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政治文本中无主句的汉哈翻译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为例

2021-02-18古丽海夏库尔班夏帕哈提

民族翻译 2021年6期
关键词:词尾哈萨克语主句

⊙ 古丽海夏 库尔班·夏帕哈提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1;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哈萨克语文室,北京 10008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政治文本的翻译显得越发重要。政治文本传达国家的大政方针,具有明确的政治倾向,在社会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着导向作用,是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政策、国家制度的第一窗口。政治文本的政治色彩浓厚,时代性强,语言简洁精炼,含义丰富,比喻意义多,同时具有动词、短句和并列结构、无主句多等特点。[1]要使翻译过来的文本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译者要在领会文本精神的前提下,准确理解原文主旨,对原文本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转换,如无主句的翻译等。本文拟以2020年6月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出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以下简称抗疫白皮书)[2]和2021年1月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翻译、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哈萨克文版)[3]作为语料,探讨分析政治文本无主句的汉哈翻译技巧。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是真实记录中国抗疫艰辛历程的重要政治文献。白皮书包括前言、正文和结束语,其中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即中国抗击疫情的艰辛历程、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凝聚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通读整个文本,笔者发现文本标题和段落主题句(段落首语)多采用无主句形式。无主句指没有主语的句子,属于非主谓句的一种,是汉语言中常见的一种典型句型。这种句子的作用在于描述动作、变化等情况,而不在于叙述“谁”或者“什么”进行这一动作或发生这个变化。[4]因为汉语是意合性的语言,在不影响上下文理解的前提下,可以省去一些信息,不影响语法或逻辑关系。而哈萨克语属于黏着语,从语法结构上讲属于SOV型语言,句法结构严谨,部分结构在形式上有一致性的要求外,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对应比较严格,句法结构身份的转换机制相当健全。[5]由于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汉语和哈萨克语这两种语言在用词、句式、语篇上存在差别。译者如果要将源语信息内容准确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就必须在翻译时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尤其是无主句的翻译,要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如,《汉英翻译教程》中提到的汉语无主句译成英语的方法有增补主语、被动句、倒装语序、祈使句和固定句型等。[6]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发表了以不同的文本为语料研究无主句翻译方法的论文。但是,目前为止没有专门探讨无主句汉哈翻译的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对无主句的汉哈翻译技巧进行探讨。

抗疫白皮书中文本标题和文本开端共有53个无主句。把这53个无主句的原文与哈萨克语译文仔细比较后,发现汉语的无主句翻译成哈萨克语时,首先要根据汉语无主句的语用意义,确定是要把汉语的无主句翻译成哈萨克语有主语的主动语态的句型,还是其他能够保持语义的句型。 通过分析这53个无主句后,发现翻译成哈萨克语时,译者主要采用以下4种形式。

1.将汉语的无主句译成哈萨克语的有主句

首先译者根据语义增补句子的主语,将汉文本的无主句翻译成有主语的主动语态句子。根据哈萨克语的主谓一致性原则,通过位于谓语动词后面的人称标记谓语性人称词尾来体现增补的主语。将汉语无主句中心的谓语动词翻译成哈萨克语时,通常采用[动词词干+DI①(一般过去时词尾)+谓语性人称词尾(第三人称单数为零形式)]的方式。译文句子中虽然没有明显的主语成分,但是根据句子谓语可判断出句子的逻辑主语,也就是说增补的主语,用动词后面的附加成分来做了标记。

例1:

原文: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2]11

例2:

原文:建立统一高效的指挥体系。[2]40

例3:

原文: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2]80

分析上面例1-3,哈萨克语译文中虽然没有明显的主语成分,但是例1中的“遏制”、例2中的“建立”、例3中的“提供”等汉语谓语动词分别翻译为“tee-di”“ornat-t”“ber-di”,均在动词词干后添加一般过去时词尾,以第三人称形式翻译成哈萨克语。从谓语动词后缀接的词缀,我们可看出隐含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形式的人或事物,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也可判断出其逻辑主语。

