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新探

2021-02-18熊小丽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0期
关键词:发展性资助育人学业

熊小丽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资助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发展性资助育人是当前我国处于新时代、新阶段和新格局形式下,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必然方向和有效模式。本文将从新时代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必要性、重要意义为出发点,探讨高校如何全员、全程、全方位針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推进和完善发展性资助育人培养教育模式,从而在思想引领、心理建设、学业发展和能力提升等方面为受助学生群体综合赋能,有效提升其诚信自立、自强奉献等素养和品质,增强他们持续、全面发展和服务、反哺社会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资助育人 发展性 思想 心理 学业 能力

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新时代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新探,课题编号:2021SZ31

纵观教育部1949-2020年颁布的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系列内容,发现我国高校资助政策在历经初建-推进-完善-转型这四个阶段的变迁过程中,其基本脉络呈现出从单一经济帮扶向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生发展转变的演进特征。这段半个多世纪的资助发展史提示我们:资助是手段,学生的发展才是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资助政策的真正价值,实现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

一、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奖、贷、助、补、减、免、勤”的资助体系,的确兑现了国家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重承诺,对部分困难学生的外力帮扶很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问题。但随着当前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学生群体的不断变化,大多数高校现行资助体系偏重经济资助而相对缺乏对大学生思想、心理学业及能力的重视和培养。现行“授鱼”式帮扶,往往容易忽视困难学生可能会由经济贫困引发的其他问题,如精神层面的缺失、心理问题、学业困难、素质能力的欠缺等问题。

首先是思想层面:现行较大额度的无偿资助项目,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弱化了资助工作本身的价值功能。国家对困难学生这种无偿的资助,不仅弱化了部分学生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等,甚至产生依赖心理和行为惰性,出现“等靠要、吃补助、高消费”甚至“不要白不要”的现象。受利益驱使,一些并不困难或相对不困难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当困难生,继而将获得的助学金用于炒股、投资理财等。这不仅造成了国家资助资源的浪费和流失,也降低了资助工作的价值和发展育人的实际效能。其次是心理问题:据所在学校最新抽样问卷反馈,有39.1%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严重程度是远高于其他非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且这部分同学大多性格内向、社会支持较为缺乏,自助和求助的意识及能力都相对薄弱,容易引发和造成的持续性负面影响时间较长。再次是学业及能力问题:不少经济困难学生都来自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也相对封闭、学业基础相对滞后。进入大学以后,学业在方式、内容及要求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大学与社会的衔接与过度中所需的经验和技能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往往令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困难学生即使艰难应对了学业考试,但却在其他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就业能力等多个方面都面临困境,导致这部分学生能力边缘化倾向,成为真正的弱势群体,这就远远背离了国家资助育人、发展人的教育初衷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育才育人的期待。

二、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面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渴望获得在能力和发展上的帮助这一现实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让“发展性资助”走进高校困难学生的日常教育培养过程之中。所谓发展性资助育人,是指将对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从以经济帮扶为主的“救济、输血”型资助,转向以物质保障为基础,同时着眼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发展,结合其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培养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为价值取向,注重对其进行思想引领、心理发展、学业提升、社会实践及职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多元培养和引导,不断激发并提升他们自身内在的发展潜能,健全其人格、提升其综合能力,帮助其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的新型资助育人模式。

发展性资助育人的意义:首先,发展性助育人方式有助于满足家庭经济困学生自身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事实上,这不只是经济问题,更多地反映出这部分学生群体的长远发展问题。诸如心理失衡、人格缺陷、人际 障碍、能力不足等等。特殊的成长境遇、情感体验和发展需求,使得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帮扶,更有自身精神、心理及能力素质发展上的迫切需求,为其提供全面帮扶,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支持与全方位的培养,以促进其身心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整体协调发展。其次,实施发展性资助育人,是高校落实资助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必然选择。高校资助工作除了经济资助之外,育人成才乃是根本目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实施发展性资助,促进这部分学生群体的全面发展,既是高校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大学生全体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作为实现育人价值和人类发展这一终极目标的重要体现。第三,推进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新时代、新阶段、新格局前提下,对于国家人才培养的必要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我们推行创新、协调、持续、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助推经济社会内涵式发展。国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不仅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实现知识的积累,更要通过教育提升他们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使他们成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能力突出、适应和反哺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三、如何推进发展性资助育人

