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开发红色文化基因档案资源 促进家校融通

2021-02-18曾彩真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家校合作

曾彩真

摘要:从文化培育角度看,当前家庭教育面临多元化价值观的挑战,把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融入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家校合作”德育体系建设中,具有时代的德育价值。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契合培育、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题,对于加强安溪中、小学“家校合作”,优化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德育效果具有时代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  档案资源开发  家校合作

近几年来,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非常多,在某些方面也确实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但立足于传承地域“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多,在很大的程度上还有待重视与探讨。有鉴于此,笔者以安溪县“红色文化”历史史迹和馆藏档案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安溪红色文化基因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促进家校融通及其实现途径,借以拓展安溪县中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载体,创新具有“安溪特色”的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传播渠道。

一、关于红色文化基因档案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认识

和其它颜色一样,红色的自然属性本来是没有情感色彩的,但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崇“色”情结不同,“红色”形成不同内涵的象征意义,负载着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的文化现象中,“红色”象征吉祥与喜庆、幸福与爱情、成功与顺利。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红色”在我国是一个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词语,蕴含着特殊的含义,象征革命、忠勇、正义与进步,这是红色文化有别于其它文化的根本所在,如斯诺《西行漫记》译为“Red Star Ovar China”,把中共最初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1] 从象征“革命、忠勇、正义与进步”这个意义衍生出来的还有“红色档案”“红色资源”“红色电影”等。

作为文化学的一个概念,“红色文化”与其它文化现象一样,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说,它是指“在世界上的社会主义运动的过程中人们所取得和创造的优秀成果”,从狭义上说,它是指“中国革命时期、中国建设时期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2]从狭义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涉见所及的“红色文化”,无疑是一种具有很强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因为它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实践中不断积淀而形成的文化遗产。

2017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要求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红色”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这一概念,是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兰州军区视察期间首次提出的。我们知道,“基因”是生物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即DNA,它是生物物种的遗传密码,因为它具有固在、不变异的自然属性,才有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物种生生不息的生命链演绎。而“红色基因”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文化基因,它根植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斗争实践中孕育红色文化的思想因子,是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命密码。坚守“初心和使命”是红色基因的固有特质,是红色文化的标识和精髓。由此可见,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3]这一要求的深刻含义了,即红色基因作为一种外在的文化基因,它是红色文化的遗传密码,如同每个人都有着不同遗传生理基因一样,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需要细化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上,对每个学生进行红色基因的培育与传承。

二、家校教育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当前,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一些迷恋网络、理想缺位的“问题学生”,已是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目的都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但“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事实上明显存在着质的差异。面对事实,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的家校合作,在很多时候被弱化,并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

1.价值导向的矛盾和冲突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因受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影响,在对待学生的教育和评判标准上,学校与家长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家长看来,对孩子的教育,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学习成绩,或把“不听话的”变成“听话的”,在传统的教育方面,如家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等,不是不闻就是不问,这无疑是导致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最大盲区。学校的教育导向,强调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健康人格的培养,这种价值導向显然与家长功利性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2.网络价值的矛盾和冲突

在网络社会的背景下,互联网催生了新的价值观,也催生了迷恋网络这一社会现象,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某些家长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相对于自己的孩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们看来,生活休闲(如玩朋友圈、玩抖音等)、文化娱乐(如下棋、玩牌等)、交往功能(如微信)、信息功能(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如“银行存、取款”等)才是网络的价值所在。而学校不同,它是以传播知识、培养技能、陶冶情操为基本功能的,这种对人的发展价值和精神价值的教育导向,某些家长在这方面的认识无疑与学校的教育相向而行。

3.教育方式的矛盾和冲突

因受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许多家长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消极地看待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如“社会综合实践性活动”,这是初、高中和中职学校新课标教材的组成部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可以说几乎涵盖了学校所有的德育环节,如生态环保教育、红色文化基因传承教育等,而学生家长对孩子培养完全是为了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这种片面而单一的成才观,导致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行为时,不重视甚至排斥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显然,这与学校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导向是格格不入的。

