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视星光灿烂的文学天空

2021-02-21李黎

福建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普鲁斯特作家文学

李黎

文学并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每个人的状态,是每个人对时间的凝视。《普鲁斯特的凝视》一书,就是用朴实和确切的文字,介绍了100位外国文学大家的主要经历、思想和代表作。根据这些作家的写作特质,全书分“越界”“回望”“日常”“即刻”“行旅”“介入”“诗性”“博识”“异数”“综合”十辑,期待以这样的划分,让作家在读者中的印象更为清晰,并且作为了解作家及其代表作的起点。

这些文章意在深入浅出地刻绘出作家思想的肖像、艺术的肖像、精神的肖像,有助于读者最大程度拓展文学视野并提升文学趣味。而对于希望“遇见”这些作家的读者而言,循着文章给出的线索,或许就能对这些作家乃至整体的现当代外国文学“了然于心”。

本书涉及的100位作家,既有普鲁斯特、菲茨杰拉德等经典作家,又有门罗、石黑一雄等诺奖得主,也有乔纳森·弗兰岑、理查德·耶茨、让·菲利普·图森、扎迪·史密斯等国内读者相对陌生的名家和新秀。涉及世界名著、经典名著600多部,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阅读指南。

现当代外国文学在我们的阅读和学习中占据了重要位置,鉴于文学创作本身的进行时,我们对外国文学的了解有一种片面和错乱,进而失去一种标准,甚至失去了兴趣。本书围绕“标准”和“興趣”两个核心词进行撰写和编辑,不同于教材的体系化和论文腔,也不同于时尚文章的过度发挥和任意阐述,而是以一种较为经典的散文写作模式,以充满细节和理解力的行文,将每位著名作家的代表作、中文传播简史、思想与艺术的核心、作家的精神世界图谱等关键信息加以呈现。每一篇文章都是一部关于文学大师的美文,100篇文章,则汇集为一部现当代西方文学全景式的描述和关于文学本质的深入探索。

文学赋予时间以品质

每个人面对时间,都难免感觉它流逝得太快,一天一周一月一年,当它们以不可抗拒的速度消失的时候,往往有一种不曾存在的感觉。时间之于人类的谜团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科学或者哲学前赴后继,但我们得到的解答依然是苍白的,或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一种复杂之后的苍白。

相对而言,文学在面对时间时更为从容,它没有科学和哲学的责任感和终极追求,没有战胜或者控制时间的野心,它更多的是“面对”时间,和时间共谋,于是文学反而留住了时间——这个世上有很多事物留住了时间,比如建筑,比如古迹,比如遗传,但文学留下来了最多的时间,远远超过历史。如果我们深入文学深处,可以发现更多的时间,而且可以看到,文学让匀速穿过每一个人的时间,有了一种品质,这种品质甚至给我们一种感受:时间停留了,时间可以被抓住,时间不再只是无情到虚幻的概念,不再只是前沿科学的实验对象,不再只是一去不返的永恒之物。

在与时间的相处中,文学通常具备多重的技能,记述、描绘、刻画,甚至想象。这些都是表面的相处,真正与时间相处的方式,是凝视。作者傅小平在自序里说:“在写普鲁斯特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凝视,正如我能想尽,他定然是屏息凝视《追忆似水年华》里的那些人物,让他们以活生生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而这样的凝视无论于他,还是于一百多年后作为读者的我,或许都会不由生出庄周梦蝶的感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长诗《霓裳羽衣歌》里有云: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极言他观赏霓裳羽衣舞时的全神贯注,以及看完后的意犹未尽。深度阅读大作家的作品时,我们经历的或许也是类似的体验。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真正的阅读是‘我们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一文中也说,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的时候,为了充分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不只是用心灵,也不全是脑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而只有凝视所包含的那种全神贯注,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杰作之所以为杰作,大作家之所以为大作家的重要理由。”

凝视是文学的一种方式,作为读者,凝视作品,可以进入另外一个时空;作为作者,比如书名中的普鲁斯特,他的凝视带来的是《追忆似水年华》,一部被形容为“生命太短,普鲁斯特太长”的现代文学开山巨著。“生命太短”,是每个人身上的表象和本质,“普鲁斯特太长”可以理解为,文学让时间具有了某种品质,这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品质。文学让每个读者拥有了超越自身那不多的线性的时间,拥有了足够多甚至无穷尽的时间。

以“普鲁斯特的凝视”作为这本书的书名,意在阐明文学的发生问题,它源自于一种凝视,所凝视之处,即成为我们所拥有的时间。

星光灿烂的文学天空

普鲁斯特不仅出现于书名,而且也是开篇,是这本书第一要介绍的作家。

卡夫卡、乔伊斯和普鲁斯特,联手开创了现代文学,虽然他们三人之间几乎没有交集和交往,但一种以人的存在、人的变异和人的内心为核心的现代文学就此揭开大幕,100多年始终保持着浩浩荡荡的奔腾姿态。本书舍弃了对卡夫卡的写作,因为关于他的文章实在太多,而几乎天才、生而知之的卡夫卡留给文学的气息过于激烈和反常,普鲁斯特更适合作为文学的某种起步,他让人惊叹于,对真心热爱的事物可以展开无穷无尽的描述,由此也构成了我们的关于时光、生命和世界的一切理解。