发展性资助育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高校如何有效推进和深入开展是值得学界长期并深入探究的课题。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特别强调:为深化资助育人,要坚持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形成学校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帮扶机制。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心理疏导、就业帮扶。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积极促进就业创业,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下文主要从高校资助育人的队伍建设、培养过程和育人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抛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论述,不仅是对思政育人的精辟阐述,其实也深刻揭示了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

(一)“全员”育人是高校推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重要前提

全员性是指发展性资助育人工作须在高校顶层设计下,教学、管理、服务等相关部门有序分工与协作,构建党员干部——专兼职老师——辅导员老师——班导师——学科教师——心理老师——学长学姐——优秀校友等多位一体的校内外资助育人队伍,重点打造包括党员干部、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学生骨干在内的资助育人骨干力量,认真梳理各个群体、每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各个岗位分别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根据困难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求,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培训、辅助和引导。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更要注重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中建立校外导师,在国企中聘任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着力构建资助育人队伍的大格局和大体系。整合利用好这张资助育人的大队伍,是保障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有效推进的必要前提。

(二)“全程”育人是高校推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必要基础

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全程”性需要注重育人工作的连贯性,环节紧扣,不留盲区。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的过程应贯穿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在校期间、甚至毕业离校后的整个阶段。包括入学前的政策宣讲、走访调查、数据采样。入学初期的绿色通道、爱心大礼包、临时困难补助、学生涉困基础信息采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项数据库。在校期间,高校育人队伍通过进宿舍、进课堂、进班级、进食堂、进社团、进网络等方式,对困难学生在思想、学业、消费、社交、心理、实践等方面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从而对困难学生的困难类型、帮扶需求和发展期望进行分层分类并匹配相应的资助育人队伍、过程和资助内容,且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动态调整。采取的策略应为“两头抓紧、中间夯实”,即抓好新生的困难数据采样测评、困难类型分类匹配、总体的适应性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抓好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心理及技能等教育和培训,通过构建党团活动平台、班级服务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学术文化平台、社团活动平台等等,夯實大二、大三中间年级困难学生的精神品质、心理素质、学业能力等育人断点,不留死角,全过程育人。学生毕业离校之后,对受助学生进行发展回访,开展优秀励志校友交流和,在物资或精神层面进行感恩反哺和责任回馈。

(三)“全方位”育人是高校推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核心保障

发展性资助育人的“全方位”主要涉及育人的横向维度,即根据困难学生的不同诉求,提供“1+N”式菜单,“1”是学业指导,“N”是根据其个性化成长需求提供资助菜单,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思想品质、心理素质、学业能力、社会实践及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开展全方位的资助、培育和精准有效的个性化发展指导与援助,从而使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树立诚信感恩的品质、自信自强的素养等更好的价值取向,获得有温度的授渔成果、充分的发展体验、良好的社会认同,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和回馈社会。

1.精神品质涉及受助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是其发展的灵魂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资助而言,首先要注重思想引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围绕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诚信感恩的价值观念、责任与奉献的担当意识、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等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信念的沃土。

在实践路径上,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以思政课、党课、团课、时政讲座等为载体的理想信念教育课堂育人模式;以线上线下校园文化(红歌、电影、舞蹈、舞台剧、社团)、主题班会、学生活动(演讲、征文、经典诵读、知识竞赛等围绕理想信念展开的主题团学活动、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如开展“诚信修身”经典诵读、“自立自强”大学生访谈展示、“向阳而生”素质拓展活动)等为载体的第二课堂思想品质育人路径;以公益学分、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社会(革命老区、农村、城镇、社区、学校、工地和企业)实践为载体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模式。通过以上三种路径,引导困难学生认知国情和社情,帮助他们通过理论学习、活动深化和实践体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培养诚信互助、感恩奉献、自立自强、奋斗不息等精神品质,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实现精神素养层面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在实践方式上,高校应根据育人目标,按照大学生成长规律及困难学生已有的思想基础和发展需求,分阶段分主题实施,有机整合,量身定制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等教学实践模式,在学习、深化和内化的过程中通过“学—思—践—悟-行”的成长闭环,实现过程化育人。

2.心理素质事关受助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个体发展的保障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强调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重视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发展引导,这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困难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不愿接纳贫困的现实、正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很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严重的还会发生自杀等极端行为,这不仅对自身的身心造成伤害,而且对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带来不良影响。