4.融通意识的矛盾和冲突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生命肌体中的文化基因,是家国情怀的精神细胞。大家知道,在文化育人的视野下,要培育家校融通的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管理机制,文化先行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从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的角度看红色文化基因传承,作为“一家文化”的“家庭文化”,无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家族,无疑呈现出一种个性化、多元化的复合型文化特征,特别是因受市场经济功利性的影响,以及某些家长对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的有效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它不像校园文化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并遵守,带有“一切为了培育人的健康人格”的教育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多元的家庭文化必然在合作、融通的认知上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挑战。

三、开发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在家庭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和德育功能

安溪是福建省最大的老区县,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现存遗址遗迹123处,其中革命遗址120处。在120处遗址中,属于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60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62处,烈士墓31处,纪念设施13处。同时,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列入省级党史教育基地2个,列入市级爱国教育基地2个,列入县级爱国教育基地10个。[4]

安溪红色文化资源除了上述的历史史迹外,从馆藏的红色资料的生成与发展看,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划分:

一是按形成时间分,可分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发展时期。

二是按形成地域分,可分为乡镇红色文化资源、安(溪)、南(安)、同(安)红色文化资源、安(溪)、南(安)、永(春)、德(化)红色文化资源。

三是按存在的形态分,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包括遗址、烈士墓地等。精神层面的包括家书、文学作品、功勋章、功劳证等。

四是按教育功能分,可分为社会功能、社区功能、学校功能、家庭功能。

上述不难看出,安溪在百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无数融入地域文化的红色文化历史史迹和档案资源,它见证了安溪百年的历史沧桑与发展,承载着安溪革命历史、革命事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内涵。因此,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在家庭教育中有其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时代价值和德育功能。

(一)开发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在家庭教育中的时代价值

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作为安溪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安溪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先辈在不同历史时期前赴后继形成的安溪地域文化红色精神的基因,和红色文化中的红船精神、长征精神等一样,这种文化基因体现着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涵的“核心价值”构成了红色文化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既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又在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当前,无论是城镇家庭还是农村家庭,大多数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身体状况等显性指标,忽略了对孩子的家风文化、道德文化等教育,以致家庭承载的传统文化教育环境萎缩了,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充斥网络的各种价值观,无疑挤兑了家庭教育中如“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等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空间。

上述可见,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加强家校两种文化融通的“家校合作”,发掘具有区域特色的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让红色档案资源成为引导广大青少年把握红色文化的“根”和“魂”的“活教材”,传承安溪革命先辈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对于推动“家校合作”的德育文化体系建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引领作用的时代价值。

事实证明,加强家校两种文化融通的“家校合作”,把安溪红色档案资源中的特质加以提升,不仅可以帮助安溪广大青少年把安溪先辈的理想、信念内化为内心的信仰与追求,还可以引导他们有力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2021年4月1日,安溪一中开展的“红色家书进校园”系列活动,红色家书所具有的家国情怀的人格培养功能,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4月12日,蓬莱镇温泉中学组织广大师生和村民们观看红色电影《红色圩场》,通过观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类似这种利用红色文化史迹和档案资源的开发,加强家校合作,在中小学校开展演讲、征文比赛、祭扫烈士墓、向纪念碑献花圈等教育活动,近几年来安溪一直没有间断过。

(二)开发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在“家校合作”融通中的德育功能

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活态存在”,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它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地域文化的文脉之一。

作为德育载体的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它從战争炮声中走来,在血性的生命历练中成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升华,它见证了安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奋斗历程,是安溪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形态的集中体现,为安溪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德育教材。

从“以德树人”教育理念看,无论是校园文化还是家庭文化,虽然在物质层面上存在着质的差异,但在精神层面上都是文化育人,特别是在地域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载体,而这些文化载体无疑都是“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的德育载体。这就是说,安溪要依托本地的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不断地探索独具安溪特色的“家校合作”融通中的德育载体,使其发挥文化育人的最大化德育功能。

从“家校合作”角度看,在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不断碰撞与交融的今天,尽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但“家校合作”契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题,让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其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的优势,弥补无序家庭教育的不足,使之凝练成优秀的家风,并融入到有序的校园德育文化的建设中,这样的示范效用具有更明显的价值引领作用。