2.改变句子的语态,即主动态变为使动态

使动是一个语义范畴。哈萨克语中使动语义是通过动词词干后添加使动态词尾标记来表示,其含义为“使别人去进行该动作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7],但使动主语可以省略。汉文本的部分无主句表达的是一种号召、倡议或者决策,情感态度坚决肯定。这与哈萨克语的使动句用法相吻合,都有号召或呼吁别人去做之意。因此翻译这一类无主句时,则采用汉语的动词为中心、[动词词干+-GIz/-DIr/-(I)t(使动态)②+一般过去时词缀+谓语性人称词尾(第三人称单数为零形式)]的形式。

例4:

原文:防控和救治两个战场协同作战。[2]40

例5:

原文: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2]52

人称词尾第三人称单数

例6:

原文:有序开展防疫物资出口。[2]80

3.改变句子的语态,主动态变为被动态

哈萨克语被动句一般用在不强调主语、着重说明动作本身的句子中。抗疫白皮书中出现号召、呼吁、希望或要求等意义的内容,这些内容强调的不是实施者,而是在强调执行的必要性。译者将语气较弱的无主句翻译为哈萨克语时考虑到原文的结构和意义,会采用[动词词根+-(I)l/-(I)n(被动态)③+一般过去时词缀+谓语性人称词尾(第三人称单数为零形式)] 的形式,把汉语的主动态转换为哈萨克语的被动态形式。

例7:

原文:构建全民参与严密防护体系。[2]43

译文:indetten saqtanuw-tizgindewdiŋalpχalq at salsatn qataŋyjesiornatld.[3]58

例8:

原文:牢牢守住社区基础防线。[2]45

saqta-l-d-Ø.

守住-被动态词尾-一般过去-谓语性人称词尾第三人称单数

例9:

原文:对轻症患者及早干预治疗。[2]50

谓语性人称词尾第三人称单数

例10:

原文:实施患者免费救治。[2]53

分析上文,我们可发现例7中的“构建”、例8中的“守住”、例9中的“治疗”、例10中的“实施”等翻译为哈萨克语时,通过在动词saqta-、al-和asr-后面添加哈萨克语被动语态的两套词尾-(I)l和-(I)n的适当形式,把汉语的主动态转换成哈萨克语的被动态。译文中未出现动作行为的主体(施事),只是强调了要求或希望动作行为的执行。

4.改变句子语态,使动态词尾和被动态词尾可叠用

哈萨克语中不同的态词尾还可以重叠缀接使用。有时同一个动词词干后除了可以添加几个构成使动语态的附加成分外,使动态词尾后面还可以添加被动态词尾。[8]将抗疫白皮书中的汉语无主句翻译为哈萨克语时也会出现叠用两个语态词尾的情况,即使动态词尾-GIz/-DIr /-(I)t 和被动态词尾-(I)l的叠用,这样可以起强调作用。

例11:

原文: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2]51

推广-使动-被动-一般过去-谓语性人称词尾第三人称单数

例12:

原文:建立分级分层新闻发布制度。[2]55

orna-t-l-d-Ø.

建立-使动-被动-一般过去-谓语性人称词尾第三人称单数

例13:

原文:实施科研应急攻关。[2]56

文本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无主句,但由于篇幅的关系,论文中将不一一举例分析。下面通过表格的形式来直观说明抗疫白皮书中出现的53个文本标题和段落主题句(段落首语)的无主句翻译为哈萨克语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详见表1)

表1 无主句汉译哈翻译方法

从表1的统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将汉语无主句翻译为哈萨克语时,译者采用填补主语方式和谓语动词叠用使动态和被动态形式翻译的方式占比最高,其次是谓语动词缀接被动态词尾方式。

政治文本作为一种政治文体,多由权威机构或者领导人,面向广大群众阐述新的政策方向、理念、态度、成果计划等。因此翻译抗疫白皮书这类政治文本时,既要注重传达文本信息的准确性,又要注重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笔者通过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原文和哈萨克语译文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保留文本中汉语无主句含义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了根据具体语境给句子填补主语、把句子转变为使动语态或被动语态等策略。希望通过对这些翻译策略的梳理和总结,为今后的政治文本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注 释:

猜你喜欢

词尾哈萨克语主句
浅谈中文食品名称的哈萨克语翻译
宾语从句考点梳理(二)
Wheelchair basketball stars
-CK Sounds
词尾与词缀的区别研究
哈汉语中吉祥数字文化对比
汉哈语表女性谚语之文化比较
新疆青河县阿热了乡哈萨克族聚居区居民的语言生活
谈并列句与复合句的反意疑问句
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中考怎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