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韩国小说中译策略研究*
——以《82年生的金智英》为例

2021-02-18王艳丽

民族翻译 2021年6期
关键词:目的论译者译文

⊙ 王艳丽

(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1992年中韩建交以后,韩国小说开始被大量译介到中国。虽然初期(2000—2010年)在数量上有过短暂的“辉煌”,但从整体翻译水平、读者接受范围及学界认知程度等方面来看始终差强人意。2010年以后,由于中国图书出版政策、市场环境,以及读者需求的变化,再加上以往韩国文学中译过程中存在量与质差距较大等问题,韩国小说中译的步伐逐渐放缓,甚至一度陷入了低迷期,这种情况直到近期才有所缓解。《82年生的金智英》是韩国女作家赵南柱创作于2016年,并风靡东亚地区的“现象级畅销书”①。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女权运动”和同名电影等外部因素的助力下,该小说在中国译介出版,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广泛关注。仅从中国知网(CNKI)上的论文数量和“豆瓣网”上的读者评论情况来看②,《82年生的金智英》可谓目前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韩国当代文学作品。

这部小说之所以能够在韩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受到广泛瞩目,除了与作品本身的文学艺术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涉及的女权主义话题具有普遍的社会问题意识。另外,还要归功于大众消费主导的新媒体时代下文学作品传播途径多元化的趋势。但需要强调的是,原文本能够在东亚地区流通并获得读者的共鸣,翻译的中介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检索国内的学术网站及大众关注度较高的文化类网站,可以清楚地获知这样一个信息:这部作品经过跨文化编码(即翻译)后,在中国所获得的评价和反响与原文本在本国的几乎一致,这一点从包括豆瓣网在内的知名读书网站上的读者跟帖及众多媒体评论内容中即可窥见一斑。总之,《82年生的金智英》中译本在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方面可谓颇为成功。

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流活动,从根本来说是一个跨文化解码和重新编码的过程。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源语读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际。而文学翻译具有艺术性、创造性和忠实性三个特点,要求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将原文的思想精神、艺术风格通过目的语语言如实地表现出来,使译文文本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环境中也能产生与原文在源语文化环境相同的效果,从而引发同样的共鸣。正因如此,功能学派作为国际翻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派别,主张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层面也是适用的。

鉴于以上,本文将基于翻译目的论,结合《82年生的金智英》中译本的具体实例,通过整理和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得”与“失”来探究韩国文学的翻译策略问题。本研究旨在进一步论证翻译目的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及其对译者选择翻译方法时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期待为中韩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提供更为多元的视角和更具实践意义的信息。

一、翻译目的论及其对文学翻译的适用性

翻译不但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促进两种文化之间交际和沟通的桥梁。正因如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逐渐向更广的范围——即文化层面转换,德国功能学派即是其中一个重要流派之一。功能学派翻译理论以功能、交际视角研究翻译,代表性人物弗米尔(Hans J.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等经过不断诠释和完善,明确提出了一个摆脱传统对等翻译局限性、凸显译者作用的翻译理论原则——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作为功能学派的重要分支,翻译目的论主张“翻译是一种以原文本为基础、有目的的、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1]19,认为译文主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或任务,而判定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译文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作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不但适用于各种非文学应用文体,同时也可以用于文学翻译。因为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作者通过各种创作手法表现内心情感并给读者带来启迪、思考和情感共鸣的产物,尤其是小说作为重要的虚构叙事体裁,往往带有描述、反映甚至抨击某种社会现实的目的。即便有人坚持原文作者在写作时没有特定目的或意图,但“译文总是给特定阅读者阅读的,因此,译文总是要对读者起到某种作用。”[2]14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翻译本身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目的性。译者在翻译小说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按照译文接受群体的需求,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手段,使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中具备某种特定的功能,这就是目的论者们所说的“译文目的”。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目的论对研究文学作品中译者对源语“文化专有项”③的处理乃至整体翻译策略的选择等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如,严复对《天演论》的译介、《红楼梦》的英译,以及《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汉译等,都体现了翻译目的论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二、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与《82年生的金智英》中译本