普鲁斯特之后,理应是20世纪上半叶的伟大作家,但作者似乎是虚晃一枪,完全摒弃了时间顺序,而是以他所理解的逻辑,开始了对莫迪亚诺、菲茨杰拉德、麦卡锡、陈舜臣等作家的介绍。文学就是一种没有逻辑的逻辑,试图理清文学的逻辑,犹如在试图理清自己多年前某个瞬间的情绪和选择一样,是一种有悖于事物本质的做法。

《普鲁斯特的凝视》一书分为“越界”“回望”“日常”“即刻”“行旅”等十辑,但我们依然看不出其中的逻辑,这更多的是气息和情绪,即作者按照所涉及文学名家的气息,结合自己对作家的了解认识,再综合自己书写时的情绪给出了这十个分类。我们可以理解其中的“旅行”“博识”,但很难说清楚“越界”“介入”,更不确定“异数”到底到什么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都是所在时代的异数,很难想象一个对时代俯首称臣、唯命是从的人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所以,关于本书的阅读,十辑只是一种参考,我们理应从人名中寻找自己熟知的、有感觉的、有兴趣的,宛如在星空中辨识自己在某个深夜时分看到的最为璀璨的星星:普鲁斯特、托马斯·沃尔夫、菲茨杰拉德、门罗、理查德·耶茨、赫拉巴尔、加缪、罗伯·格里耶、村上春树、克莱齐奥、圣艾克絮佩里、多丽丝·莱辛、奈保尔、拉什迪、石黑一雄、库切、索尔仁尼琴、阿列克谢耶维奇、君特·格拉斯、波伏瓦、苏珊·桑塔格、T.S.艾略特、奥登、扎加耶夫斯基、鲍勃·迪伦、博尔赫斯、乔伊斯、纳博科夫、塞林格、卡波特、太宰治、钱德勒、马尔克斯、菲利普·罗斯……这是一份灿烂耀眼的名单,其光芒足以比肩恒星对星系的影响。对一些人而言,没有文学,没有这些作家,世界毫无问题,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如果缺失了这些作家作品,世界就是黯淡无光的,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身在其中的人是畸零而悲哀的。

这本书期待每个人都成为后一类人。文学与专业无关,与每个人都有关系。每个人都拥有时间,拥有回忆,如果缺乏文学这一附着之物,时间只会匀速流淌直至不复存在,回忆只会被最大的声响和最艳丽的色彩定义。

汉语言的包容与丰满

上面罗列的作家,是《普鲁斯特的凝视》中涉及的一部分,全书共100位作家,全部用非中文创作。那么,每位作家进入中国读者、研究者的视野之中都有其客观事实,都有一个传播学上的过程和关键点。一些是获奖,一些是借助电影先发而后至,一些是众望所归,一些是机缘巧合,还有不多的几位作家,始终将中国作为写作的主题,例如陈舜臣与傅高义。

陈舜臣出生在神户,二十来岁时,日本战败,台湾光复,他从日本人又变回中国人。他读大阪外国语学校时本打算留校做学问,可在当时的日本,非日本人在国立学校的前途到讲师为止,当不上教授。陈舜臣也直到1990年才重新加入日本国籍。虽然日本生,日本长,陈舜臣却抱有强烈的中国人意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加上日本文学的熏陶,这两者的结合使陈舜臣的作品有别于一般的中国作家或者日本作家。这就不难理解,何以是他开创了日本文学里中国历史小说的先河,而且他的创作与后来的田中芳树、宫城谷昌光、酒见贤一、冢本青史等众多日本籍“中国历史小说作家”,始终保持着很是不同的面貌。自20世纪60年代末推出长篇巨著《鸦片战争》以来,陈舜臣出版了《小说十八史略》《太平天国》《秦始皇》等历史小说,一次次掀起日本读中国史的热潮。《中国历史风云录》等数部代表作也已经在国内翻译出版。如李长声所言,日本小说家写中国故事大都盯住唐代以前,例如三国,恐怕也因为那时日本还处于原始状态,笔下只好把历史的久远上接到中国,而陈舜臣的文学功绩更在于写中国近现代史,尤擅写近代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甲午战争》。正是在这部小说里,陈舜臣表达了“甲午战争是中日之间不幸历史的原点”的历史观。小说以袁世凯、李鴻章和日本的竹添进一郎、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描写战争前夜的中国近代史,书名直译为“大江不流”。陈舜臣在随笔里写到这书名的由来:“当时中国人把对于时局的焦躁表现为‘山睡江不流,我要铭记这句话写下去。”陈舜臣说的这句话,出自谭嗣同的五言律诗《夜泊》:“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这表明他要用淡淡而娓娓的笔致,描写垂老的晚清怎样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更捕捉那个时代的气氛,写出当时中国人的闭塞感。小说还有个副题“小说日清战争”,而亮出“小说”这两个字,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在陈舜臣看来,有必要把小说与史实严加区别,更不能像一些学者那样,故意把故事与历史搅在一起,以取悦于大众。当然,陈舜臣正是将历史小说化,才使得他的作品成为日本人最爱看的中国历史读本。