四、红色文化基因档案传承在家校合作中的融通途径

家庭不仅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组织形式,还是培养社会生产力、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5]当前,在价值多元化不断扩展的背景下,特别是现在家长大多远离战火年代,家庭教育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教育内容上“失衡”,在教育环境上“失和”,在教育方式上“失策”,在教育主体上“失位”,[6]红色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家庭教育中逐渐被淡化。因此,在家、校两种文化中寻找一个契合点,这无疑是实现“家校合作”的融通的奠基石。本文涉见所及的“家校合作”,着眼于安溪的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个契合点就是挖掘安溪的“红色文化基因”“红色文化精神”,使之发挥最大化的利用价值。这里着重分析红色文化档案资源开发的统领下的“家校合作”融通途经。

1.开发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打开融通“家校合作”通道

“红色基因”和“红色精神”是安溪红色文化历史史迹和档案资源的核心意涵,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为“坚持信仰、立场坚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7]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依据安溪红色文化历史史迹和档案资源优势,开发红色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提炼安溪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精神内核,从而增加青少年对安溪历史的了解,营造安溪红色环境的文化氛围,这与学校实施“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一致,与家庭文化中的勤劳进取、奉献社会等良好家风教育的价值取向一致,所以开发安溪红色文化的档案资源,以传承红色文化为家庭教育载体,让青少年在接受教育中认知、体验和不断升华,从而引起内心的情感共鸣,这不仅是激发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精神”的内在道德动力,也是“家校合作”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效果的契合点。

2.发挥“同化效应”优势,突破融通“家校合作”障碍

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家庭文化有其深刻的独特的价值观内涵。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外各种异质文化随之而来,如西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节日,在很大的程度上冲击了家庭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在思想上要以“异化”给予谴责,在行动上推行“同化”措施。这就是说,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家长因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其家庭文化教育中应有的价值、理念与学校的德育理念相去甚远,甚至产生排斥或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从“同化”家长情感入手,使之乐于接受学校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与传承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这在心理学上叫“同化效应”。家庭教育的“文化同化”,是在传统文化统领下“家校合作”的趋同之举。唯有如此,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才有可能谈得上继续传承优秀的家庭文化,从而突破融通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与传承“家校合作”的障碍。

3.跨越家校文化鸿沟,搭建融通“家校合作”桥梁

从第二部分“家校教育存在的矛盾与冲突”的阐释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之间的这种“矛盾与冲突”,无疑是横在“家”“校”两岸的一条鸿沟。因此,“家校合作”的融通就必须有一个“融通”的管理机制,作为联系学校与家长的桥梁。对此,可以借鉴社团管理经验,申请注册成立“××学校学生发展家长促进会”,在有关《章程》或《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开展家校不定期的沟通活动,寻找“共鸣点”,不断提高家长对校园德育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搭建起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与传承的“家校合作”桥梁。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体现优秀传统家风特质并继承革命红色家风的、与当下社会家庭生活相衔接适应的‘中国好家风’是当下家风建设的现实诉求。”[8]这简单的论述启示我们:家庭教育在功利化、世俗化的价值渗透背景下,面临一些负面冲击,需要引导家庭教育在德育体系建设认知上与学校教育的趋同,因此必须引入有生命力的文化资源。不同区域的红色文化档案资源,作为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将其融入“家校合作”的德育体系建设中,才能出现家、校在红色文化档案资源的开发传承,适应当代家校德育文化趋同、融通的文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韩婧.英汉翻译中“红色”的情感色彩差异[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2]李清宇.大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途径研究[J].智库时代,2020(2):71—72.)

[3]习近平:贯彻全军政治工作會议精神,扎实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N].人民日报,2014-12-14

[4][7]陈文苑.红色史迹——安溪革命遗址遗迹[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杨雄,刘程.关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作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3(01)

[6]詹婷.习近平关于家庭教育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https://www.doc88.com/p-29316984620281.html?r=1

[8]白海燕.中国好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机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5):36.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家校合作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基于城乡结合部小学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深化心理危机管理中家校合作的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