一般来说,翻译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三条原则等级不一,目的原则最为重要,连贯原则次之,忠实原则为最后”。[1]20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即为目的语读者创造出可接受、可理解的译文,从而帮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或一致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时要以目的原则为基础,同时兼顾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要使得译作或文本能在译语语境中发挥某种功能;连贯原则是指译本在目的语读者看来必须是连贯的、可读的、可以接受的;忠实原则指的是译本对原文的忠实性。[1]

笔者认为,对《82年生的金智英》这一文本的翻译来说,以上三个原则可谓相辅相成。因为前面提及,原文本本身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作者为了达到记录女性所受不公平待遇、引发读者共鸣和思考的目的,采用了简单而平白的叙述手法,避免过多使用文学技巧,从而使文本更容易为大众阅读和接受,这就给文本的翻译提供了基本方向:即更关照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以通顺、易读为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协助目的语读者顺利捕捉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领会原文中蕴含的社会问题意识,最终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换言之,原文轻技巧、重记述的平白叙事风格和关注女性问题、力图唤起读者共鸣和思考的叙事目的,决定了《82年生的金智英》的翻译策略应该是以将原文本引向目的语读者的归化翻译(即意译)为主。当然,“归化/意译”与“异化/直译”绝对不是“二者择一”的对立关系,尤其翻译既然是一种跨文化活动,就必然会涉及不同文化环境和背景之间的转换和交际。原作者与目的语读者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背景的不同,自然会在意识、用语和风格方面产生不对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缺省”。“文化缺省”是因为作者与目的语读者间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3]而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翻译各类文化专有项时的最大障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必要而恰当的策略来解决“文化缺省”造成的各种意义真空,并准确传达原文所蕴含的语义和文化信息。

纵观《82年生的金智英》中译本,虽然不乏个别错译或不妥的翻译,但整体而言是符合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具体说来,译者在翻译时,遵循了“归化/意译为主,异化/直译为辅”“信(忠实)”与“顺(连贯)”兼顾的翻译原则,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更多关照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不能直译时则会积极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采用添加、删除、拆分、调整语序、替代、加注解等多种翻译方法,以翻译的交际功能为基础,力争达到有效传递原文信息、引发社会关注和读者思考的翻译目的。

在下文中,笔者将从词汇、短语和句子、语篇等几个方面探讨《82年生的金智英》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尝试对其中的一些翻译结果进行评价和解析。

三、《82年生的金智英》中译本具体翻译策略实例分析

(一)词汇、短语层面

毋庸置疑,所有文学文本都会涉及一些特定文化专有项。从翻译角度来看,这些文化专有项中有的是源语文化圈独有的,即实际不对等项;也有很多在源语与目的语中都存在,但表现形式不同或意义发生变异或转移的形式不对等项。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以上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都比较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译者尹嘉玄在翻译过程中灵活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如省略、转换(替代)、加注解、明示化、调整语序等。

1.日常生活相关文化专有词

例1:

译文:金智英,现年三十四岁……丈夫叫郑代贤,两人去年生了个女儿,取名郑芝媛……[5]3

例2:

译文:或许吧,你应该也会很辛苦。不过我绝对不是因为你叫我出去赚钱才去上班的。[5]124

例3:

译文:小郑啊,以后出门要记得带件外套,早晚变凉了啊![5]4

例4:

译文:隔天,金智英与婆婆除了从早到晚都在忙着做煎饼、炸食物、炖牛小排、揉松饼……[5]9

2.体现语言文化特征的文化专有词

(1)俗语、习语、俚语等

俗语、习语、俚语等都属于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人群使用的特殊用语,在翻译中一直是较难驾驭的部分。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译者对这些特殊文化专有项主要采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这两种翻译策略会使译文得到相应不同的翻译效果,即文化置换和保持异国情调,前者重视的是连贯性原则,后者则更关注忠实性原则。但无论采用哪种翻译策略,归根结底都要符合译者及译文的最终目的。

例5:

译文:也和一些社区值得信赖的阿姨标会。[5]38

例6:

译文:妈虫还真好命。[5]150

例7:

译文:年轻人居然也懂得吃这个?原来金小姐也是大酱女。[5]101

例8:

译文:小郑啊,我还没说你呢。每年过节你都在釜山待上好几天,但到我家的时候呢,屁股都还没坐热就急着走,这次可得待久一点再走啊![5]11

例9:

译文:被人嚼过的口香糖谁还想吃啊?[5]80

例10:

译文:车胜莲得知这个消息时,反而语气淡然地表示:“果然十年江山移啊。”[5]79

例8~10中的俗语、俚语都选择了直译。其中例8和例9的翻译既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同时也保证了译文的通顺和流畅,可谓是比较合理的翻译。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根据翻译目的论原则,如果直译影响译文理解和连贯性时,就需要考虑改变翻译策略。如,例10本可意译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或者“风水轮流转”等中国俗语,但译者却直译成“十年江山移”,表面上似乎保留了原文的内容,但译文却显得生硬不自然,不但影响阅读连贯性,而且译文的“交际”功能也受到影响。从翻译目的论“忠实原则弱于连贯和目的原则”[1]20的要求来看,这样的翻译策略从目的论视角上来看还是有待商榷。

(2)拟态词

韩国语是表音文字,拟声词和拟态词较为发达。在韩国语语境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拟声词和拟态词,可以让对话和文章更简洁、生动,使描写对象更具形象化,从而增加文学色彩,提高文本的可读性。韩国语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在书面语、尤其文学作品中也经常被使用。中韩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别之一表现在拟声词和拟态词的数量不等,且使用频率不同。因此在翻译时,译者有必要“因境制宜”,灵活采取省略、替代、转换等方法来处理原文中的拟声、拟态词。

例11:

译文:反正晚上肯定会睡到一半抱着被子跑来找我们……[5]39

例12:

译文:每走一步就会被人看见裙底风光。[5]45

例13:

译文:姐姐递了一个装满热水、包裹着毛巾的矿泉水瓶给她。[5]52

当然,不是所有的拟态词都必须省略的,有时候可以用接近原意的词汇来转化或代替,以便达到更佳的阅读效果。

例14:

译文:母亲总会被她身上沾着的经血吓得惊慌失措,急忙戳着她腰暗示她快去更换。[5]50

例15:

译文:金智英渐渐释怀,禁不住再次潸然泪下。[5]31

例16:

译文:金智英的母亲就这样慢慢地攒了很多现金,也从未交过一毛钱的税给政府。[5]24

例14~16中,译者在明确目的的指引下,兼顾连贯性和忠实性原则,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将原文中的拟态词分别译成副词、“重叠型形容词+地”,以及四字格词的形式,较好地传递了原文的意义和表现力。

(二)句子、语篇层面

中韩语言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具体的内部特征方面:如语言规范、文章结构,以及习惯的表达方式等,这些因素都可看作是“文体”范畴④。正确了解并掌握中韩两种语言乃至文体之间的差异,是两国文学作品互译的关键所在,而句子、语篇则是文本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82年生的金智英》在文体风格方面以“轻技巧,重叙述”为主,语言平白易懂,叙述流畅简单。虽然在艺术性、可读性方面乏善可陈,但作为一个目的性明确、以揭示社会问题为目的的文本来说却是可圈可点。从翻译目的论观点来看,“译文应能在目标语文化和情境中按目标语接受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2]89。也就是说在进行文学翻译时,译本的文体风格也应该以传达原文内容和原文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为目的,尽量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待。因此,在实际翻译中应尽量照顾目的语的文字表达和文体规范,不必过于纠结与原文的对等。《82年生的金智英》在文体翻译过程中遵循了目的性、连贯性的重要性大于忠实性的原则,灵活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

例17:

译文:霎时间,空气仿佛凝结成冰,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5]11

例17中原文划线部分的中文意思为“一家人仿佛坐在巨大冰河上一样”,原文用比喻手法描述了当时场面的尴尬,但原文中的比喻与中文语境却并不契合。显而易见,这个比喻若直译会造成读者不知所云,最终导致译文阅读连贯性受损。因此译者尊重了中文表达习惯,意译为“空气仿佛凝结成冰”,同时为了保持译文上下文的连贯,省略了前面的“一家人”。译者部分地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同时也符合中文语言习惯。另外译文中还调整了语序,把“每个人都屏住呼吸”放到篇章最后,形成前后内容层层递进的关系,提高了译文的连贯性和可读性。

