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2021-02-21朱列侠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期
关键词:社区活动创新实验概念教学

朱列侠

摘要: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 必备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提出:常识巧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社区活动,践行社会责任。

关键词:核心素养 常识巧用 概念教学 创新实验 社区活动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 必备关键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培养初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初中生物学学科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初中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一、常识巧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

用学生熟知的古诗词、农谚、谜语、游戏、类比、模型等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或解释生命现象和生物学原理,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观”是指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是长期进化所形成的,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体现。如学习鱼和鸟身体呈流线型,分别将它们与船和飞机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它们身体呈流线型以减小水、空气的阻力以适应飞行。

“进化与适应观”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生物是不断进化的,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生物适应环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在英国曼彻斯特地区,1850年,山清水秀,长满地衣的树干上桦尺蛾的体色大多数是浅色的;到1950年,长满地衣的树干被工厂排放的煤烟熏成黑褐色,树干上桦尺蛾的体色大多数变成深色的。桦尺蛾体色由浅色进化为深色是桦尺蛾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青霉素能杀死多种致病细菌,但有些致病细菌抗药性增强的原因是少数细菌由于变异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杀死而生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遗传给下一代,是致病细菌适应青霉素的结果。

“物质与能量观”是指物质的合成与分解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而进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总是伴随能量的流动而展开。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揭示生物圈中的水循环;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紅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揭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等。

“稳态与平衡观”是指生命系统是一个稳态和平衡的系统,稳态和平衡是通过调节来实现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揭示不少人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情绪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严重失调,故保持良好心态有利于维持健康;“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形象地说明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密切关系等。

二、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科学方法深化概念教学,可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一)用丰富的感性材料构建新概念

运用观察、归纳、概括等方法,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概念,训练学生理性思维。如让学生通过吃生红薯(根)、甘蔗(茎)、橘子(果实),摘芹菜(叶),剥花生等多种体验,汇报、归纳、生成“器官是由不同组织构成的”这一概念。学“传染病”时,用粉笔灰代表病原体,手上涂有粉笔灰的同学扮演传染源,愿意与传染源握手的同学为易感人群,而不愿意与传染源握手的同学则表示远离传染源。通过游戏帮助学生弄清楚传染病流行环节。

(二)理解概念本质特征

概念既具有内涵又有外延,内涵指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指具有概念所反映本质属性的对象。理解概念必须把握内涵和外延。如基因概念内涵是:(1)从功能上看,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单位;(2)从化学本质上看,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3)从结构上看,基因由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构成;(4)从位置上看,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并呈线性排列。所以,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结构单位。其外延是: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常染色体基因和性染色体基因;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等等。再如鱼概念的内涵是:鱼是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体表常覆盖鳞片的生物。其外延是:各种各样所有的鱼。

(三)比较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比较相关概念,引领学生找出概念之间的本质属性,区别它们的差异以达到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明确其本质特征。如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概念从场所、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对立和统一面,学生就很容易认识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再如呼吸作用与分解作用的区别,首先从概念上来看:呼吸作用是指将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强调能量变化;分解作用是指将植物残枝落叶、动物尸体粪便分解为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强调物质变化。其次从产物角度看,呼吸作用产物是水、无机盐,分解作用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最后从功能角度看,呼吸作用强调能量供应或者流动,分解作用强调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

三、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创新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落实实验创新教学的主要措施有:优化、整合、拓展实验,使实验的条理性更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减少实验操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案例1:在做《观察种子结构》实验时,将实验优化为:

(1)观察菜豆种子的流程:看外形(肾形、种脐、种孔、种皮)→剥种皮→分开子叶→用放大镜观察(找胚芽、胚轴、胚根、子叶,推测各个部分的功能);

(2)观察玉米种子的流程:看外形(方形、两面的颜色不同、种脐)→从中央纵剖→滴碘液→用放大镜观察(找子叶、胚轴、胚芽和胚根,推测各个部分的功能)。

案例2:在做《发酵现象》实验时,将实验优化为:

(1)实验装置图;

(2)实验装置改进:

①“锥形瓶”改为“矿泉水瓶”,将三通管一端插入瓶口内;

②将套“锥形瓶”的气球套“三通管”另一端;

③将三通管的另一端塞上较薄的橡皮塞,在橡皮塞插上带有软管的医用针头,软管另一端连有注射器,用于抽取瓶内气体;

④两个注射器内装有等量的澄清石灰水。

(3)实验优点:

①验证酵母菌“发酵现象”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物;

②选用矿泉水瓶,废物利用,口大易放料,透明性好易观察产生的气泡;

③获取气体方便,易操作,易控制实验变量,现象明显。

四、社区活动,践行社会责任

社区是比家庭、学校更大的生活环境,是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区域,更是一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清扫街道和社区卫生、清除“牛皮癣”、整理杂物、填土、清扫马路、环保宣传、法制宣传、文艺汇演、民俗活动等,以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展实践能力,充分体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意识,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建设美好社区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一种健康、良好的社会心态面对社会、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玉英.引用“农谚、古诗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3(12).

[3]陈兴华.借助模型建构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基因重组的概念教学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7(1).

[4]周森鹏.染色体组概念及类比案例分析[J].中学生物教学,2018(10).

[5]吴成军.构建生物学概念的重要内涵[J].中学生物教学,2015(3).

猜你喜欢

社区活动创新实验概念教学
浅谈如何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
穿针引线,在社区活动中传承民俗文化
巧用废旧材料探究声音特性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探讨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国外政党基层组织的社区活动方式
浅谈群众文化活动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