17±2.58 50.03±3.69词语 35.24±2.42 42.21±2.61 51.16±3.67视觉学习 30.92±2.08 41.88±2.55 50.73±3.58综合评分 31.89±2.21 43.68±2.49 50.07±3.74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作为临床常见精神障碍性疾病,其临床病理表现以患者思维、认知、行为障碍为主[5,6];现阶段临床学者针对精神分裂症病因病机尚处于探究阶段,临床治疗不断摸索,可用新型抗精神类药物被确立起来,如何确保抗精神类药物使用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重要探究课题之一[7,8]。本研究选取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利培酮及奥氮平治疗对策,于治疗前后通过比对患者认知功能情况可知,治疗后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积分较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工作记忆、社会认知、回忆、信息处理、推理及问题解决、词语、视觉学习、综合评分等维度评分较比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上维度评分均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研究数据可知,抗精神类药物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可以显著帮助患者提高自我认知,帮助患者早期回归社会,相较比正常人认知功能仍存在一定不足,患者认知功能未完全修复,表明临床药物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考虑与患者精神症状具有直接关联性[9,10];同时,因部分药物抗胆碱能及锥体外系反应较小,故于患者认知功能调节上无统一增益效果,本研究数据探讨存在一定局限性,仅表明短期内抗精神类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远期抗精神药物对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机制,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11,12]。

综上,新型抗精神病药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中,于精神疾病临床症状及认知功能均具有一定影响。

猜你喜欢

学历精神分裂症维度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