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

2021-02-22周婷黄柯杭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5期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周婷 黄柯杭

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这始终是高等学校需要思考和研究的课题。每个学生从出生之日起,受父母长辈教养,自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接受学校教育,等到进入大学的校门,已然是性格迥异、生活习惯不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各有差异。而所谓的“问题”学生,往往来之于有“问题”的家庭。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会引发各种危机问题: 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环境适应不良等。学校的教育可以给学生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却不能弥补或是替代他们从父母、亲人处获得的关爱。所以,学生的行为常常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也一直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乎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况

1.心理危机的定义。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抑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概括。心理学家布拉默(Brammer)认为,危机包括三个方面: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发展性心理危机主要是指在大学生阶段发生的涉及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心理危机;境遇性心理危机是指突如其来、无法预料的和难以控制的心理危机;存在性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因为认识的存在性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危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1.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策略

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多次发表文件精神强调,我国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加大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做到以预防为主,以处理为辅的工作态度,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工作系统的作用,通过对大学生定期地进行心理情况普查、心理危机问题定向排除等工作方式,及时有效的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危机。在高校普及工作中,学校应该对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关注,但在关注过程中要注意尺度,不要引起这类学生的反感以及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随时根据其情况和发展状态进行跟踪和加以干预。同时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干预后的回访和跟踪监察。例如,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学校就可以开展相关的初步心理测试活动,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以便于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和辅导。在学生入学后,也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心理健康普查活动,在活动中对心理危机相关知识进行宣传,让学生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和把控,从而能最大限度降低高校心理危机实践发生的概率。

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1)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危机干预总共有六步:1、确定问题,明确导致学生产生危机的具体问题,需要全面且具体;2、保证危机者安全,需要危机者周围同学与任课老师给予帮助,确保学生的安全,安全问题是第一大问题,只有安全了,后续工作才有机会展开;3、给予支持,对学生给予到心理上的支持,让他对自我进行肯定;4、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法,危机干预最终目的是帮学生度过危机,解决当下问题,可以提出具有可行性且可变通的方案;5、制定计划,计划的制定需要危机者自身的参与,不能全由干预着一人制定;6、得到承诺,在得到危机者真诚的承诺时,才能放心学生暂时的安全。

(2)自杀行为的识别与干预

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之一,每年大学生自杀人数在上升。自杀有情绪性自杀与理性自杀两种类型。在学生工作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有抑郁症、焦虑症、精神疾病以及自杀未遂者,这些人群更容易有自杀倾向。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为65%,高出一般人群80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率是正常人的20倍,且都存在终身自杀的危险。这些数字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多加关爱这些人群。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例如,家庭变故,与朋友关系的恶化,恋爱关系的破裂,受到排挤,成绩不理想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注意到到大学生言语和行为的异常,及时发现自杀征兆,如果有同学提到“想死”“不想活了”“生活没有意义”的相关语句,或者突然间不爱与人交往,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等异常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多加重视,给予关心。

在遇到有自杀倾向的同学时,我们应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帮助。向他表达自己的理解与关心,接纳他而不是一味的责骂与怪罪;少听多做,不要说教,理解当事人的需求;允许他哭诉,不要表现出烦躁。大学生心理工作是繁重且复杂的,自杀问题更是一个大难题,我们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三、对现阶段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3点思考

1.成立专职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工作范畴涉及多个方面,目前很多高校都是将将思想政治与心理的辅导员合二为一,但是两者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还是有着较大的区别,在面临如何有效地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时候就相形见绌了。

2.积极发挥朋辈疏导的作用。同伴之间的相互教育、相互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同伴之间通过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可以唤起共鸣,达到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

3.加强危机的后干预。目前,危机干预重点关注危机的即时阶段,对心理危机的后干预关注不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整套联动的系统过程,危机的后干预必不可少。危机后干预有助于弥补目前危机干预机制的不足,丰富危机干预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及时 的避免恶性事件(如自杀、凶杀等)的模仿效应。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乎学生本人的发展,还关系到高校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和干预就十分重要,做好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规律,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科学途径,把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从危险的边缘解救出来,帮助大学生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卫机制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运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可以有效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避免危机的扩大化或衍生新的危机,确保学生的生命安全以及校园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季丹丹, 郝乐祥.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 2021(2011-6):167-168.

[2]王雪. 大學生心理危机成因及干预策略探析[J]. 2021(2016-1):117-119.

[3]卢奔芳. 浅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J]. 2021(2013-2):126-128.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危机来袭/等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