如果说陈舜臣和写了《邓小平时代》的傅高义,他们的写作是指向中国历史中现实而重大的部分,那么大量的作者则将想象中的中国诉诸笔端,卡夫卡的《万里长城建造时》、黑塞的《周幽王》等篇章,让人觉得中国确实始终是世界的中国,是兼顾现实影响和人文想象的中国。或许,有心人可以去编辑一本海外作家写中国故事的全集,一套从《马可·波罗游记》开始的关于中国的皇皇巨著。在这部书中,无论客观还是主观,中国的故事,会随着多种语言流传于世界各地。

反之,任何一位作家进入中文读者的视野,都离不开翻译。《普鲁斯特的凝视》一书中涉及大量的译者和译本,虽然并非刻意为之,但作者凭借数十年的阅读,大体上掌握了重要作家在国内的重要译本。这不仅是一部延伸阅读的参考,也是一部有待书写的巨著,一部关于汉语如何将蜚声全球的多位作家悉数纳入自身范畴的大书。在不算长的数十年内,我们的翻译界,以不可思议的辛劳和毅力,以谦卑而自觉的态度,将世界上近百年的巨著几乎全部翻译为中文。作为一个载体的中文,在这样虔诚而急迫的翻译中不断承受着更为成熟和老到的语言的冲击,不断将最为精妙和幽微的语言努力呈现出来,不断调整着自己固有的内涵和外延,让自身暴露在多种语言的轮番冲击之下。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包容的中文,一种更为优雅、丰满、精致和生动的中文。

语言的进化和使用的强度成正比,翻译则是一种高强度的语言运用。当我们认可多位外国作家已经具备某种不朽的光芒时,对他们的翻译,其实也是赋予中文一种不朽的属性。要感谢书中涉及和没有提及的译者,正是这种艰难而骄傲的文学翻译,让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始终保持的生机和力量,足以对抗一切腐朽的表达。

每个人的文学

每个人都有时间,每个人都理应有自己的文学。这与创作与否无关,与阅读有关。《普鲁斯特的凝视》的核心,是努力呈现每位作家的精神独特性,以期为寻找文学、寻找作家作品的读者,提供一个标准和一层兴趣。有了起码的标准和阅读的兴趣,文学就可以回归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褪去被强加在它身上的诸多光环和功能。

因此,对每一位作家精神图谱的描绘,对其艺术与思想的提炼概括,就成了《普鲁斯特的凝视》一书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艰难和危险的部分。文学或许是反对这样的描绘和提炼的,但这本书并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一道通向多个房间和多层空间的台阶,这个台阶必须放弃更为浪漫和隐晦的部分,以坚实明快的姿态让每位作家的影像清晰地出现在读者眼中。由此,以代表作和思想力互相呼应的作品分析,在书中占据了一定的篇幅,虽然文字量并不多,但每一位作家均有所涉及,作者傅小平相当于抛出了100个论题,有待更为专业的读者和研究者,借助自己的遭遇或者兴趣,去深入其中。

感谢电影,让文学以更为形象和直接的方式出现在更多的人眼前——虽然这绝对不是电影的目的。太多优秀的作品借电影的传播获得了更多的读者、更多次的传播,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仅知道有电影不知道有原著,或者只知道作品而不知道背后的作家。《普鲁斯特的凝视》一书中,也涉及较多的被成功改编成电影的作品,而这些作品,或许可以打破文学的专业趋势,让属于每个人的文学得以实现。

《天使望故乡》《朗读者》《辛德勒名单》《老无所依》《革命之路》《杀死一只知更鸟》《我曾经伺候过英国国王》《严密监视的列车》《遗言》《小王子》《英国病人》《铁皮鼓》《洛丽塔》《伪币制造者》《欲望号街车》《柏林谍影》《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这是一个足够精彩的电影片单,也是《普鲁斯特的凝视》中涉及的重点作品。作者并非刻意书写文学名著与电影的关系,一如这些作品本身最初并无关于电影的任何想法,但事实也是很清楚,在文学为电影提供强大的支撑的同时,电影也让更多的名著变得更为亲切生动,可以暂时掩藏起艰深晦涩的面容,成为更多人的阅读选择。

这一切只是证明,人人需要属于自己的文学。

责任编辑林东涵

猜你喜欢

普鲁斯特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吉恩·沃尔夫是科幻小说界的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和服务机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肖邦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