高校对困难学生的心理资助需要根据其不同性格特征、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问题类型及程度,综合线上线下手段,从档案模块(如心理健康动态测评、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追踪等)、课程模块(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发展、专题讲座等)、活动模块(如以3.25“善爱我”、5.25“我爱我”、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感恩节、母亲节等中国部分传统节日、新生心理适应、期末心理调适等主题心理活动)、辅导模块(一对一心理帮扶、心理沙龙、心路历程分享会、团队辅导等)四个维度出发,有机融合,引导受助学生从重新认识自我开始、接纳家庭经济困难的现实、正视自己作为困难学生身上所具备的优点和不足开始,充分运用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所提供的各种支持和资源全方位调适自己,改善其不良情绪,修复和调整到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悦纳自己、接纳他人、积极进取,勇敢面对大学生活的挑战,规划未来,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同时懂得努力充实、脚踏实地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去引导和培养其自尊、自爱、自信和给予爱、传递爱的能力,实现其心理的成长和发展。

3.学业仍然是受助学生的主业,奠定其后续长远发展的基础

大学的学业,不仅包括广播的基础知识积累、专业的学科素养培育,也涵盖了个体长远发展所需求的综合学习能力。高校除了在课程内容及教育教学方式上要充分考虑受助学生的学业基础、接收能力、运用能力而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之外,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好课外辅导这步棋。

通过建设学业辅导平台,通过班导师、专业教师和朋辈互助,为困难学生解决学业困扰。一是强化学习兴趣引导。定期邀请优秀教师及朋辈作学业发展讲座、专门设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二是加强专业兴趣培养。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师、优秀学长和校友的特长,面向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基础型辅导、举办讲座、专业实习体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三是扎实推进学业辅导工作。以学校学业辅导中心为依托,建立受助学生学业情况动态跟踪机制,及时调整辅导方案。此外,以“学习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提升”为工作重点,面向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开展学业发展型辅导。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种学习力,是把知识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学习能力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力,而人才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力和创新力的竞争,经济困难学生只有培育出具有强大动力、毅力和能力所锻造的学习力才能成为他们发展成才的真正源泉。

4.就业及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是检验高校育人成效的核心指标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毕业生人数增加等,能否在四年后找到满意的工作从而真正改变自己及家庭的命运是困难学生最为担忧的问题。要想真正有效帮助困难学生在大学四年培养和锻炼出良好的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要分阶段、分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受助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职业发展等能力的培养,系统推进就业创业技能指导和服务工作。

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协调好职业辅导队伍并搭建能力培养平台,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就业技能教育、培训、指导和跟踪服务。如针对困难毕业生开设面试礼仪、应变能力、行业发展、职业素养、岗位需求、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专题课程、讲座、专业实习、交流研讨、求职模拟演练、就业推荐等,通过这些渠道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帮助他们分析形勢,准确定位自己,抓住合适机会。第二,注重挖掘和提升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育人功能,定期开展勤工助学岗位培训,专门设立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和就业能力的“技术型”、“知识型”校内勤工助学岗,如科研助理、职能部们助理等,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企事业单位招聘在校生从事兼职或勤工助学日渐增多,这对困难学生的入职能力培养很有帮助。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在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中既增强了劳动观念、培养了自立自强的意识、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第三,以项目研究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培养困难学生的就业及创业能力。高校可以专门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优先考虑贫困生的创业项目入驻,对困难学生的自主创业项目和创新项目进行无偿支持和优先资助,以此为其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技术支持,真正实现了“助人自助”的目标。此外,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行组团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或其他社会服务类项目,以培养和增强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2021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2021年学生资助工作要点[R].2021

[3]王丽丽.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21(03)

[4]邝洪波,高国伟.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2)

[5]]黄帅,宋开春,孙颖,王全智. 立德树人视域下“解困·立志·强能”三位一体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1(03)

[6] 于方,刘延申.数据画像——实现高等教育“依数治理”的有效路径[J].江苏高教,2019(3)

[7] 展伟.高校贫困生精准资助中的精准育入转向[J].江苏高教,2018(2)

[8] 罗丽琳.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精准资助模式构建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9] 吕玉.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8(02)

[10]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05)

猜你喜欢

发展性资助育人学业
基于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评价与水平划分
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调研报告
业精于勤
浅析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基于中韩合作办学背景下的韩国语课程学业成就发展性评价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让高中物理“生命化教学”绽放绚丽之花
35