例18:

译文:虽然她曾惹来同行阿姨嫉妒,觉得客人都被抢走,两人甚至互扯头发,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多亏她平时待客有方,客人都站在她这边。[5]24

例19:

译文:虽然父亲和奶奶提议让两姐妹和奶奶同住一间,弟弟单独一间,但母亲态度十分坚决,认为总不能让年事已高的奶奶一直和两个孙女住在一起,应该要让奶奶有自己的房间,可以舒适地睡觉、收听广播、听佛经。[5]38

例19的原文连用了三个间接引语,译者根据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上下文连贯需要,加入中文间接引语提示词,如“提议”“认为”来表达。原文中1)和2)是以疑问形式出现的间接引语句式,中文意思分别为“爸爸和奶奶觉得是不是应该像从以前那样,两姐妹和奶奶同住一间,弟弟单独一间?”“奶奶年龄大了,到底要和孙女们一起用一个房间到几时啊?”译者翻译的时候舍弃了原文的句式,选择以一般陈述句形式翻译;另外,3)的中文意思为“为了让奶奶能够舒舒服服地听听广播和佛经,睡睡午觉,还是应该给她单独准备房间”,译者翻译的时候按照中文的逻辑顺序调整了语序。在翻译以上几个例子时,译者灵活使用了添加、转换、调整语序等策略,目的都是为了让译文更为通顺自然,保证读者阅读时的连贯性。

例20:

译文:她的成绩虽然并不理想,但就读的专业科目十分有趣。由于还没想到毕业后的具体出路,所以也广泛地参加系学生会及各种校内社团,就算不像自动贩卖机一样投入钱币就能立即获得成果,那些活动也不全然无意义。[5]74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为基础,考察和分析了《82年生的金智英》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发现这一文本之所以能够成功译介到中国,成为目前最受中国人关注的韩国现代小说之一,除了各种复杂的外部因素以外,译者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82年生的金智英》中译过程中,译者始终专注翻译的交际功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译文接受者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活用各种翻译策略,最终使译本文本较为顺利地进入目的语语境,获得了与原文本在原文语境中对等的功能,可谓是韩国小说中译领域较为成功的范例。而这一范例也进一步验证了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因此,在探讨中韩文学互译的方法、策略乃至翻译评价标准等方面,翻译目的论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注 释:

①详见《南报网》(2019.09.03)http://www.njdaily.cn/2019/0903/1794056.shtml.

②截至2021年1月,中国知网上以“82年生的金智英”为主题的各类论文有30篇以上。经笔者同一天检索,“豆瓣网”上有关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的短评高达26239条,较长篇幅的书评1373个,另有“讨论”话题36种,外加“读书笔记”777篇。这一数字要远远超过迄今为止所有被译介到中国的其他韩国现代小说。

③1996年,西班牙翻译家、翻译理论家艾克西拉(Alexia)在《翻译中的文化专有项》一书中首次提及了“文化专有项(Culture-Specific Items)”概念。一般来说,文化专有项指的是“文本中出现的某些项目,由于在译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对应项目或者与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中的功能和涵义转移到译文时发生翻译困难。”引自张南峰.艾克拉西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价[J]. 中国翻译,2014(1).

④目前在现代文学中,文体大致说来有三个层面的意思:一为作品体裁,二为作品的语言形态,三为作家风格或流派特色。近年来,“文体”一词则变得和“结构”“形式”等批评概念一样,有多种意指:有时指体裁,有时指语体规范,有时也指文字风格。笔者认为,文体实际上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研究者可根据自身研究的重点而偏重其不同部分进行探索。引自王艳丽.以修饰语成分为中心浅析中韩文体差异与翻译策略[J]. 东方翻译,2018(2):19-26.

猜你喜欢

目的论译者译文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